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第二章 城市给水工程系统规划 1-4节
第二章 城市给水工程系统规划 1-4节
用水量的时间变化
日变化系数 Kd=年最高日用水量/年平均日用水量 在规划设计年限中,用水量最多的一日用水量,
称为最高日用水量,一般常用来确定给水设施的规模。 一般特大城市Kd取1.1~1.2,大城市1.15~1.3,
中小城市1.2~1.5。
时变化系数 Kh=最高日最大时用水量/最高日平均时用水量 指最高日中最大一小时用水量与平均时用水
单位用地指标法
规划建设用地面积 × 单位建设用地综合用水量指标 = 规划期末城市总用水量
注:本 表指标 已包括 管网损 失水量
表2.2.3-2 城市单位建设用地综合用水量指标 (万立方米/(km3·d))
区域
一区 二区
城市规范
特大城 市
大城市
中等城 市
小城市
0.8~1.2 0.7~1.1 0.6~1.0 0.4~0.8
系列2 线性 (系列2)
1991 1992
30
线性 (系列2)
1993
20
线性 (系列2)
1994
线性 (系列2)
10
1995
25 25.8 31.4
32 33 34.1
0
1996
35.2
1985 1988 1991 1994 1997 2000
1997
35.2
1998
36
1999
36.2
2000
36.7
城市规模
区域
特大城 市
大城市
中等城 市
小城市
一区 0.8~1.2 0.7~1.1 0.6~1.0 0.4~0.8
二区 三区
0.6~1.0 0.5~0.8
0.35~ 0.7
0.3~0.6
0.5~0.8 0.4~0.7 0.3~0.6
0.25~ 0.5
注: 1.特大城市指市区和近郊区非农业人口100万及以上的城市; 大城市指市区和近郊区非农业人口50万及以上不满100万的城 市;中等城市指市区和近郊区非农业人口20万及以上不满50万 的城市;小城市指市区和近郊区非农业人口不满20万的城市。 2.一区包括: 贵州、四川、湖北、湖南、江西、浙江、福建、 广东、广西、海南、上海、云南、江苏、安徽、重庆; 二区包
注:1、本表指标已包括管网漏失水量。 2、用地代号引用现行国家标准《城市用地分类与
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下同)。
2 城市公共设施用地用水量应根据城市规模、经济发展 状况和商贸繁荣程度以及公共设施的类别、规模等因素 确定。单位公共设施用地用水量可采用表2.2.5-2中的指 标。
表2.2.5-2 单位公共设施用地用水量指标(万m3/(km2·d)
第二章 城市给水工程系统规划
2-1 概 述
城市给水工程系统通常分为三个组成部分
取水工程 将水从水源地取送到城市净水工程 净水工程 将水净化,并加压输入城市管网 输配水工程
输水工程 仅起输水作用的管道和设施 配水工程 将水配送到用户的管道和设施
给水系统的组成和布置
一般给水系统的组成
(输水管、管网、泵 站、调节构筑物等)
用地代号 C
用地名称 行政办公用地 商贸金融用地 体育、文化娱乐用地 旅馆、服务业用地 教育用地 医疗、休疗养用地 其他公共设施用地
用水量指标 0.50-1.00 0.50-1.00 0.50-1.00 1.00-1.50 1.00-1.50 1.00-1.50 0.80-1.20
Qp=(1.05~1.10)Q/24(米3/小时)
最高日最高时用水量为 Qmax=Kh*Q/24(米3/小时) Kh――城市用水量时变化系数。 设计管网时,按最高时用水量计算
qmax=Qmax/3600(升/秒)
某一区新规划区,第一期规划人口10万,居住区室内卫生 设备齐全,区内公建配套齐全;区内有一7000名工人的 企业,实行两班制,每班3500人,无热车间,每班500人 淋浴,车间生产轻度污染身体,生产每日耗水3000立方 米。不考虑市政用水和消防用水,未预见水量按18%计, 请计算该区的最高日用水量和管网的设计流量。
城市给水工程示意图(地下水源)
1管井 2集水池 3泵站 4输水管 5水塔 6配 水管网
城市给水工程系统规划的任务
合理利用和保护城市水资源,平衡城市水源规 划和水资源利用
确定城市自来水厂等给水设施的规模、容量
科学布局给水设施和各级给水管网
制定水源和水资源的保护措施
2-2 城市用水量的预测
0.6~1.0 0.5~0.8
0.35~ 0.7
0.3~0.6
0.25~
总体规划中常用的预测方法(2)
分类加和法
1 城市居住用地用水量应根据城市特 点、居民生活水平等因素确定。单位 居住用地用水量可采用表2.2.5-1中的 指标。
表2.2.5-1 单位居住用地用水量指标 (万m3/(km2·d)
水源
取水
(取水构筑物、泵站)
输水
净水
(水厂)
输水
配水
用户
取水工程: 从水源取水
给水处理: 按用户要求进行水处理
输配水: 向用户供水
可%
城市给水工程示意图(地表水源)
取水工程 1取水口 2一级泵站 3加氟间 净水工程 4沉淀池 5过滤池 6清水池 7二级泵站 8
加氟间 输配水工程 9输水管 10配水管 11进户管 12消防栓
用地代号
区域
特大城市
城市规模 大城市 中等城市
小城市
一区 1.70-2.50 1.50-2.30 1.30-2.10 1.10-1.90
R
二区 1.40-2.10 1.25-1.90 1.10-1.70 0.95-1.50
三区 1.25-1.80 1.10-1.60 0.95-1.40 0.80-1.30
年递增率法
根据历年来的用水量的递增,并考 虑经济发展的速度、选定用水的递增速 率,再由现状推求规划用水量。
Q Q0 (1 )n
Q0
起始年份的实际用水量
用水年均增长率
n
预测年限
城市发展增量法
根据有关方法计算出新增城市建设 部分的用水量,再加上现状的用水量, 得到将来的城市用水总量。多用于近期 建设预测。
S6 S6'、―― 分别为街道洒水和绿地浇水面积(米2)
n6――每日街道洒水次数。
⑦未预见水量(包括管网漏失水量),一般按以上各 项和的10~20%计算。
则最高日用水量为
Q=K*(Q1+Q2+Q3+Q4+Q5+Q6)(米3/日) 最高日平均时用水量为
Q0=Q/24(米3/小时) 加上水厂自身用水量5~10%,取水构筑物的设计取水 量为
工业用水
取水量
工业 用水量
再用水量
耗水量 排水量
工业再用水率:指一定时间内,生产过程中使 用的再用水量与总用水量之比
假定现阶段万元产值取水量为P0,再用水率为 A0;规划年万元产值取水量为Pi,再用水率为 Ai。每万元产值的总用水量基本稳定,则有:
Pi 1 Ai P0 1 A0
市政用水量标准
城市用水量预测方法
以过去的资料为依据,以今后的用 水趋势、经济条件、人口变化、水资源 情况、政策导向等为条件,对各种影响 用水的条件作出合理的假定,通过一定 的方法,求出预期用水量。
人均综合指标法
确定出规划期末人均用水量指标, 根据规划确定的人口数,计算出用水 总量。
单位用地指标法
确定城市单位用地的用水量指标后,根 据规划的城市用地规模,推算出城市的总 用水量。
⑥最高日平均用水量为 Qc=Q/24=1633 m3/h 取时变化系数Kh=2.0,则最高时用水量为 Qmax=Qc×Kh=3266 m3/h, q=907(L/S)
总体规划中常用的预测方法(1)
人均综合指标法
规划人口数 × 人均综合用水量指标 = 规划期末城市总用水量
表2.2.3-1 城市单位人口综合用水量指标 (万 立方米/(万人·d))
街道洒水用水量标准 1.0~2.0升/米2.次,2~3次/日
绿化浇水用水量 1.5~4.0升/米2.次, 1~2次/日
汽车冲洗用水量 小轿车250~400升/辆.日; 公共汽车、载重汽车400~600升/辆.日
消防用水量标准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J16-87)
未预见用水量
《室外给水排水设计规范》 规定,按最高日可用水量的15 %~25%计算
包括水厂自身用水、管网漏水及其它未预见水量
城市用水量标准(定额)
指满足居民生活、工业生产所需的单位用水量
居民生活用水量标准 公共建筑用水量标准 工业企业用水量标准
工业企业职工生活用水量标准 工业企业生产用水量标准 市政用水量标准 消防用水量标准 未预见用水
居民生活用水量标准
《室外给水排水规范》(GBJ13-86)
括: 黑龙江、吉林、辽宁、北京、天津、河北、山西、河南、
山东、宁夏、陕西、内蒙古河套以东和甘肃黄河以东的地区; 三区包括: 新疆、青海、西藏、内蒙古河套以西和甘肃黄河以 西的地区。
3. 经济特区及其他有特殊情况的城市,应根据用水实际情况, 用水指标可酌情增城(下同)。 4. 用水人口为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规划人口数(下同)。 5. 本表指标为规划期最高日用水量指标(下同)。 6. 本表指标已包括管网漏失水量。
公共建筑用水量标准(1)
《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J1588)
公共建筑用水量标准(2)
公共建筑用水量标准(3)
工业企业用水量标准
工业企业职工生活用水量标准
《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J15-88) 《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规定》(TJ36-79)
工业企业生产用水量标准(1)
工业企业生产用水量标准(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