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给水工程规划

给水工程规划


2. 生活用水量指标
城市居民生活用水量标准[L/(人· d)]
地域分区 一 二
日用水量[L/(人·d)] 80~135 85~140
适用范围 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 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河南、山 西、陕西、宁夏、甘肃 上海、江苏、浙江、福建、江西、湖 北、湖南、安徽 广西、广东、海南 重庆、四川、贵州、云南 新疆、西藏、青海
建筑物名称 旅馆:有漱洗室 有漱洗室和浴室 医院、疗养院、休养 所 高等学校(有住宿)
单位 每人每日 每人每日 每床每日 每学生每日
注:1. 表中平均日和最高日包含气候因素(夏季用水多于冬季)。 2. Kh是时变化系数(最高时用水量除以平均时用水量)。
4. 工业企业用水量指标
工业企业内职工生活用水量和淋浴用水量指标 用水种类 生活用水 车间性质 一般车间 热车间
三 四 五 六
120~180 150~220 100~140 75~125
人均综合生活用水量指标[L/(人· d)]
区域
特大城市
大城市
中等城市
小城市
一区 二区 三区
300~540 230~400 190~330
290~530 210~380 180~320
280~520 190~360 170~310
区域
特大城市
大城市
中等城市
小城市
一区
二区 三区
0.8~1.2
0.6~1.0 0.5~0.8
0.7~1.1
0.5~0.8 0.4~0.7
0.6~1.0
0.35~0.7 0.3~0.6
0.4~0.8
0.3~0.6 0.25~0.5
注:1.本表指标为规划期最高日用水量指标,指标已包括管网漏失量。 2.一、二、三分区见《城市给水工程规划规范》。
用水量充沛,可满足用水大户 需要,是城市水源的主要选择。 其地形、地质、人防、卫生防 护等方面复杂,水处理工艺复 杂,投资与运营费用较大 取水简单,便于施工与管理;水处 理工艺简单,节省投资与运行费用; 便于就近建立水源,节省传输费用, 提高用水安全性;便于分期修建及 水源保护;水文地质勘查工作量大
5. 水厂自身用水、管网漏失水量、未预见水量
在计算用水量时通常用系数折算。 总用水量的10-20%。
(一)用水量标准
1、用水量指标
概念:用水量指标是城市规划期内不同供水对象单位人口、单位用地面积 或单位产值、单位产品等所采用的用水量定额,它是给水工程规划 中的一项基本数据。 要求:遵循国家规范、结合当地用水情况、考虑未来发展趋势。 结果:不高不低、保持弹性。 分类: (1)生活用水量指标; (2)公共建筑用水量指标; (3)工业企业用水量指标; (4)市政用水量指标; (5)消防用水量指标; (6)未预见用水估算。
(2)单位用地指标法 Q=q0F Q=∑qifi
其中:q0——单位建设用地面积总和用水量指标[万m3/(km2· d)] F——城市规划建设用地面积(km2) qi——不同性质用地的用水量指标[m3/(hm2· d)] fi——不同性质用地面积(hm2)
单位居住用地用水量指标[万m3/(km2· d)]
(二)深度
1.总规中的给水工程规划 (1)确定用水量标准,预测城市总用水量;平衡供需水量,选择水源,确 定取水方式和位置; (2)确定给水系统形式、水厂供水能力和厂址,选择处理工艺; (3)布局输配水干管、输水管网和供水重要设施,估算干管管径; (4)确定水源地的卫生保护措施。
2、分区规划中的给水工程规划
二.城市用水量预测
◆城市用水分类; ◆用水量标准 ; ◆城市用水量预测与计算(总规、详规); ◆城市用水量预测方法与小结 (一)城市用水分类 生活用水,生产用水,市政用水,消防用水,水厂自用水和 未预见水量(含管网漏失水量) 1. 生活用水
构成:居民日常生活用水、工业企业职工生活用水、公共建筑用水。 水质--应符合《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水压--应符合《室外给水设计规范》(对于最小水头,一层10m,二层12m, 二层以上每增加一层加4m)。 注:最小水头就是从地面算起的最小水压。
(一)城市水源种类的确定
大类 地表水源 上层滞水 地下水源 潜水 承压水
小类 江河水 湖泊水 水库水 海水
特点
受地面气候及其他因素影响较小, 浑浊度与水温变化幅度较大, 无杂质、无色,水温变化幅度小, 易受污染,矿化度、硬度较低, 不易受污染,径流量较小,矿化度、 径流量较大,季节变化性较强 硬度较高
用水量时变化曲线
(2) 城市最高日用水量
①规划区最高日生活用水量(m3/d) Q1=N1q1/1000 (N1为规划人口数,q1为最高日用水量标准) ②公共建筑生活用水量(m3/d) Q2=∑(N2q2/1000) (N2为某类公建生活用水单位的数量,q2为某类公建生活用水量标准) ③工业企业职工日生活用水量(m3/d) Q3=∑(nN3q3/1000) (n为每日班制,N3为每班职工数,q3为工业企业生 活用水量标准[L/(人· 班 )) ④工业企业职工每日淋浴用水量(m3/d) Q4=∑ (nN4q4/1000) (N4为每班职工淋浴人数,q4工业企业职工淋浴用水量标准 [L/(人· 班)]) ⑤工业企业生产用水量(m3/d) Q5同时使用的给累工业企业或车间生产用水量之和
⑥市政用水量(m3/d) Q6= (n6S6q6/1000)+(S`6q`6/1000) (q6、q`6分别为街道洒水和绿地浇水用水量标准[L/(㎡· 次)]和 [L/(㎡· d)],s6、s`6分别为街道洒水面积和绿地浇水面积(㎡), n6每日街道洒水次数) ⑦未预见水量 包括管网漏失水量,城市按15%~25%计算。
2.详规用水量预测总结
(1)把分项用水量分别求出,再相加。(分项一般包括居民生活用水、公 共建筑用水、工业企业用水、市政用水、消防用水、未预见及管网漏 失用水) (2)详规要指导取水工程、水厂与管网系统的规划设计,因此需要在平均 值的基础上考虑用水逐日和逐时的变化。
三、城市给水水源规划
(一)城市水源种类的确定 (二)城市水平衡 (对水量的要求) (三)城市水质标准 (四)城市供水安全保障 (五)城市水源保护 (六)城市水源规划思路 (七)解决城市缺水的规划对策
(5)规划估算法(常用方法) ①生活用水量:规划人口×用水量指标; ②工业生产用水量:按单位产品耗水量等指标计算; ③市政用水量估算:用生活与生产用水量之和乘以5%~10%; ④公共建筑用水量:用生活与生产用水量之和乘以10%~15%; ⑤未预见水量:将以上四项之和乘以10%~20%; ⑥自来水厂自用水量:将以上五项之和乘以5%~10%。 城市总用水量即为以上六项之和
240~450 190~350 170~300
注:综合生活用水量为居民日常生活用水和公共建筑用水之和,不包 括市政用水
3. 公共建筑用水量指标
公共建筑生活用水量指标 生活用水量标准 (最高日)(L) 280~520 190~360 170~310 时变化系数 ( K h) 2.4~4.5 1.9~3.5 1.7~3.0
最高日最高时用水量为
Qmax=KhQ/24 (m3/测方法小结
1.总规用水量预测总结
(1)找指标(最好是能找到总指标,人口或用地都可以)。 (2)指标×规划期末人口。 (3)若是分项指标,就把分项用水量分别求出,再相加(分项一般包括居 民生活用水、公共建筑用水、工业企业用水、市政用水、消防用水、 未预见及管网漏失用水)。 (4)确定水资源供给规模时,要把最高日指标换算成平均日指标后再乘以 天数(365)。
第二部分 城市工程系统规划
第一章
城市给水工程规划
一、城市给水工程规划的内容和深度
(一)内容
1、确定用水量标准,预测城市总用水量,进行区域水资源与用水量间的供 需平衡分析; 2、研究各种用户对水量和水质的要求,合理选择水源,提出水源保护及其 开源节流的要求和措施; 3、确定水厂位置和净化方法;确定给水系统组成;布置城市输水管道及给 水管网;比较与选择给水系统方案。
其中:Q——规划期末城市总用水量; Q0——规划基准年实际城市总用水量; r——规划时段内城市总用水量的平均增长率; n——预测年限。
(4)分类求和法 Q=∑Qi
其中:Qi——城市各类用水量预测值。 最基本的分类是:居民生活用水、公共建筑用水、工业企业用水、市政用 水、消防用水、未预见及管网漏失用水。
最高日用水量为
Q=K(Q1+Q2+Q3+Q4+Q5+Q6) K为未预见水量系数,采用1.1~1.2。
最高日平均时用水量:
Qc= (1.05~1.1)Q/24 (m3/h) 1.05--1.1是考虑水厂自身用水和消防补充水量之后的校核系数。
取水构筑物的设计取水量和水厂的设计水量:
Qp=(1.05~1.1)Q/24 (m3/h) 1.05~1.1是考虑水厂自身用水和消防补充水量之后的校核系数。
(1)估算分区用水量;进一步确定供水设施规模,确定主要设施位置 和用地范围; (2)对总规给水管网的走向、位置、线路进行落实与修改、补充,估算 控制管径。
3、详规中的给水工程规划
(1)计算用水量,提出对水质、水压的要求;布局给水设施和给水管网; (2)计算输、配水管管径,校核配水管网水量和水压;选择管材;进行 造价估算。 (图中标明给水设施位置、规模、用地,给水管道的平面位置、管径、 主要控制点标高)
2、生产用水
构成:冷却用水、生产蒸汽和用于冷凝的水、生产过程用水、食品加工 用水、交通运输用水等。 由于生产工艺的多样性与复杂性,生产用水对水质和水压的要求、标准 不同,设计时应深入了解生产工艺过程,合理确定。
3、市政用水
构成:街道洒水、绿化浇水、车辆冲洗等。
4、消防用水
从消火栓取水(街道、室内)。 消防给水设备由于使用次数少,可与城市生活饮用水给水系统结合在一 起考虑。对防火要求高的场所,可设立专用的消防给水系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