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梁文道经典句子

梁文道经典句子

梁文道经典句子【1】:有人说:幸福的人都沉默。

百思不得其解,问一友人,对方淡然自若地答:因为幸福从不比较,若与人相比,只会觉得自己处境悲凉。

--梁文道《常识》【2】:读一些无用的书,做一些无用的事,花一些无用的时间,都是为了在一切已知之外,保留一个超越自己的机会,人生中一些很了不起的变化,就是来自这种时刻。

--梁文道《悦己》【3】:读书到最后,是为了让我们更宽容地去理解这个世界有多复杂。

--梁文道《我读》【4】:一个女人一定要有自己过好日子的能力,要有别人没法拿走的东西,这很重要。

--梁文道【5】:任何一本书被一个读者拿起来的时候,他心底都有一种或许连自己都不知道的欲望,就是我要改变自己,要提升自己,这是一个很伟大也很卑微的欲望。

--梁文道【6】:我想很多人都有这种经验。

你不能主动,你不能做任何事,你只能等他心血来潮问候几句的时候平淡和缓地应答,你不该成为逼迫的力量,你是一株等待季节性阵雨的沙漠植物。

--梁文道《我执》【7】:一个人去崇拜一个偶像,其实是在利用这个偶像的一些形象,来告诉别人“我是什么样的人”。

按照法国社会学大师布尔迪厄的说法,这代表了某种品味的选择。

品味就是人赖以区分自己,并且试图在象征性领域战胜其他人的东西 --梁文道【8】:每一段感情的发生与结束其实都是记忆的战争。

受过伤害的,必将迟疑畏惧,因为他记得那么清楚,他害怕的不是眼前人,而是过去的人,他不只是和新认识的朋友交往,还同时和自己的记忆谈判、作战,对方可不知道,这样的关系何等艰难,因为与他角力的是过去的陌生人。

--梁文道《我执》【9】:所以他是一个真正享受孤独的人,因为喜欢孤独的人必定也喜欢爱情;因为唯独在爱情中,才能最圆满深刻地体会孤独,而且这还得是不可成就不会成就的爱情。

就这么闭户独居,你不会感到孤独;但是在一个人的怀抱与自己的小房间之中拉锯,且终于舍弃前者回到密室,你的孤独才是完美的。

--梁文道《我执》【10】:要完全认识一个人,一定要认识他的恐惧。

--梁文道《我执》【11】:怀疑是一种顽强的植物。

当它被下在两人之间的土地上,即便只是一颗种子,迟早也会抽芽长大,终于扭曲一切,排挤开所有本来健康的花朵,使之枯萎。

--梁文道《我执》【12】:哲学教懂我们的第一件事,就是谦卑,因为你虽爱慕智慧,但你永远得不到智慧,他总在你的掌握之外。

故此,哲学家是“爱智之人”(Philospher)而非“智者”(Sophist) --梁文道《我执》【13】:如果一个人很早的时候就意识到人性里面的阴暗、邪恶,知道自己控制不了那种欲望、那种动力,你就会明白人生很不简单、很复杂,世界很可怕、有很多意外、很多我们不能控制的东西。

然后你有可能变成性格比较平和的人,至少你不会再犯傻。

所以阅读是一种精神操练,阅读能够改变我们自己,读书不是让人变坏,而是让我们对人性有一个纵深的理解。

当大家都在狂欢的时候,我却很平静。

这是可怕的早衰迹象……-- --梁文道【14】:正是记忆,不是别的,把昨天的我和今天的我联系起来,使我历经时间的变幻还能统一,而不分裂。

--梁文道《我执》【15】:财富,美貌,甚至才华,都不是外在的东西,而是一个人身上无奈的限制与枷锁。

你不能说一个有钱人除了财富之外还有一个完全与此无关的内在,也不能说一个美丽的女子除了美貌之外还有一个不受外在影响的本质,不,因为这些所谓外在的条件不只深刻地改变了穿戴它们的人,甚至还扭曲了他们的人格。

就像一个面具戴得太久的人,他早就失去了原来的面孔。

--梁文道《我执》【16】:擅于文字的,终将死在文字的手上。

因为对方将从文字里发现,无论对待任何事物,这个作者都是冷静置度,且能掌握进退的分寸。

于是感到危机的存在,如动物般本能地逃逸。

--梁文道《我执》【17】:可是我们就是喜欢回首来时路,以为自己原该变成另一个人;不一定比现在好,也不一定比现在坏,但总之是个不一样的人。

--梁文道《我执》【18】:你所见到的,只不过是自己的想象;你以为是自己的,只不过是种偶然。

--梁文道《我执》【19】:但凡见过地狱的人,就知道世间有言语无法形容的虚无,人的感情有不能承受的界限。

--梁文道《常识》【20】:真正的作品是不表达什么也不沟通什么的。

正如瓶中信,在完成的那一瞬间,就中断了和作者的关系,也中断了和读者的关系;存在,同时又消失在无始无终的海洋之中。

--梁文道《我执》【21】:他的品味不在于他买了什么,而在于他的生活风格甚至为人;他拥有的物质不能说明他,他拥有物质的方式才能道出他是个怎么样的人。

--梁文道《味道·第一宗罪》【22】:我都知道了;这一切谎言与妄想,卑鄙与怯懦。

它们就像颜料和素材,正好可以涂抹出一整座城市,以及其中无数的场景和遭遇。

你所见到的,只不过是自己的想象;你以为是自己的,只不过是种偶然。

握得越紧越是徒然。

此之谓我执。

--梁文道《我执》【23】:比如仓颉造字,据说在他造成第一套文字的时刻,“天雨粟,鬼夜哭”。

天何以雨粟?鬼又何以夜哭?因为自此以后,它们无所遁形,它们的真实被文字套牢了。

--梁文道《我执》【24】:读书到了最后,是为了让我们更宽容地去理解这个世界有多复杂。

世界有多复杂,书就有多复杂,人有多少种,书就有多少种。

--梁文道【25】:等待情人的电话总是难熬,特别是当你留口讯,对方却保持冷静,爱理不理的时候,所有人际来往,莫非一种应答关系,不回电话的就是主人 --梁文道《我执》【26】:我不能不想起亚当?斯密在《道德情操论》中的那个着名譬喻,他说:一个有人性的欧洲人要是知道中华帝国发生了一场大地震,或许会感到伤恸,并且沉思当中的悲剧意义;可是过不了多久,他就会回到日常的生活。

亚当?斯密的意思是人类在理性上会接受一套普世的价值,但是在感情上却会受限于具体时空的制约,所以我们应该学习发展自己感情上的道德想象力,要能同情共感地体会他人面对的处境。

--梁文道《常识》【27】:怨恨是一种对他人不满的情绪反应,这种情绪是种潜藏心中隐忍未发的怒意,毒蛇般地折磨和扭曲了一个人的正常心智与价值观。

所以要隐忍不发,是因为有这种情绪的人根本没有发泄报复的能力。

--梁文道《常识》【28】:故事,故去之事。

天宝物华,盛世遗风,痕迹全留在一盏灯一管笔身上了,作者的责任就是把握这点前朝余留的幽暗微光,在未来的无尽黑暗里往回照出一点回忆的朦胧。

--梁文道《我执》【29】:如果时事评论的目的是为了改变现实,那么现实的屹立不变就是对它最大的嘲讽了。

任何有良心的评论家都该盼望自己的文章失效,他的文章若总是有现实意义,那是种悲哀。

除非他那作者的自我要大于一个知识分子的志趣:江山不幸诗家幸。

我只知道这是一个急躁而喧嚣的时代,我们就像住在一个闹腾腾的房子里,每一个人都放大了喉咙喊叫。

为了让他们听到我说的话,我只好比他们还大声。

于是没有任何一个人知道别人到底在讲什么。

--梁文道《常识》【30】:说到反省一个国家的心态,鲁迅数十年前写下的“阿Q”直到今天依然是最有力的象征。

阿Q 的故事比《伊索寓言》中的酸葡萄更可怕的地方,在于那只吃不到葡萄的狐狸只不过是说那葡萄是酸的,但可没说甜是不好的酸的才妙。

然而阿Q却翻转了正常的价值,打不过人就转而夸赞自己是世上“第一个能够自轻自贱的人”。

狐狸顶多是贬损自己得不到的东西,而阿Q则干脆把自己的可怜可悲转换成神圣光荣。

--梁文道《常识》【31】:以前我曾经认为师生恋没有更深层面的问题可言,如果学生因为一个人的智慧,因为一个人很博学而去爱他,是很无聊的事情。

如果你真的是为了这个原因去爱一个人的话,为什么不干脆自己好好读书呢?那样自己不也可以变成一个很博学的人吗?后来我才了解,原来知识不是中性的,同样的书,同样的知识,有不同的人体现、构想甚至描述出来的时候是不同的,那些知识无法离开人和人的身体独立存在。

--梁文道《我读》【32】:有些人似乎把一切问题都归结为含糊的“西方反华势力”,以为西方主流媒体一定也是听命于政坛的反华派甚至政府本身。

其实那些媒体的问题,倒不如说是它表现出深植的偏见和意识形态机器的共识运作。

……有事更要命的或许是媒体人那种未经反省却又自命正确的价值观。

照听命的价值观形成的潜在共识,中国政府是个压迫人权的政府,中国传媒也是不可信的宣传机器,所以中国人就不可能有真正的自省自觉。

--梁文道《常识》【33】:当你想和一个人从头来过,想要创造新的自我,却又不可能割断那不忍让它保存的记忆,就把它沉入水中吧。

--梁文道《我执》【34】:如今有力奢华招摇过市之辈多如过江之鲫,甘于谦逊力求品格善美的人却几不可闻,岂不可叹? --梁文道《奢华与教养》【35】:“‘自我’根本是无明,它是被误认为真实的一种幻觉。

因此,凡是从‘自我’生起的一切,一定都是无明与幻觉。

” --梁文道《噪音太多》【36】:你愈想掩藏,那掩藏的手段就愈是耀眼。

最精湛的伪装反而夸耀了伪装的存在。

--梁文道《我执》【37】:假如我说了一番驳斥对手的话,而对方不能完满响应甚至不理睬我,于是我动手给他一巴掌;这是否表示我这一巴掌其实是我所有想法的延续和表达?一个耳光又是不是一段话的代替呢?如果打人也是一种辩论的方法,我是否也该预期对方将以拳脚回报?因为对话和辩论总是有来有往的。

我只知道这是一个急躁而喧嚣的时代,我们就像住在一个闹腾腾的房子里,每一个人都放大了喉咙喊叫。

为了让他们听到我说的话,我只好比他们还大声。

于是没有任何一个人知道别人到底在讲什么。

--梁文道《人人都是作家,但却没有一个读者》【38】:只有实际的行为才配得上道德判断,所以单恋,其实是超越善恶的爱恋。

--梁文道《我执》【39】:我时常感到国人今日颇有一种凡事都要往“深处”钻、议论总要谈“本质”的倾向。

于是明明在探讨“毒奶粉”的问题,偏偏觉得光是信仰缺失还不够,一定要把“灵魂”也搬出来才算功德圆满。

明明在点评志愿者的救灾行动,却不满足于民间集体动员的逻辑,硬是要扯到中西文化差异的“高度”,然后再结穴于华夏文化的“基因”“本质”。

--梁文道《常识》【40】:每当你觉得快乐或不快乐,满足或不满足时,你都清楚地跳出来看一下自己,这时被刺激被满足的究竟是什么?我需要这样的满足吗?人的确很难认清自己。

唯有常常问自己问题,离自己有点距离,你才能清楚看到那个状态下的自己是什么。

--梁文道《越能放下自己你就越快乐》【41】:我常常说当前中国最大的问题不是缺乏常识,而是常识的矛盾;不是价值的虚无,而是价值观念与社会现实之间的断裂。

--梁文道《关键词》【42】:如果每个人都以类似的态度对待言辞与事实的距离,那么他们一定不会再轻信任何言辞以及用那些言辞表达的所有美好价值。

而这个社会将不只是个信任匮乏的社会,它还必将滋生出一种犬儒的冷漠。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