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市政工程规划 第2章 城市给水工程规划

市政工程规划 第2章 城市给水工程规划


2.4 净水工程规划
一、城市自来水厂厂址选择与用地要求
(一)城市自来水厂厂址选择应遵循的原则 1.应选在工程地质条件较好,不受洪水威胁,地下水位 低,地基承载能力较大,湿陷性等级不高的地方。 2.水厂的位置,一般应尽可能地接近用水区,特别是最 大用水区。 3.水厂尽量设置在交通方便,输配电线路短的地段。 4.当水厂远离城市时,一般设置水源厂和净水厂分开。 5.有条件的地方,应尽量采用重力输水。 6.以地表水作为水源时,水厂应该位于河道主流的城市 上游,取水口尤其应设于居住区和工业区排水出口 的上游,并不受洪水威胁。
三、城市用水量预测
(二)城市详细规划中用水量计算
• 用水量变化的表示
(1)用水量变化系数 1) 日变化系数Kd 一般日变化系数Kd 为1.1 ~1.5 2) 时变化系数Kh 一般日变化系数Kd 为1.3 ~1.6 (2)用水量变化曲线 表示一天24小时的变化情况
• 用水量计算
(1)最高日用水量Qd:用水量最多 一年内,用水量最多一天的用 水量。m3/d (2)最高日平均时用水量Qd/24, m3/h (3)平均日用水量Qad:用水量最 多一年内平均每天的用水量。 (4)最高时用水量Qh:用水量最多 一年内,用水量最多 一天中, 用水量最大的一小时的用水量。

二、取水工程设施
(二)地表水取水构筑物的位置选择(续)
3.具有良好的地质、地形及施工条件。

取水构筑物应建造在地质条件好、承载力大的地基 上。 避开断层、滑坡、冲积层、流沙、风化严重和岩溶 发育地段。 考虑施工时的交通运输和施工场地条件。


二、取水工程设施
(二)地表水取水构筑物的位置选择(续) 4.取水构筑物位置选择应与城市规划和工业布局相适 应,全面考虑整个给水排水系统的合理布置。应尽 可能靠近主要用水地区,以减少投资。输水管的敷 设应尽量减少穿过天然或人工障碍物。 5.应与河流的综合利用相适应。取水构筑物不应妨碍 航运和排洪,并且符合灌溉、水力发电、航运、排 洪、河湖整治等部门的要求。 6.取水构筑物的设计最高水位应按100年一遇频率定。
–单位面积用水量指标
(1)城市居住用地用水量指标 (2)城市公共设施用地用水量指标 (3)城市工业用地用水量指标 (4)城市其他用地用水量指标
–单位产品、单位设备、万元产值用水量指标 –消防用水量指标 –未预见用水量估算
三、城市用水量预测
(一)城市总体规划用水量预测方法 –人均综合指标法 –单位用地指标法 –年递增率法 –分类求和法 –规划估算法
三、水源保护
(一)地面水源各级保护区卫生防护规定如下:
1.取水点周围半径不小于100m的水域内,严禁捕捞、停 靠船只、游泳和从事一切可能污染水源的活动,并应 设有明显的范围标志。 2.取水点上游1000m至下游100m的水域内,不得排人工 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其沿岸防护范围内,不得堆放废 渣,不得设置有害化学物品仓库、堆栈或装卸垃圾、 粪便和有毒物品的码头,沿岸农田不得使用工业废水 或生活污水灌溉及施用有持久性或剧毒的农药,并不 得从事放牧等有可能污染该段水域水质的活动。
第2章 城市给水工程规划




• 概述 • 城市总用水量的估算 • 水源选择和水源保护 • 净水工程规划 • 给水管网的布置
2.1
概 述
一、城市给水工程系统的组成

城市给水工程的三个组成部分:
(1)取水工程:包括选择水源和取水地点,建造适直的取 水构筑物,其主要任务是保证城市有足够的用水量。 (2)净水工程:建造给水处理构筑物,对天然水质进行处 理,以满足生活饮用水水质标准或工业生产用水水质 标准要求。 (3)输配水工程:将足够的水量输送和分配到各用水地点 ,并保证水压和水质。为此需敷设输水管道、配水管 网和建造泵站以及水塔、水池等调节构筑物。
三、水源保护
(一)地面水源各级保护区卫生防护规定如下:(续) 3.以河流为给水水源的集中式给水,应把取水点上游 1000m以外的一定范围河段划为水源保护区,严格控 制上游污染物排放量。排放污水时应符合有关要求, 以保证取水点的水质符合饮用水水源水质要求。 4.水厂生产区的范围应明确划定,并设立明显标志, 在生产区外围不小于10m范围内不得设立生活居住区 和修建禽畜饲养场、渗水厕所、渗水坑;不得堆放垃 圾、粪便、废渣或铺设污水渠道;应保持良好的卫生 状况,并充分绿化。 5.单独设立的泵站、沉淀池和清水池外围不小于10m范 围内,其卫生要求与水厂生产区相同。
28
三、水源保护
(二)地下水源各级保护区卫生防护规定如下:(续)
3.在水厂生产区的范围卫生防护带,以地下水为水源 时参照地下水(1)和(2)的规定。以地下水为水源时, 水井周围30m的范围内不得设置渗水厕所、渗水坑、粪 坑、垃圾堆和废渣堆等污染源,并建立卫生检查制度。
图2-7 多水源给水系统
三、城市给水工程规划的步骤
• • •
明确规划任务的内容、范围。 搜集调查基础资料和现场踏勘。 撰写给水工程规划说明书,绘制城市给水系统
规划图纸。
2.2 城市总用水量的估算
一、城市用水分类

城市用水的分类
(1)生活用水:包括居住区居民生活饮用水、工业企业职 工生活饮用水、淋浴用水及全市性公共建筑用水等。 (2)生产用水:包括冷却用水,生产蒸汽和用于冷凝的用 水,生产过程用水,食品工业加工食品用水;交通运 输用水等。 (3)市政用水:包括街道洒水和绿化浇水等。 (4)消防用水:一般从街道上消火栓和室内消火栓取水。
二、取水工程设施
(一)地下水取水构筑物的位置选择
1.取水点要求水量充沛、水质良好,应设于补给条件 好、渗透性强、卫生环境良好的地段。
2.取水点的布置与给水系统的总体布局相统一,力求 降低取、输水电耗和取水井及输水管的造价。 3.取水点有良好的水文、工程地质、卫生防护条件, 以便于开发、施工和管理。 4.取水点应设在城镇和工矿企业的地下径流上游,取 水井尽可能垂直于地下水流向布置。 5.尽可能靠近主要的用水地区。
上层滞水
地下水
潜水 承压水
城市给水水源分为 地表水
江河水 湖泊水 水库水 海水
一、水源选择
(二)城市水源选择遵循的原则 1.给水水源应有足够的可用水量。 (1)地表水源 当采用地表水源时,河流的最枯流量按设计枯水 流量保证率为90%~97%考虑。 (2)地下水源 当采用地下水源时,应进行地下水储量计算。 地下水储量分为天然储量和调节水量。 天然储量包括静储量和动储量。
一、水源选择
(二)城市水源选择遵循的原则(续) 2.给水水源水质良好。 • 生活饮用水水源水质分为两级: 一级水源:水质良好。 二级水源: 水质受到轻度污染。 • 水质浓度超过二级标准值的水源水不宜作为生活饮饮 用水水源。若限于条件需要加以利用时,应采用相应 的净化工艺进行处理。处理后的水质应符合GB574985规定,并取得省、市、自治区卫生厅(局)及主管部 门批准。 • 工业企业用水应符合现行《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 有关要求。
三、城市用水量预测

城市详细规划中用水量计算
占 最 高 日 用 水 量 的 百 分 比
6 5 4 3 2 1 0
5% 4.17% 2.78%
2 4 6 8 10 12 14 16 18 20 22 24 时

图2-8 城市用水量时变化曲线
2.3 水源选择和水源保护
一、水源选择
(一)城市给水水源分类
(1)生活用水量估算 (2)工业生产用水量估算 (3)市政用水量估算((1+2)* 5%~10%) (4)公共建筑用水量((1+2)* 10%~15%) (5)未预见水量((1+2+3+4)* 10%~20%) (6)自来水厂用水量((1+2+3+4+5)* 5%~10%) (7)城市总用水量则为(1)~(6)六项之和。
(5)其他用水(水厂自用、管网漏损、未预见)
二、用水量指标
(一)用水量指标的概念
– 是指城市规划期内不同供水对象单位人口、单 位用地面积或单位产值、单位产品等所采用的 用水量定额,它是给水工程规划设计中的一项 基本数据。
二、用水量指标
(二)用水量指标包括: –单位人口用水量指标
(1)万人综合用水指标 (2)人均指标:包括居民生活用水量指标和公共建筑用水量指标。
(6)循环给水系统:工业废水不排入水体,处理后循环 使用;
图2-5 重复使用给水系统
图2-6 循环给水系统
二、城市给水系统的布置形式

城市给水系统常见的布置形式:
(7)多水源给水系统:提高城市用 水保证率,或某一个水源不能满 足城市发展的用水需求时采用。 (8)区域给水系统:统一从上游取 水,净化后用输、配管道送给沿 河诸多城市使用。
三、水源保护
(二)地下水源各级保护区卫生防护规定如下: 1.取水构筑物的防护范围,应根据水文地质条件、取水 构筑物的形式和附近地区的卫生状况确定,其防护措 施应按地面水厂生产区要求相同。 2.在单井或井群的影响半径范围内,不得使用工业废水 或生活污水灌溉和施用有持久性或剧毒性的农药,不 得修建渗水厕所、渗水坑、堆放废渣或铺设污水渠道, 并不得从事破坏深层土层的活动。如取水层在水井影 响半径内不露出地面或取水层与地面水没有相互补充 关系时,可根据具体情况设置较小的防护范围。
一、水源选择
(二)城市水源选择遵循的原则(续) 3.供水安全。 (1)选用地表水源位置时,水源地应位于水体功能区划 规定的取水地段或水质符合相应标准的河段,饮水水 源地应设选在城市和工业区的上游。选用地下水源时, 水源地应设在不易受污染的富水地段。 (2)当城市有多个水源时,也可以根据不同情况设立几 个水源,应尽量取用具有良好水质的水源。 (3)布局要紧凑。 (4)注意在解决当前和近期供水问题的同时,还应考虑 如何满足远期对水量、水质的要求。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