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人类生态危机的哲学反思
力,创造生产工具,千方百计地从自然界获取物质资料和 生 活 资 料,在 自 然 界 处 处 留 下 自 己 意 识 和 意 志 的 印 记。 随着生产能力的提高,在自然界留下的主观烙印越来越 深刻。当人类的行为没有超出自然界所允许的范围时, 自然界能通过自我调节机制,恢复生态平衡,人与自然就 和谐相处,共生共荣。工业革命兴起后,人对自然界的干 预超出了自然界的“忍受”限度,自然界不能通过自我调 节机制恢复平衡,于是,人与自然就处于一种不协调的状 态。21 世纪来,这种不协调的状态日益加剧,终于导致 自然环境不断恶化,对人类生存与发展构成了威胁。在 主客对立框图上,整个自然界称为人类的对象,地球成为 技 术 大 肆 进 攻 的 场 所,人 对 地 球 具 有 绝 对 的 支 配 力 量。 这种表面的胜利,实质上是人的灾难。第二,从人的社会 性本质出发,人 类 应 建 立 一 个 充 满 平 等、友 爱、互 助、共 利、和睦相处、安居乐业的社会。在这样的社会里,有良 好的法律秩序、统 治 秩 序 和 社 会 生 活 秩 序。 但 是,对 物 质享受的贪婪迫求使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发生 了异化。“人的本性是自私的”,这个错误观点成为一种 社会思潮; “人不为已,天殊地灭”,成为一些人思考和处 理问题所遵从的准则。霍布斯认为就人的本性而言,“人 是一种利己的动物———利己是人的本性; 而就人际关系 而言———人与人 的 关 系 是 狼 与 狼 的 关 系 ”,其 间 没 有 温 情、友爱、互助,而是赤裸裸的利用与被利用的关系。这 种恶性的人际关系也对统治秩序、法律秩序和社会生活 秩序产生了不良的冲击和影响,整个社会处于一种混乱 糟糕的状态,表 现 出 许 多 问 题 和 弊 端。 政 治 腐 败、司 法 腐败、社会公德滑坡、社会风气变坏,无不与人的自私自 利意识与行为以及对物质享受的贪婪追求相联系。如 今,人们为了经济本身而从事经济活动,所有的经济活动 都不是为了人的幸福和拯救,而只是为了经济活动本身。 个人就像大机器中的一个齿轮一样,人的重要性不是取 决 于 人 的 资 本 的 多 寡,而 是 服 务 于 它 自 身 之 外 的 目 标。 第三,马克思把人与自然的关系纳入到社会历史中,阐明 了自然与社会历史须臾不可分割的现实统一性。自然界 就是“在人类历史中即人类社会的形成过程中生成的自 然界”。[1]实现自 然 与 社 会 共 同 协 调 发 展,是 人 类 梦 寐 以求的发展方式。近代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是科学技术 和工业生产,两者的结合大大增强了人类“征服自然”的 能力,为社会创造出了越来越多的财富,同时也提高了 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问题在于工业推动社会的发展,
此外不同需要和利益的主体,小至个人大至民族、国 家均因其对自然的不当态度和失范行为,造成了全球性 的生态环境问题。目前的人类生态困境已不仅仅是人类 在自然面前的困境,从其内在原因看,这是人类内部贫富 差距巨大,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价值目标和挥霍式的消费 需要所导致的,并且这一切都与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生 产的短期行为和生活方式分不开。由于发达国家长期奉 行自我中心主义,构筑贸易壁垒,实行不平等交往,根本 不考虑甚至破坏别人、别国、别民族的基本需要和利益来 满足其一时一地的私欲,从而导致了人与人、人与社会利 益的分裂和对立,导致了集团和集团,国家和国家之间的 利益冲突。
三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生态危机的诠释
马克思主义哲学自然观是以人与自然的关系为主要 研究对象的,目的是探究人作用下自然界变化和发展的 规律。人类世界和人的活动是不可分离的。人们的社会 关系则是人的活动的对象化,人类世界的独特性就是它 对主体实践活动的依赖性。固然,人类世界不可能脱离 自在世界,它要以自在世界作为自己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和前提。在人 类 世 界 中,自 然 和 社 会 相 互 制 约,相 互 渗 透,摆在人们面前的是社会的自然和自然的社会。人类 社会的自然不是脱离人的自然,而是被人们加工过的自 然,人们不仅仅改造自然存在,而且通过实践使自身投入 到自然存在之中,并赋予自然存在新的尺度。在人类世 界中自然不仅保持着天然的物质性,而且被打上了人的 烙印,不仅有客观存在性而且有社会历史性。
作者简介: 曹立华,在读硕士,浙江师范大学法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 2009 级,浙江·金华。邮政编码: 321004 宋文俊,在读硕士,浙江师范大学法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 2009 级,浙江·金华。邮政编码: 321004
·41·
第 12 期
鸡西大学学报
2011 年
往往是以疯狂地掠夺自然资源、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的, 社会与自然关系处于一种非常不协调的状态。当社会与 自然之间的不协调关系加剧到一定程度,恶化的自然环 境就阻滞社会的发展。
一 当代人类生态危机 21 世纪是信息和知识产权的时代,新的科学技术改 变着 21 世纪的面貌,但是人们在不断庆祝科学技术胜利 的同时却遭到人文价值的不断失落。人们一方面在享受 高科技带来的舒适的生活,另一方面却变本加厉地破坏 着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随着生产力的进步,人们 对自然的认识能力逐步提高,“人定胜天”使得人类对自 然的认识出现了质的飞跃。正是在这种意识支配下,人 们为了自己的私欲和贪婪对自然资源进行了掠夺式的开 发和占有。不仅如此,“人为自然立法”,“人是自然的主 人”等“人类 中 心 主 义 ”观 点 在 工 业 文 明 时 代 甚 嚣 尘 上, 人类加快 了 掠 夺 自 然 资 源 的 步 伐。生 态 的 平 衡 局 面 在 “人类中心 主 义 ”的 意 识 支 配 下 走 向 了 生 态 失 衡。 各 种 各样的自然灾害频繁发生,人类受到了空前的自然报复。 土地沙漠化 ,森林递减,水资源短缺,地震不时发生,海 啸的灾难也不打招呼的情况下光顾人类,各种奇怪的疾 病侵袭着人们,甚至南极冰川融化,全球变暖,更是人类 痛苦的加剧。 自从 20 世纪开始,各种危机纷至沓来,而那么多的 危机的形成并不是因为地球出现了问题,按照辩证唯物 主义的观点,笔者认为,人类生态危机的实质,是人类在 发展经济过程中,没有处理好人、自然、社会之间的关系 而产生的恶果: 第一,人的生存和发展是离不开自然界的 “环境”与“条 件 ”的,现 代 工 业 社 会 使 生 态 问 题 凸 显 出 来,并且随着全球化的进行,以出乎人类想象的程度继续 恶化,直接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当人类揖别野生动物界 的时 候,人 类 为 了 生 存 需 要,充 分 发 挥 自 己 的 智 力 和 体
态危机是如何产生的,揭示了当代人类生态危机的实质。从理论和现实两方面分析生态危机的根源。此外,
从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哲学思想角度对此问题进行哲学解读。结合我国的实际问题,当代的生态危机在思
想、政治、经济和外交方面为我国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关键词: 生态危机; 人与自然; 生态观
中图分类号: B0 - 0
第 11 卷 第 12 期 2011 年 12 月
鸡西大学学报 JOURNAL OF758( 2011) 12 - 0041 - 3
Vol. 11 No. 12 Dec. 2011
当代人类生态危机的哲学反思
曹立华 宋文俊
摘 要: 从哲学的角度和视域对当代人类生态危机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指出当代人类正面临的严重的生
·42·
的学说上。 2. 现实根源。 对生态问题根源的探究上,西方伦理学并没有从资
本主义制度上分析,例如美国等西方国家保护环境,治理 污染只是在自己国家进行,对其他国家的环境污染拒绝 承担,其自私自利的本性暴露无疑。资本主义利益最大 化的动机要求生产的最大化,生产的最大化要求消费的 最大化,消费的最大化必然造成资源消耗最大化和污染 最大化,其结果必然是生态危机。资本的增长必须是以 破坏生态为代价的,资本不关怀自然的健康,只关注最大 限度的消耗资料和能量,它们的消费能量越大,效率也就 越高,利润也就越大。于是,形成了大量的能源密集型产 业和原材料密集产业,他们将更快破坏不可再生资源,产 生更多的垃圾。资本主义的这种利己的本性,使它们仅 仅站在本民族、本国家的立场上,以自身的利益要求代替 整个人类的要求,并没有从根本上对全球生态危机树立 起其足够的责任感、承担起相应的责任,甚而卑鄙地进行 生态危机转嫁,生态危机已经取代经济危机成为资本主 义的主要危机。归根到底,私有制和资本主义制度是造 成经济危机转化为生态危机的根源。
文献标识码: A
生态危机的研究发展是一个历史的过程。人类经历 了近代人类中心主义给人类带来的种种危机后,对在实 践中如何处理好人、自然和社会的关系进行了更为积极 的探讨,以其推动实践观的历史发展。从总体上讲,西方 一些学者及政府看到了当代处理人、自然和社会关系的 不足,看到了矛盾的激化对人类自身的危害,试图探讨一 种新的实践模式来促进其和谐发展,提出了一些合理性 的 观 点,但 没 有 把 这 种 关 系 的 处 理 上 升 到 哲 学 的 高 度。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学者的有益探索,克服了前人认识中 的种种缺陷,充分地认识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是人类 生存和发展活动的最高境界。当前我国经济建设蓬勃发 展也需要吸取生态危机的教训,走一条适合我国的社会 主义“生态文明”之路。
二 当代人类生态危机的双重根源 诸多学者都能在一定程度上利用马克思主义,从不 同的角度对资本主义生态危机的根源进行分析,并能最 终达成一致的结论: 生态危机的主要根源在于资本主义 制度本身。笔者对当代生态危机的根源的分析可以概括 为理论和现实两大方面: 1. 理论根源。 随着工业革命的兴起,形而上学哲学应运而生,这种 思想极力推崇“人是自然界的主宰”的观念,认为人类借 助知识与技术,将无所不能。人类工业生产借助形而上 学哲学的引导得到了很大发展,但这种发展是以人与自 然关系的失调,自然资源被肆意掠夺产生自然环境的恶 化为代价。尽管从十九世纪中叶后产生了辩证唯物主义 哲学,它在理论上批驳了形而上学的观念,但是形而上学 则在人们头脑中根深蒂固。以此为哲学基础的发展观, 其基本思想是将社会发展仅仅看作一种经济现象,把经 济发展作为社会发展的唯一内容和目的,认为社会发展 的目标是国民经济总值或国民收入增加,并将经济增长 率视为社会发展水平的根本尺度,人类单一地追求经济 发展。形而上学发展观将个人和人类社会置于自然的对 立面,片面强调 人 和 社 会 对 自 然 界 的 能 动 作 用,不 尊 重 自然界本身存在与发展的特性和规律,致使自然界呈现 “人化”,产生“异化”。自然界在“人化”、“异化”的状态 下,必然对人和人类社会给予无情的惩罚,使人和人类社 会的生存与发展产生许多问题与危机。 在西方,大多数的生态伦理学研究者都是基于“自然 的权利”的观 点 与“人 与 自 然 的 和 谐 相 处 ”的,但 是 他 们 的 理 论 体 系 还 不 是 很 成 熟,具 有 很 多 的 局 限 性 和 缺 陷。 “人类中心主义”学说的盛行导致了生态危机的严重化。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西方近代以来的主流哲学与 文化确实是“人类中心主义”,特别是启蒙运动以来的主 流传 统,主 张 人 是 自 然 界 的 主 宰,一 切 价 值 都 是 人 决 定 的,是为人的利益而产生和存在的。人不仅是自身的立 法者,而且是自然界的立法者。西方古代的普罗泰戈拉 提出的“人是 万 物 的 尺 度 ”,近 代 康 德 提 出 的“自 然 界 的 最高立法必须在我们心中,即在我们的理智中”,为处理 任何自然的关系的指导带来了歧义,并有可能导致向两 极化发展,而笛卡儿在强调人的理性时,在人和神,人和 神话了的自然的关系上,强调人处于支配地位“借助实践 哲学,我们就可以使自己成为自然的主人和统治者。”实 践并不是人的目的,实践的目的是人的需要的满足,他这 句话却将人从自然界中提升出来并暗示着人与自然的对 立———人为了自身需 要 的 满 足 可 以 凌 驾 于 自 然 之 上 ,对 自然进行控制与掠夺。洛克的“对自然的否定就是通往 幸福之路”,对 处 理 人 和 自 然 的 关 系 来 说 当 然 也 值 得 思 考。随着近代自然科学的迅猛发展,在这种生态伦理思 想的指导之下便开始了对自然界疯狂的破坏性掠夺。人 类中心主义将人视为自然界的主宰,具有无与伦比的优 越性,而把自然界视为僵死的,无生命的存在,成为人的 统治对象; 它确定了人作为认识主体和价值主体的地位, 否定了自然界的“内在价值”; 它赋予人以控制掠夺自然 界的无上 权 力,而 否 定 了 自 然 界 一 切 生 命 的 生 存 权 利 ……这些都是建立在人与自然相分离,相对立的二元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