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中国历史上商品经济发展的若干理论观点述评

关于中国历史上商品经济发展的若干理论观点述评

编者按:2000年,中国经济史论坛举办“中国历史上的商品经济”系列学术研讨会,本述评是为会议讨论所准备的材料之一。

1994年12月,中国经济史学会古代史分会、中国商业史学会等曾组织关于“传统市场和市场经济”的讨论,配合这次讨论,《中国经济史研究》1994年第4期刊登关于该问题研讨的长篇综述。

在这以后,关于中国历史上商品经济和传统市场的问题又有不少新的论著出现。

现在,我们围绕本次会议讨论的主题,对有关的理论观点进行一些评述。

评述以近年出现的新论著、新论点为主,但考虑到问题的延续性和系统性,有时也不能不涉及以前的一些论著和观点。

一、关于商品经济的发展线索和基本模式这大体可以分为两大系统,一是“货币经济(商品经济)—自然经济”转折起伏论,二是“自然经济→商品经济”逐步高涨或波浪式发展论。

此外,海外一些学者主张中国自战国秦汉以来即形成建立在私有产权基础上的市场经济,以后的发展是在市场经济的框架内进行的,由于这种观点国内的信奉者不多,也没有人展开过系统的论述,故在此不作评述。

(一)“货币商品经济—自然经济”转折起伏论赵俪生曾经提出,中国经济史上经历了从上古共同体自然经济到秦汉期古典经济,再到近古期地主经济的三次转折,很有代表性。

大抵主张魏晋封建说的学者对战国秦汉商品经济的发展程度都估计较高,把它作为我国从不发达奴隶制向发达奴隶制转变之契机,而把魏晋封建制的形成与中古自然经济相联系。

日本学者宫泽知之把关于自然经济、货币经济理解方式区分为四种学说:第一学说是全汉昇为代表的“货币经济→自然经济→货币经济”论。

全氏把汉代看成是货币经济时代,汉末到中唐的中古时代是自然经济占优势的时代,从安史之乱前后,以钱币为中心的货币经济开始了。

何兹全就南朝情况修正全氏的观点,反对将南朝看成是自然经济时代。

主张北中国是货币经济—自然经济—货币经济,南方则货币经济一直在发展。

这是第二学说。

武仙卿认为布帛也是货币,不同意说魏晋南北朝倒退到自然经济,认为秦汉以后货币经济一直发展着。

彭信威的观点相似。

这是第三学说。

第四学说如叶茂对关于中国封建地主制前期商品经济和传统市场理论观点的综述所指出的,认为整个中国前近代是自然经济占优势。

他又指出,全氏观点虽然在当今中国是少数派,但在日本却是主流的观点,代表人物是牧野巽和宫崎市定。

全氏关于自然经济和货币经济的概念来自德国历史学派学者希尔布兰特(B·Hildebrand)。

全氏虽然批判了希尔布兰特把自然经济→货币经济→信用经济的依次演进绝对化,而采取了皮烈(H Pirenne)等人的货币经济→自然经济→货币经济发展模式,但他用语的概念仍然是基本上依据希尔布兰特的。

希尔布兰特的自然经济、货币经济的概念是严格依据交换手段是实物还是金属货币这一点区分的,将以金属货币之外实物为媒介的交换划入自然经济的范畴。

他没有设想不存在交换(分配)的经济,他的自然经济不包括“自给自足”的含义,这和马克思的概念是不同的。

马克思划分自然经济和货币经济并非依据货币形态或交换手段,而是更重视生产目的;自然经济是指为获得使用价值的简单商品经济,或没有交换的经济。

[20][!--empirenews.page--]宫泽的说法是有根据的,不过,我国有些主张魏晋封建说的学者,虽然沿用货币经济→自然经济→货币经济发展模式,但已经根据马克思的理论进行了修正。

例如赵德馨把中国古代自然经济和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划分为:原始社会自然经济→“古代(奴隶制)货币经济”→中古自然经济→……。

他指出,“古代(奴隶制)货币经济”时期社会经济结构的整体及本质,严格来说仍然是自然经济,所以又可以称之为“古代自然经济”。

[13]田昌五反对说中国封建社会自始至终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认为这是按照“长期停滞论”制定出来的模式。

中国封建社会的商品经济是呈循环式起伏状态发展的,相应的自然经济也是这样:战国至西汉是商品经济的第一个高峰期,东汉由盛转衰,魏晋南北朝基本上是自然经济时代;唐宋是商品经济的第二个高峰期,辽夏金控制的北中国由盛而衰,黄河流域和大西北尤甚,城市偏枯,农村则几乎全部回到自然经济状态;元明清三代,商品经济又呈全面回升之势。

[2](二)“自然经济→商品经济”逐步高涨或波浪式发展论正如宫泽知之所指出的,认为整个中国前近代基本上是自然经济占优势,而逐渐从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发展的观点,基本上是站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的,是从封建社会内部资本主义是怎样成长起来的问题意识出发的。

但中国商业在文明的较早阶段(至迟在战国时代)开始发达,特别是宋代以后更取得显著的发展,把西洋中世封建领主制下自给自足庄园经济为核心形成的理论照样应用到中国、尤其是宋—清间的经济上,会遇到不少困难。

[20]因此,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国经济史学界曾经对什么是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展开热烈的讨论,试图对自然经济、商品经济和中国封建社会经济的性质重新予以解释。

近年对这一问题发表意见的有林甘泉。

他对其中有代表性的观点进行了评论,他认为从中外的历史实际出发,自然经济的本质特征应该是自给性生产,而不是所谓“自给自足”;它并不排除与市场的一定联系,并以它作为自己的补充。

中国封建自然经济的特色,具体表现为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结合的“男耕女织”。

自然经济与商品经济相结合,而以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是中国封建经济结构的一个重要特点。

[10]关于这一讨论可参阅本文附录的介绍。

主张自然经济→商品经济(市场经济)逐步高涨或波浪式发展的学者较多。

一般认为中国历史上的商品经济发展经历了战国秦汉、唐宋、明清三个高潮。

例如李埏认为我国历史上自然经济与商品经济长期并存、相互制约、此消彼长,总趋势是自然经济逐渐消退,商品经济逐渐扩展。

根据这种观点,我国在战国秦汉获得空前发展的商品经济,虽在汉武帝后受抑,但唐宋苏醒后发展超过秦汉,如秦汉主要商品为盐铁酒酤,主要市场在中原与国外市场联系唯赖西北,唐宋增加了茶叶、陶瓷,丝绸质和量也有较大提高,远销国外,对外贸易陆路以外又增加了海路等。

龙登高的《中国传统市场发展史》也属于波浪式发展论,它依时序叙述了中国传统市场在先秦秦汉时代的滥觞与初兴,魏晋南北朝时期曲折发展,五代两宋金元再度兴起,明清时代成熟的过程。

[3][!--empirenews.page--]如果说前一类观点的主要争议点是几次“转折”性质的判别,那么后一类观点的主要争议点则是封建社会后期、尤其是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的程度及该时期经济的性质。

多数学者主张明清商品经济虽有很大发展、但整体上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

但也有一些学者认为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明清经济已经脱离自然经济的范畴。

例如我们介绍过的李文治和薛虹的观点。

近年徐晓望又提出,中国在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阶段之间有一个“小商品经济”的阶段。

它以小商品生产及相应的分配、交换、消费为特征。

小商品专业生产者的出现以人身的相对自由为条件。

宋代小商品生产已有一定发展,但全国性的小商品经济的繁荣,是明中叶以后才出现的。

大面积经济发达地区的缺粮现象,标志着小商品生产占主导地位的经济区域的形成。

[16]宫泽也认为,以农村市场展开为视点来看商品流通,唐宋变革期和明末清初值得注意。

前者虽然农村市场在发展,也出现了商品性生产,但整体上自给经济仍占统治地位。

后者在先进地区已出现以获取剩余价值为目标的经营,开始逐渐形成近代的小商品经济,即商品经济从没有价值规律的阶段向基本遵循价值规律的阶段变化。

[20]这代表了相当一部分日本学者的的观点。

以上诸说主要是从小[1][2][3][4]下一页农经济从自给经济的小商品经济演进过程来立论的。

近年又有不少学者从传统市场或市场经济的视角来考察中国历史上商品经济发展的阶段性。

请看下一专题的介绍。

二、关于中国封建社会中的市场经济或市场经济萌芽(一)什么是市场经济?中国历史上市场经济何时出现?自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战略方针以后,不少学者一直在思考中国历史上是否存在过市场经济?如果存在过,它又是何时出现的?这又是与对什么是市场经济的理解有关的。

学界对这个问题有两类不同认识:一些学者一些市场经济是与近代化相联系的,在封建时代,市场经济只能萌芽于它的晚期;另一些一些学者认为市场经济不一定与近代化或资本主义相联系,在封建时代也可以有特定的市场经济。

第一种观点以吴承明为代表,他多次阐述了中国封建社会市场经济的萌芽及有关理论问题。

他指出从传统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实即经济现代化或近代化的过程,它不仅是市场量的空前扩大,市场交易的内涵和市场机制的原理也发生根本性的改变,而这一切,又都是以政治、法律、经济体制和制度的相应变革为前提的。

他主张把过渡到市场经济作为经济现代化的标志。

我国历史上商品交换比较发达,但这还不是市场经济。

中国向市场经济的转化也是从十六世纪即明嘉靖、万历间开始的。

大商帮、工场手工业、明末清初的“启蒙思潮”的出现,是其标志。

但力量不足,更重要的是没有引起希克斯所说的“政治渗透”,在产权、商法、税制上毫无变化,仍然是完整的封建专制国家。

这种情况,清代基本上继续。

进入二十世纪,我国巳有了现代化产业,口岸城市勃兴,並与国际市场接轨。

但以抗日战争前而论,我国尚未转变为市场经济:(1)占国民经济最大比重的农业仍然是传统的小农经济体制,商品率很低,新兴产业集中于纺织和食品业,尚未形成部门体系。

这种二元经济的结构刚性及由此产生的低供需弹性,从根本上限制了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

(2)现代化市场被定义为“一个价格”,如两地价格差等于运费,则属一个市场。

三十年代的中国远未达到这个水平。

(3)市场现代化是由人格交易向非人格交易的转变,这需要一系列成文的和不成文的法律,以明确产权,中立化规则,规范行为和执行罚则。

市场经济必须是法制经济,这一点,在当时尚不存在。

我国真正有意识的向市场经济转变,还是在邓小平时代。

[6][!--empirenews.page--]许檀最近也谈到明清时期中国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化,表现为政府对经济的直接干预逐渐减弱,市场机制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不断加强。

她认为,清代中叶在全国范围内已经形成一个涵盖广阔、运作自如的城、乡市场网络体系,这一城乡市场网络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是中国近代化过程的一项重要内容。

[5]与这种把市场经济的萌芽或转化同现代化(或近代化)联系起来的观点不同,有些学者认为封建社会中已经存在市场经济。

例如尹进认为,中国从宋代开始有了具有封建个性的市场经济,明代进而具有了资本主义萌芽个性的市场经济。

[1]郭庠林也提出“封建市场经济”的概念。

[17]郑学檬根据罗布代尔的观点,主张把市场经济和资本主义两个概念区分开来。

市场经济的主要功能或最重要的标准是通过市场机制调节生产、配置资源,市场机制是配置资源的主要手段。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