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文解字》“火”部字研究[摘要]《说文解字》是我国第一部按部首编排的字典,同时也是我国文字学的奠基之作。
本文将从编排体例、解说体例、分类以及文化四个方面对《说文解字》的“火”部字进行研究,以便帮助我们了解《说文解字》的“火”部字,同时了解《说文解字》这部著作。
[关键词]“火”部字;编排体例;解说体例;分类;文化东汉许慎编撰的《说文解字》(以下简称《说文》)是我国第一部按部首编排的字典,同时也是中国文字学的奠基之作。
《说文》共收字9353个,重文1163个,编排成540个部首。
其中“火”部字共有112个,重文15个。
本文试图以《说文》中的“火”部字为研究对象,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火”部字的研究。
一、“火”部字的编排体例火,毁也。
南方之行炎而上,象形,凡火之属皆从火。
从火的解释,可以看出:火字属于象形字。
“火”部字的编排顺序是先编排部首字,然后是其他字。
火是部首里其他字的形旁。
如:烘,从火;爆,从火;照,从火;炫,从火。
火部字的排序原则是“先实后虚”,即先写实物再写虚物,并采用“以类相从”的原则进行编排,如:“,火也”;“燬,火也”;“燹,火也”。
这里的“、燬、燹”是写实在的火。
另外,像“照、焯、炳、焞”等字是虚写,表示光亮照明。
二、“火”部字的解说体例许慎在《说文》的“火”部字下共收汉字112个,普遍采用的解说通例就是先释字义,再释字形,后释字音的顺序。
如:灿,火光也。
从火,出声。
读若巧拙之拙。
焛,火貌。
从火,省声。
读若粦。
,火色也,从火,雁声,读若鴈。
熛,火飞也,从火,声,读若摽。
,束炭也,从火,差省声,读若。
,交灼木也,从火,敎省声,读若狡。
烓,行竈也,从火,圭声,读若冋。
,灼龜不兆也,从火,从龜,《春秋传》曰:“龜”读若焦。
,望火。
从火兒,皀声。
读若馰顙之馰。
《说文》中除了运用各家普遍采用的解说体例外,还采用了一些其他的解说方式。
如:(一)解说中的“一曰”、“或曰”在《说文》中,我们也会看见“一曰”、“或曰”这样的解说方式。
出现这样的词语就是有另一种解释的意思。
“一曰”、“或曰”的作用有:该字的意思存在两种说法;事物存在别名;字形存在别的形体以及声音存在差异。
“火”部字有三处采用“一曰”的解说方式,都是说意思存在另一种解释。
如:“煦,烝也。
一曰赤貌。
一曰温润也。
从火,昫声。
”“赤貌”、“温润”就是“煦”的两种解释。
“爚,火光也。
从火,龠馨。
一曰爇也。
”这里的爇就是爚的另一种意思。
“,火之余也。
从火,聿臀。
一曰薪也。
”这里的薪就是的另一种意思。
(二)引用书证解说许慎在《说文》中,还常常引用书证对汉字进行解说。
“火”部字采用《诗经》、《春秋传》、《吕氏春秋》、《周礼》等书证解说汉字的字形、字音、字义。
如:(火尾),火也。
从火,尾声。
《诗》曰:“王室如。
”烘,尞也。
从火共声。
《诗》曰:“邛烘于煁。
”燋,所以然持火也。
从火焦声。
《周礼》曰:“以明火热燋也。
”焌,然火也。
从火夋声。
《周礼》曰:“遂其焌。
”焌火在前,以焞焯。
爇,烧也。
从火,蓺声。
《春秋传》曰:“僖负覉。
”灿,火光也。
从火,出声。
《商书》曰:“予亦灿谋。
”烰,烝也。
从火,孚声。
《诗》曰:“烝之烰烰。
”熮,火儿。
从火,翏声。
《逸周书》曰:“味辛而不熮。
”熇,火热也。
从火,高声。
《诗》曰:“多将熇熇。
”,小热也。
从火,干声。
《诗》曰:“忧心。
”燋,所以然持火也。
从火,焦声。
《周礼》曰:“以明火爇燋也。
”燀,炊也。
从火,單声。
《春秋传》曰:“燀之以薪。
”焯,明也。
从火,卓声。
《周书》曰:“焯见三有俊心。
”炜,盛赤也。
从火,韦声。
《诗》曰:“彤管有炜。
”(三)某某说,某某曰《说文》中还会出现“某某说”、“某某曰”这样的解说方式。
如,“爝,苣火祓也。
从火爵声。
吕不韦曰汤得伊尹,爝以爟火,釁以牲豭。
”三、“火”部字的分类(一)按造字法分类我们在给汉字分类时,往往遵循“六书”的书法。
“六书”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
许慎在《说文·叙》中还分别给“六书”下了定义:“周礼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
一曰指事。
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
二曰象形。
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
三曰形声。
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
四曰会意。
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武’、‘信’是也。
五曰转注。
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
六曰假借。
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我们说,前四种属于造字之法,也就是象形、指事、形声、会意。
《说文》中的“火”部字,按照造字法进行分类如下:1.象形字:1个,如“火”2.形声字:100个,如“然”、“烈”、“烧”、“烰”3.会意字:11个,如“尞”、“光”、“炅”(二)按意义分类《说文》的“火”部字,按意义可以分为如下几类:1.从“火”的属性进行分类(1)“火”的颜色“熨,火色也。
从火雁声。
读若。
”“炜,盛赤也。
从火韦声。
”(2)“火”的形态“炥,火皃。
从火弗声。
”2.另外,我们还可以从“火”的用途进行分类,如:(1)“火”与烹饪有关:烈、煎、炙、煕、炮等。
“炮,毛炙肉也。
从火包声。
”“煎,熬也。
从火前声。
”“炊,翼也。
从火,吹省声。
”(2)“火”与照明有关:烛、燎、炳、照等。
“烛,庭燎,火烛也。
从火蜀声。
”郑玄注:“烛,焦也。
未爇曰燋,执之曰日烛,树地曰庭燎。
苇薪为之,小者麻蒸为之。
”“炳,明也。
从火丙声。
”“照,明也。
从火昭声。
”(3)“火”与工具有关:煣、焠“煣,屈申木也。
从火柔,柔亦声。
”“焠,坚刀刃也。
从火焠声。
”3.表示“火”的不利一面随着时代的发展,火虽然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便利,但与此同时火的不利一面也暴露出来,这在远古时代我们的古人就已经意识到了“火”带来的不利影响,并在汉字中得到了体现。
“燥,干也。
从火喿声。
”四、与“火”有关的文化火是人类生活中最为常见的也是极为重要的现象。
我们的祖先很早就发现了火,并意识到了火的重要性。
因此火蕴涵的文化也是十分丰富的,从《说文》的“火”部字,我们也可以充分体会到“火”蕴含的文化。
(一)“火”部字蕴含的饮食文化人类通过运用火从食用生食到熟食,这个过程看似简单,却是人类文明的一个进步。
在《说文》中,与火有关的字非常多。
这些字不光有描写火的属性的,还有描写火的作用的。
在描写火的作用中最突出的就是火的烹饪作用,因此《说文》中的“火”部字也就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饮食文化。
从“火”部字我们可以了解古人的烹饪方式。
如:“炊,爨也。
”“燀,炊也。
”“炊”和“燀”两个字的意思相近,是把食物放进器具,烧火蒸煮食物使之烂熟的意思。
“煎,熬也。
从火前声。
”是熬煮的意思。
“熬,干煎也。
从火敖声。
”“煎”、“熬”的意思相近,都是用火烤食物去除它们的汁液。
“炮,毛炙肉也。
”意思是用泥裹住带毛的肉在火上烧烤,等到泥干了裂开,毛就会与泥一起脱落,这时肉也就熟了。
“熷,置鱼辅中,炙也。
从火曾声。
”意思是把鱼先放在竹筒里再在火上烤。
“烂”和“爢”是用火煮火烘烤使食物熟。
通过上面列举的这些字,我们可以看出古人已经懂得如何熟练地利用火候去弄熟食物,并且他们用火弄熟食物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
因此,我们可以从《说文》的“火”部字看出中国的饮食文化,我们也可以说正是“火”的使用才出现了世界独特的中国饮食文化。
(二)“火”部字蕴涵的祭祀文化火对远古先民来说不光是重要的事物,同时也是十分神秘的事物。
人们不光崇拜火,同时对火充满了敬意。
因此,在一些非常重要的祭祀性活动上人们都要使用火。
《说文》的“火”部字中就有很多字体现了古代的祭祀文化。
如:“烄”字,其中的“交”表示交木之意,“烄”就是点燃架起的薪柴以祭天。
“尞,柴祭天也。
从火从”意思就是焚烧柴草祭天。
但其中的“”许慎解释为古文“慎”字,表示祭天时人们要谨慎,因此我们可以说“尞”字更多的是强调祭祀时的态度。
“爝,苣火,祓也。
”吕不韦曰:“汤得伊尹,爝以爟火,釁以牺豭。
”根据段玉裁的注释:“苣,束苇烧之也。
祓,除恶之祭也。
”因此,“爝”的意思是指祓除灾难时用的火或以火祓除灾难。
通过对上面这些字的分析,我们可以了解一些我国古代与“火”有关的文化,而《说文》“火”部字中的一些字正好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中国的火文化,了解“火”部字体现的宗教文化色彩。
结语通过以上对《说文》“火”部字的分析,可以使我们对《说文》的“火”部字有更好的了解,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火”部字的编排体例,以及“火”部字体现出的我国的饮食文化以及宗教文化。
我们也可以通过这样的方式对《说文》的其他部字进行分析归纳,以便我们更好地了解《说文》,更好地了解《说文》体现的我国文化。
【参考文献】[1]许慎.说文解字[M].中华书局,2012.[2]胡化凯.中国古代对火的认识[J].大自然探索,1995.[3]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