一、名词解释1、预防医学:是研究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和疾病的作用规律,分析和评价环境中致病因素对人群健康的影响,通过公共卫生措施达到预防疾病、增进健康的一门科学。
2、慢性非传染性疾病(NCD,简称慢性病):是指与职业、环境、生活与行为方式等因素有关,具有病程长、病因复杂、无传染性、对健康损害大和对社会危害严重等特点的一大类疾病。
3、医院感染:指住院病人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和在医院内获得出院后发生的感染,但不包括入院前已开始或者入院时已处于潜伏期的感染。
医院工作人员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也属医院感染。
4、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
5、生态平衡:在一定时间内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和环境之间、生物各种种群之间存在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彼此之间达到高度适应、协调和统一的状态。
最明显的表现是系统中种群规模和物种数量的相对平衡。
6、食物链:生物群落中动植物由于食物关系而形成的一种链状关系,是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主要渠道。
包括捕食食物链和腐食食物链。
7、环境污染:由于人为的或自然地原因,使环境组成与性质发生改变,扰乱了生态平衡,对人类健康造成直接或间接或潜在的有害影响。
8、温室效应: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增加,阻止地球热量的散失,使地球表面变热的现象。
它使病虫害增加,土地干旱,沙漠化面积增加,海平面上升,气候异常,海洋风暴增多。
9、酸雨:PH低于5.6的大气降水包括雨、雪、雾、霜。
酸雨可破坏水生和陆生生态环境,造成农作物减产,损害森林,腐蚀材料。
渗入地下造成地下水的金属含量增加,人们饮用后对机体造成危害。
污染水中的鱼类,同样会损害人类健康。
10、生物多样性:地球上生物圈中所有的生物,即动物,植物,微生物,以及它们所拥有的基因和生存环境。
包含三个层次--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物系统多样性。
11、生理适应区:相对湿度为30%-70%,气流速度为0.5-1m/s,垂直温差和水平温差相对较小时,18℃-21℃的气温。
12、总悬浮颗粒物(TSP):悬浮在空气中粒径小于10μm的颗粒物。
粒径小于10μm的称为可吸入颗粒物。
13、有效氯:凡含氯的化合物中氯的化合价大于-1的氯。
具有杀菌作用。
14、职业病:职业性有害因素作用于人体的强度与时间超过一定限度时,人体不能代偿所造成的功能性或器官性病理改变,出现相应的临床症状,并影响劳动能力的疾病。
15、气溶胶:粉尘、烟、雾。
16、蓄积:毒物进入人体后,如毒物的解毒和排出速度慢于吸收的速度,毒物或其代谢产物在体内逐渐增加,称为。
17、急性CO中毒迟发脑病:急性CO中毒患者意识恢复后,经20-30天的假愈期后,又出现脑病的神经精神症状,称为。
临床表现:1精神及意识障碍2锥体外系神经障碍,帕金森综合征3锥体系神经损害4大脑皮层局灶性功能障碍。
18、尘肺:又称肺尘埃沉着病,是长期吸入生产性粉尘而引起的以肺弥漫性间质纤维化为主的全身性疾病。
19、矽肺Silicosis:由于在工作场所中长期吸入游离二氧化硅含量较高的粉尘达一定量所引起的以肺组织纤维化为主的全身性疾病。
包括速发型(1-2年后发病)和晚发型(脱离作业后若干年发病)。
20、中暑:在高温环境下机体因热平衡和(或)水盐代谢紊乱等而引起的一种以中枢神经系统和(或)心血管系统障碍为主要表现的急性疾病。
三种类型:热射病、热痉挛和热衰竭。
药物降温首选氯丙嗪。
21、食物中毒:摄入了含有生物性、化学性有毒有害物质的食品或把有毒有害物质当做食品摄入后出现的非传染性的急性、亚急性疾病。
22、发病率:指一定时期内特定人群中某病新病例出现的频率。
23、患病率:又称现患率,指在特定时间内一定人群中某病新旧病历数所占比例。
24、死亡率:指某人群在一定时期内死于所有原因的人数在该人群中所占比例。
25、现况研究:在特定时点或时期内,对特定人群中某疾病或健康状况及相关影响因素进行调查,从而探索具有不同特征的暴露情况与疾病或健康状况的关系。
26、筛选:运用简便快捷的试验或其它措施,将可能有病但尚健康的人,同可能无病的人区别开来,以对疾病做出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达到最佳的预后。
27、可靠性/信度:在完全相同的条件下,重复进行某项试验时获得相同结果的稳定程度。
28、预测值:又称诊断价值,是应用筛选结果来估计受检者患病和不患病可能性的大小。
分阳性和阴性预测值。
是实用性的评价。
29、听觉适应:短时间暴露于强烈噪声,听觉器官的敏感性下降,听阈可上升10-15个分贝,脱离噪1声环境后数分钟hazard:在生产过程、劳动过程和生产环境中存在的可直接危害劳动者健康和劳动能力的因素称为职业性有害因素。
38、化学性窒息性气体:指对血液或组织产生特殊化学作用,使氧的运送和组织利用氧的功能发生障碍,造成全身组织缺氧的气体。
39、永久性的听阈位移PTS:噪生对内耳的损伤不断蓄积,产生机械性损伤和代谢性损伤,而造成不可逆的听力损失称永久性的听阈位移。
40、营养:是指机体摄取、消化、吸收和利用食物中营养素以维持生命活动的生物过程。
41、心身疾病:又称心理生理性疾病,是一组躯体疾病或综合征,其发生、发展、转归与防治均与社会心理因素密切相关。
42、健康相关行为:是指人所表现出来的与健康和疾病有关的行为,包括促进健康行为和危害健康行为。
43、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由于自然(形成土壤的母质成分、气候、地形及地貌等因素)或者人为原因,地球的地质化学条件存在着区域性差异,使得地球表面的化学元素分布不均,造成一些地区的水、土壤、空气中某种或某些化学元素过多或缺乏,形成了生物生态的区域性差别。
若这种区域性的差异超出了人类和其他生物所能适应的范围,就可能使当地的动物、植物及人群中发生特有的疾病,称为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
44、职业病:广义上的职业病泛指劳动者在生产劳动及其他职业活动中,由于职业性有害因素的影响而引起的疾病。
法定职业病指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体经济组织的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因接触粉尘、放射性物质和其他有毒有害物质等因素而引起的,由国家以法规形式规定并经国家制定的医疗机构确诊的疾病。
45、光化学烟雾:是由汽车尾气中的氮氧化物和碳氢化物在强烈日光紫外线照射下,经过一系列光化学反应生成的刺激性很强的浅蓝色烟雾所致,其主要成分是臭氧、醛类以及各种过氧酰基硝酸脂,通称为光化学烟雾46、水体富营养化:系指大量含氮、磷的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未经处理排入水体,尤其是合成洗涤剂的大量使用,使水体中氮、磷含量增高,藻类等浮游生物获得营养而大量繁殖、生长、死亡,以致造成水体溶解氧量下降水质恶化,生物种群组成发生改变,生态环境受到破坏,甚至危害水生生物生存和人群健康的现象。
47、生物放大作用:生物性迁移主要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进行,在这一过程中,生物体内化学物质的浓度会随着营养级的提高而逐步增大,即为生物放大作用,也称生物富集作用。
48、合理营养:指通过平衡膳食提供给机体种类齐全,数量充足、比例合适的热能和各种营养素,并使之与机体的需要保持平衡49、水体污染:指由于人类活动排放的污染物进入河流,湖泊,海洋或地下水等水体,使水体的水质,底泥的理化性状和生物种群发生变化,降低了水体的利用价值,同时对人体的健康造成直接或间接的危害。
50、必需氨基酸:体内不能合成或合成少不能满足机体的需要,必须从食物中获取,称为必需氨基酸。
包括亮氨酸,异亮氨酸,赖氨酸,蛋氨酸,苯丙氨酸,苏氨酸,色氨酸,缬氨酸和组氨酸。
51、必需脂肪酸:只机体生理需要,但机体内不能合成,必须由食物供给的多不饱和脂肪酸,包括n-6族的亚油酸和n-3族的α-亚麻酸。
52、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虚弱,而且是要有健全的机体,精神状态及社会适应能力。
53、剂量-效应关系:指暴露剂量与个体表现出来的效应严重程度之间的关系。
54、剂量-反应关系:指暴露剂量与群体中出现某种效应并达到一定程度的比率,或者引起某一生物效应的发生率之间的关系。
55、疫源地:传染源及其排出的病原体向四周播散所波及的范围称为疫源地。
56、扩大免疫规划:1)不断扩大免疫接种的覆盖面,使每个儿童在出生后都获得免疫接种的机会2)不断扩大免疫接种的疫苗种类。
二、填空1. 预防医学经历了以个体-群体-人类为对象的三个阶段。
2. 第二次卫生革命使疾病发生由过去的生物医2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3. 构成环境的因素:生物因素,化学因素,物理因素,社会心理因素。
4. 生态系统是由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环境组成。
5. 环境因素的联合作用有相加、协同、独立、拮抗。
6. 污染物可分为一次/二次污染物(判断)。
7. 生产性污染:工业三废,工业噪音,振动,农业生产中不合理的施用化肥和农药。
8. 环境污染对健康的影响:急性中毒,慢性危害,远期作用,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9. 大气污染对健康的间接危害:影响太阳辐射和微小气候,产生温室效应,破坏臭氧层,形成酸雨。
10. 居室内空气的主要污染物:甲醛、挥发性有机化合物(TVOC)、苯系物、氨、氡。
11. TVOC分为八类:烷类、芳烃类、烯类、卤烃类、酯类、醛类、酮类和其他12. 饮水的净化包括混凝沉淀和过滤。
13. 常用的混凝剂有金属盐类和高分子类。
前者如硫酸铝,三氯化铁和硫酸亚铁。
后者如聚合氯化铝(无机高分子)和聚丙烯酸胺(有机合成高分子)。
14. 饮水消毒方法可分物理消毒法和化学消毒。
前者如煮沸,紫外线照射,超声波杀菌等。
后者如用氯,二氧化氯和臭氧等进行消毒。
15. 碳水化合物的主要生理功能:供给机体所需要的热能,维持神经组织功能,参与构成机体重要物质,调节血糖、节氮和抗生酮作用,提供膳食纤维,解毒。
16. 宏量元素(含量大于0.01%):Na.K.Ca.N.Mg 17. 微量元素(含量小于0.01%):Fe.Cu.钴.I.Zn.锰.硒18. 脂溶性V有A.D.E及K,主要存在植物油,坚果类和动物性食品中19. 水溶性维生素有B族维生素和C,存在于动植物食品中。
20. VE(生育酚)能促进蛋白质更新合成,预防衰老,改善皮肤弹性,使性腺萎缩减轻,提高免疫能力,临床上常用以治先兆流产和习惯性流产。
21. VB1(抗神经炎因子或抗脚气病因子)对促进食欲,胃肠道的正常蠕动和消化液的分泌有重要作用。
VB1缺乏早期症状不典型,可有疲乏,淡漠,食欲不振,恶心,腿麻木,心电图异常等,严重者可出现典型的脚气病症状(V A.E.C超强氧化剂)22. 合理营养:通过平衡膳食提供给机体种类齐全,数量充足,比例合适的热能和各种营养素,并与机体的需要保持平衡。
23. 37个体、职业性有害因素、作用条件三个因素联系在一起才能构成引起职业性损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