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说文解字》看古代饮食文化摘要:东汉许慎所作的《说文解字》是我国现存最早而且成系统的一部字书,它以汉字的形式记录了中国古代丰富的社会文化。
“饮”与“食”其实是两个不同的方面,食主要指食物,是吃的,而饮是指饮料,是喝的。
古代的饮食与现在的饮食是又区别的。
中国素来以“食”闻名于天下,粮、糗、饭、粥、饼是古代制熟后的主食,另外,酒在古代也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主要饮品。
从许慎的说解中我们可以发现,中国的饮食是与祭祀密切联系的。
关键词:《说文解字》;饮食;粮;菜;酒俗话说:“民以食为天”。
饮食是最基本、最重要的,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它制约着人类社会生活的其他方面和领域。
而饮食文化作为中华民俗文化的一个非重要组成部分,则是从火的时代开始的。
人类最初的饮食方式,同一般动物并无多大区别,还不知烹饪为何物,古人谓之“茹毛饮血”。
《礼记•礼运》说:“昔者先王未有宫室,冬则居营窟夏则居槽巢。
未有火化,食草木之食,鸟兽之肉,饮其血,茹其毛。
”【1】中国自古就以“食”闻名于天下,中国的饮食不仅烹调技术独特,而且菜肴品种新奇别致,蕴涵着深厚的饮食文化底蕴。
《说文解字》(一下简称《说文》)作为我国第一部字典,又被称为中国第一本大百科全书,它以汉字的形式记录了中国古代丰富的社会文化。
一、“食”与粮提到中国的饮食民俗文化,我们必须得知道饮食其实包括饮和食两个方面,那么在这一部分我先来谈一下“食”,这就得从“食”字说起,许慎在《说文•食部》中讲:“食,一米也。
从,声。
或说:也。
”“食”字在甲骨文中像一个盛食物的器具,上面像器具的盖子,下面是“簋”的象形字,“簋”在古代是被用来盛五谷主食的。
而在小篆中,“食”字上面的盖子变作,是“集”的古字;下面的“簋”变成。
《说文• 部》:“ ,谷之馨香也。
像嘉谷在裹中之形。
或说:匕,一粒也。
”这样一来“食”的小篆构字意图就变成了把一粒一粒的米集在一起而成为食物。
但是不管怎么变,“食”表示粮食所作的食物,这点信息还是保存着的。
后来,“食”就泛指一切的食物。
众所周知,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自古以来,就非常重视农业的生产和发展,大约从新石器时代开始,就产生了原始农业。
先民们从狩猎和采集生活进入到以作物栽培为主业,谷物粮食取代猎物和野果而成为人们饮食生活中的主粮。
提到主粮,我们就知道,中国是以粮食为主粮的,而粮食是取之于植物的烹食原料。
大约到了商周时代,华夏先民的主粮已经相当丰富了。
《说文•禾部》:“谷,续也。
百谷之总名。
”段玉裁注:“《周礼•太宰》言九谷,郑云:黍、稷、稻、梁、麻、大小豆、小麦、也。
《膳夫》食用六谷,先郑云:、黍、稷、梁、麦、也。
《疾医》言五谷,郑曰:麻、黍、稷、麦、豆也。
《诗》、《书》言百谷,种类繁多,约举兼赅之词也。
”【2】从各地的作物栽培来看,大体上黄河流域是以黍、稷等旱作物为主的,而长江流域则是以水稻为主。
这里所说的黍、稷、稻等就是我们常说的五谷杂粮,此外,到了西汉时期黄河流域也开始种植麦子,也以麦食为主粮。
从今天的南北饮食习惯来看,南方主要以米饭为主,北方则是以面为主。
但是,不管是北方的面还是南方的米,都是由麦、水稻等去壳加工而来的。
当然我们现在的加工方法是相当先进的,早在新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也发明了谷物去壳的方法—“舂”。
《说文•臼部》:“舂,捣粟也。
从持杵临臼上。
午,杵省也。
古者雍父初作舂。
”“臼,舂也。
古者掘地为臼,其后穿木石。
象形。
中,米也。
”《太平御览》引《世本》宋衷注:“雍父,黄帝臣也。
”【3】由此可见,我们的先民们是多么的智慧。
关于“粮”,《说文》中写作“”。
《说文•米部》“ ,谷也。
从米,量声。
”《周礼•廪人》:“凡邦有会同师役之事,则治其与其食。
”郑注:“行道曰粮,谓也;止居曰食,谓米也。
”由此可见,在古代“粮”与“食”是有区别的,粮指的是路粮,即在旅途中所带的干粮,“食”指的是家食。
孔子在陈绝粮,意思是说孔子在周游列国的旅途中带的储备粮吃完了。
在古代,使者出远门要带资粮,路过的友好国家作为东道主要给使者补充资粮——资,是指路上的用度,粮指的是路上的食物。
“粮”字从“量”,表示的是上路的干粮要事先计量好,后来泛指粮食。
“粮”《说文•米部》:“ ,干饭也。
从米,声。
“糗”是粮的一种,是炒熟的粮食,有的是成米粒的,有的是炒完后磨成粉,可以干吃,也可以用水泡开来吃,一般都是用作旅途上的干粮。
所以《孟子•尽心下》赵歧注说:“糗,饭干也。
”古代行路的使臣到了友好的国家,一般都要接受这些国家的资助,资助的食物常常是脡脯(晒干的肉)和糗粮(炒干的粮食)《说文•米部》:“糗,熬米麦也。
从米,臭声。
”用火炒干的米麦往往会散发出一股香气,就算装在袋子里也是可以嗅得出来的,故“糗”从臭。
饭与糗不同,是蒸熟的,而且主要不是在路上吃的,而是随时煮随时吃。
中国人吃饭的历史也是很早的,《周书》中记载“黄帝始蒸谷为饭。
”《说文•食部》:“饭,食也。
从食,反声。
”“饭”与“ ”是同源词,米熟为饭,肉熟为。
” “ ”又受源于“燔”,把肉烤熟需要反复翻动,故名“ ”或“燔”。
而把谷米煮熟也要上下反转,故名“饭”。
在黄河流域人们主要食用麦饭,即以麦(主要是大麦)做成的干饭。
《说文解字》“陈楚间相谒食麦饭”。
可见,麦饭是秦汉时关东地区较为普遍的食品。
麦饭的制法比较简单,不需要磨制,只要将麦去秕,蒸或者煮熟即可。
做熟后的麦饭还可以暴干,以备长期保存。
因其制作粗糙,所以多为平民食用,富人或者官僚地主食麦饭则被看作是节俭或者“清廉”。
饼,是我国古代面食的总称。
刘熙《释名》中说:“饼,并也。
溲面使合并也。
” 《说文•食部》:“饼,也。
从食,并声。
”“ ,稻饼也,从食,次声。
”可见“饼”是指用麦类或其他谷类磨成细粉而制成的面点。
【4】中国古代做饼已有蒸、烤、烙等诸多方法,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古代的“饼”与我们今天把圆形的面点称为“饼”不同,而是所有面食的总称。
饼,最早是从外地传来的食品样式,到了秦汉时代,经过人们的尝试已经出现了很多品种,包括汤饼、蒸饼、蝎饼、索饼等,皆是由其形状而命名的,如蒸饼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馒头之类,面食带汤的叫汤饼,包括今天的面条、面片、饺子、馄饨以至汤圆等等。
【5】二、“疏”与菜蔬菜,指的是由植物的根茎叶取来食用的统称。
“蔬”也可写作“疏”,而后者在《说文》中当“通”讲,其本义是稀疏,后来引申为粗。
“疏”当“粗”讲,原本用来说明不精致、不讲究的饭食,但因在古代的食物中,菜是粗食,所以后来“疏”就专指菜,加草头以作专称。
先秦时期,可供人们食用的蔬菜种类仅有二十多种,多为野生采摘的,人工培植的大致有韭、瓜、葱、蒜等。
到了秦汉时期蔬菜的种类逐渐增多,主要有葵、芹、芋、韭、葱、芥、笋、萝卜、黄瓜、葫芦、藕、菠菜等,其中黄瓜又称胡瓜,是张骞通西域后由西方传来的,菠菜、葱、蒜等也是在秦汉时由国外传来。
【6】古代最常食用的菜是菘、葵、芹。
“葵”,在古代被称作是“当家菜”,又称冬葵、冬觅菜,是我国古代重要的蔬菜之一。
《说文• 部》:“葵,菜也。
”葵菜甘滑,后来把味感滑的菜都称作是“葵”。
“菘”,又写作“葑”《说文• 部》:“葑,须从也。
从,封声。
”古称“须从菜”,“须从”之合音为“菘”。
“菘”有两种:一种是白菘,叶大,根小,根不能吃;一种是紫菘,开紫花,根似蔓箐,又称芦菔。
菘既可以做素菜,又可以用盐腌制,具有独特的香味和口感。
白菘就是今天所说的白菜,而芦菔就相当于我们今天所说的萝卜。
《说文• 部》:“菔,芦菔,似芜菁,实如小者。
”《后汉书》载王莽末年刘盆子随赤眉军入长安,皇宫中没有食物,于是宫子们“掘庭中芦菔根,捕池鱼而食之”。
这是当时人们直接食用萝卜的首次记载。
葱、蒜、姜、韭是古代常用的荤菜。
这里所说的荤菜不是我们今天所指的鱼肉等荤腥之菜,而是指在嗅觉和味觉上都有强烈刺激的一种菜。
《说文• 部》:“荤,臭菜也。
” “葱”是最常用的荤菜,《说文• 部》:“葱,菜也。
从,声。
”“葱”与“窗”(天窗)、“ ”(壁窗)、“聪”(耳通)等同源,都有通的意思。
由此可见“葱”正是因草叶有孔而得名。
“蒜”是最典型的荤菜,《说文• 部》:“蒜,荤菜。
从,声。
”蒜的种类很多,中国土生的叫小蒜,张骞出使西域带回来的叫葫,这是一般人习惯食用的大蒜,还有一种野生的小蒜,被称为山蒜、泽蒜或石蒜。
道家和佛家把葱蒜列入五荤,出家人禁止食用,认为它们刺激味太大,会坏人心性。
“蒜”是多瓣的,与聚在一起的算筹形似,故其字从“ ”。
我国民间历来有小孩入学之日吃葱蒜的习俗,就是寄寓聪明通达、能数善算的良好祝愿。
三、“饮”与酒今天我们所喝的饮料种类很多,包括酒、茶、果汁、碳酸饮料等等。
但是在古代所能见到的饮料却少之又少,到了秦汉时期,人们常喝的饮料主要又酒、浆、茶。
浆,一般是用米粉或者面粉调水而成“米汁相捣也,亲水调面粉,俗亦称浆”,其中也有以白水为浆的,它是秦汉时期很普及的饮料;【7】中国是酿酒历史最悠久的国家之一,也是酿酒业十分发达的国家,堪称“酒的故乡”。
中国酒文化的原始,可以追溯到太古时代;它的涵盖面遍及华夏大地并且与人们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息息相关。
酒可以助兴,可以消愁,可以诱发灵感,可以祛病,可以健身延年。
同时酒也可以惹祸,可以败德,可以麻木神经,可以亡国丧志。
东汉许慎对它所下的说解是这样的,《说文•酉部》“酒,就也。
所以人性之善恶。
从水酉声。
一曰造也,吉凶所造起也。
古者仪狄作酒醪,禹尝之而美,遂疏仪狄。
”【8】我们知道,酒并非有情之物,它的善恶完全取决于人的善恶,我想许慎也应该是这样理解的吧!关于酒的起源。
上面已经提到了“仪狄造酒说”,另外还流传着“猿猴造酒说”、“酒星造酒说”、“上皇兴酒说”、“杜康造酒说”【9】等多个说法。
其中以杜康造酒最为著名。
无论有多少种说法,至少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酒最先被用于祭祀。
《酒概》:“太古无酒,用水行礼谓之玄酒……酒之始为祭祀也。
”《说文•酉部》“醴,酒一宿孰(熟)也。
”豊在甲骨文里作眠,像祭品装在祭器里的样子,是装好祭品的祭器,后来分化为凡礼仪之称的“禮”和祭祀时用的饮料“醴”。
【10】关于酒的种类。
中国古代酒的种类虽有“五齐三酒”之说,即“泛齐”、“醴齐”、“盎齐”、“缇齐”、“沈齐”、“事酒”、“昔酒”、“清酒”(据《周礼•天官•酒正》),但概括起来,大致可以分两类:清酒和浊酒。
【11】所谓清酒就是指滤去酒渣的酒,《说文•酉部》中的“醇”、“醲”、“酎”、“醹”、“醰”等酒属于清酒。
醹《说文》中将酎说解为“三重醇酒”。
段玉裁注:“谓用酒水酿之,是再重之酒也;次又用再重之酒为水酿之,是三重酒也。
”这种酒是经过再三加工的,因此味道醇厚,度数较高。
由于“醇”、“酎”等酒酿造的时间很长,所以又被称为“昔酒”。
另外,“清酒”多为谷物酿制,其色多呈黄色或红褐色,因此也被称为“黄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