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城市设计理论整理

城市设计理论整理

城市设计理论与方法第一章城市设计的概念第一节认识城市1.土地利用1)原始自然状态2)初级干预3)高级干预2.人口观农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移农业人口向非农业人口转移3.产业观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向城市集中4、系统理论1)系统:城市是一个开放的系统2)要素:土地利用、城市交通、城市经济、城市景观……..3)结构:各要素的综合作用形成城市有着其独特的内在结构4)功能:城市是一个承载人类理想的生活场景5、城市是什么?系统聚集行政管辖世界城市化格局6、城市的两面性1)一方面2)另一方面A、自然灾害B、系统灾害。

北京国贸立交桥拥塞的车流,工业污染其它城市问题城市形态方面:城市社会方面:7、职业操守1)观察城市2)感受城市3)服务城市4)思考城市:什么样的城市是一个好的城市?城市规划师、建筑师的责任、义务第二节城市设计的基本任务一、两种空间的设计1、建筑内部空间(包括它的外壳)设计-----建筑设计的对象2、建筑外部空间(城市公共空间)设计-----城市设计的主要对象结论:城市设计----良好城市公共空间的营造空间是城市设计的第一要素。

1)、空间是“容器”。

2)、空间是“场所”。

3)、空间是“通道”。

4)、空间是“形象”。

注意:空间包括其界面:建筑外立面二、城市设计的基本任务狭义上的理解:城市公共空间的营造——形态设计广义上的理解:为获取良好的城市公共环境,对城市公共空间、社会人文、历史、生态、经济、管理等系统进行协调控制——形态和社会人文的综合设计第三节、城市设计的对象一、物质形态的对象1、土地使用2、实体与空间3、风貌与环境景观(群体景观、局部景观)4、交通与停车5、标识与标志二、非物质形态的对象1、使用活动组织2、历史人文关怀3、开发管理政策的制定开发强度控制规划江北城总的平均容积率在2.0,包括道路和开放空间。

在规划布局中几个板块各有不同,古城混合使用区、综合服务区与居住区相应的平均容积率相对较低;而在未来新城将高强度集约使用土地,该区域平均容积率将达到6.0,不包含开放空间和道路面积。

局部的高强度开发使为其他片区提供更多的城市开放空间成为可能。

规划建议地块的建筑密度控制在30—50%,为人行活动、建筑间距、配建停车提供空间,并满足城市建设的其他相关要求开发准则高地高建:高地高建是山城重庆城市建设的一个重要特征,不但适应地方气候和通风需要,也有利于加强山体的自然起伏轮廓,形成层次丰富,景观与观景效果均佳的,山城共生的独特城市景观。

这一建设模式也已得到市民的普遍认同。

上居下憩:上居下憩是指在高爽地带进行密集城市开发,低洼地段组织游憩设施,这也是山城重庆传统的城市建设特征之一。

这一建设模式有利于城市建设结合地形分组团建设,低洼地带联络成网成为主要的开放空间系统。

另外,低洼地带建设条件较差,但步行可达性较高,视觉景观感知度较好。

优地优用:优地优用是城市建设中最大限度发挥土地效益的一项重要准则。

优地优用体现为两个层次,一是对基地中的便于建设的自然山丘与台地进行较高强度的开发,对城市中地形复杂灾害隐患的地段低强度开发或进行开放空间处理,有利于土地使用功能结构的优化;二是在街坊中邻道路和开放空间等土地价值较高的地段形成相对较高强度的连续型开发,有利于获得最大收益,同时也有利于形成连续界面,塑造积极的城市街道空间和开放空间。

第四节、城市设计的范畴与层次一、城市设计在城市建设体系中的地位1、传统意义上的桥梁观点——片面2、独立的观点——正解二、城市设计的层次1、总体城市设计城市总体规划阶段的城市设计城市控制性规划阶段的城市设计1.1城市形态1.2城市风貌1.3城市空间系统2、片区、街坊的城市设计3、建筑设计阶段的城市设计思想3.1建筑的形式与特色3.2建筑周边城市环境的关系3.3街景、公共活动空间设计三、城市设计的分类1、从规模上分1)整体性城市设计.确定城市形态空间结构.构造城市景观空间体系.城市轮廓.城市道路、绿化、水系.色彩、风格、照明、标志2)局部地段的城市设计2、从性质上分1)开发性城市设计2)旧城更新3、从内容上分1)商业中心区城市设计2)社区规划设计3)城市滨水地带城市设计4)大学园区城市设计5)大型建筑综合体第五节、城市设计的原则与目标1.城市设计的原则1.1控制城市总体空间结构1.2保护和凸显城市的自然资源1.3控制自然景观相邻地区1.4维持城市历史的连续性和多样性2.城市设计的目标:良好的城市环境2.1 城市活力A 功能混合与用地相容性B 活跃的城市空间界面C 公共空间与地块的步行可达性D 公共空间与建筑的品质2.2 城市空间效益A 城市密度分区B 公共绿地空间效益的最大化C 街坊、街块的节地设计D 建筑群体的空间整合2.3 城市地域特征A 凸显城市的自然景观B 城市地标与重点公共空间C 城市传统风貌地区D 建筑的整体地域特征2.4 城市生态与城市环境A 城市生态敏感区的保护B 控制密集发展地区C 城市绿色、蓝色廊道D 降低汽车的负面影响第二章城市设计的发展历程第一节. 城市设计的缘起一、西方城市设计的起源1.古希腊的城市设计。

雅典卫城得洛斯城米列都城2.古罗马的城市设计古罗马(凝聚)3. 中世纪的城市设计以教堂为中心,成为城市的视觉焦点以教堂前的广场为城市的主要外部公共空间托迪城4.文艺复兴时的城市设计以市政厅为中心,成为城市的视觉焦点以市政广场为城市的主要外部公共空间城市轴线开始出现教堂作为城市制高点,教堂前广场空间依然存在案例:(佛罗伦萨Signoria广场乌菲齐宫罗马大教堂波波洛广场大圣玛丽亚教堂西班牙大台阶圣Groce 圣乔瓦尼教堂圆形剧场市政广场老市政广场圣彼得大教堂)5、工业革命后的城市设计萨凡纳城理性主义、机械美学、功能主义的影响华盛顿巴西利亚第二节东方(中国)城市设计的起源1、《周礼.考工记》的思想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组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唐宋时的城市设计明清北京城2、管仲的思想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管子。

乘马第五)与自然协调3、解放后的城市设计•城市建设管理模式a.城市总体规划b.分区规划c.控制性详细规划d.修建性详细规划e.建筑单体设计. 城市设计的兴起a.80年代的引进西方理论阶段b.90年代到本世纪实施阶段上海陆加嘴金融贸易区深圳福田中心区重庆渝中半岛风貌设计重庆江北新城城市设计重庆两江四岸城市设计重庆新华路西部华尔街城市设计第三节现代城市设计的产生与发展一、现代城市设计产生的背景1. 工业革命后,经济高速发展,城市急剧膨胀,城市病的出现。

2. 城市美化运动3. 理论探索二、现代城市设计产生的客观原因1.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脱节2.土地使用与所有权各自为政3.忽略社会、环境效益4.手法陈旧,忽略人的因素5.缺乏整体概念6.城市空间研究7.可持续发展的观念8.管理意识三、现代城市设计在西方的产生与发展1、十九世纪末期——艺术地看待城市的萌芽Camillo Sitte于1889年发表的《艺术原则下的城市规划建设(Der Staedtbau nacheinen Kuenstlichen Grundsaetzen)》一书2、二十世纪前半叶——技术地看待城市设计柯布西耶(Le Corbusier)二十世纪初的《明日城市》、《光辉城市》3、二战前后——艺术地看待城市设计吉伯特(F.Gibberd)的《市镇设计》(Town Design),凯文.林奇(Kevin Lynch)的《城市的意向》(The Image of the City)4、1960-1980年代——社会、历史地看待城市设计J.Brothie等编著的《论新技术对城市形态的未来的影响(The Future of Urban Form:The impact of New Technology )》Walter L.Greese的《美国景观的桂冠(The Crowning of the American Landscape )》Allan Jacobs与Donald Appleyard的《走向城市设计的宣言(Towards an Urban Design Manifesto)》良好的都市生活、创造和保持城市肌理、再现城市的生命力5、1980年代后——人性、生态地看待城市设计M.Gottdiener的《城市空间的社会生产》(The Social Production of Urban Space)David Harvey的《资本的城市化》(The Urbanization of Capital)M.Breheny编著的《可持续发展与城市形态》(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Urban Form)新马克思主义、可持续发展、生态四、城市设计的有关理论观点1、凯文·林奇:城市设计的关键在于如何从空间安排上保证城市各项活动的交织,城市意象五要素2、Team10:空间的环境个性、场所感、可识别性和文脉。

城市设计同建筑设计城市规划的关系。

3、拉波波特:城市形式的塑造应该依据心理的、行为的、社会文化的及其他类似的准则,应强调有形的经验的城市设计。

4、巴奈特:连续决策过程,逾越18世纪传统的概念。

5、埃德蒙.培根:同时运动诸系统6、柯林·罗弗瑞德·科特:拼贴城市以乌托邦为隐喻,拼贴城市为处方:这两类相反的城市,包含着法则和自由的保证,必然构成未来的辩证法,而不是任何完全向科学“确定性”或特定事物简单奇想的妥协。

其目的是驱除幻想,同时寻求秩序与非秩序、简单与复杂、永恒与偶发的共存,私人与公共的共存,革命与传统的共存,回顾与展望的结合。

7、亚历山大:整体发展,生长,树形与网状的城市总体结构。

8、空间句法:希列尔(Bill Hillier)空间句法是一种通过对包括建筑、聚落、城市甚至景观在内的人居空间结构的量化描述,来研究空间组织与人类社会之间关系的理论和方法空间句法的各种形态变量,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凸状、轴线、视区、交叠凸状、所有线、可见图解分析、表面分割和端点分割、测角修正等实用的空间分析技术9、黑川纪章:通时性共时性暧昧空间五、两种城市的发展过程1、自上而下的城市发展过程昌迪加尔巴西利亚北京拉萨格桑林卡华盛顿纽约横滨柏林波茨坦广场旧金山某社区2、自下而上的城市发展过程拉萨中心区磁器口自贡仙市泸州佛宝威尼斯3、两种方式的优缺点a、自下而上方式的优缺点自然趣味性多样性偶然性尺度宜人文脉延续性拥挤卫生条件差破旧通风采光差混乱b 自上而下方式的优缺点秩序性强各设施的统筹安排通风及卫生条件好生活方便单调枯燥少数精英操纵城市设计过度尺度大雅各布文丘里亚历山大拉波坡特4、两种方法的结合• a 公众参与设计• b 人为模拟• C 拼贴亚历山大的城市设计新理论中国江南园林的效法自然第三章现代城市设计分析与调研方法第一节城市设计的基本特征一、整体的设计1、一种整体观的设计方法从整体到局部从城市形态到城市结构再到城市空间2、追求整体协调性,寻求整体秩序是城市设计的基本目标之一二、灵活的设计1、未来在一定程度上有某种不可预见性2、城市设计是连续不断的修补过程第二节空间——形体分析法1.视觉秩序分析a.轴线与对位b.均衡c.主从关系d.对比e.韵律f.对立统一g.序列h.比例与尺度2、空间——形体分析法3、场所——文脉分析法4、城市活力分析法5、认知意向分析法6、文化生态分析法7、相关线——域面分析法8、城市空间分析技艺2.图形背景分析a.图底关系图底互反图底分别b.城市肌理自然形态人工形态3.积极空间与消极空间a.积极空间b.消极空间第三节场所、文脉分析1)场所a空间b事件c归属感(认同感)2.)文脉a历史遗存b延续场所设计的要点边界明确环境的个性(可识别性)不需创造,只须聆听避免城市空间的剧烈变化必须探讨当地的历史、地区的情感与需求,传统的手工技艺、地区的建筑材料环境无须太完美,个人保持一些控制环境的能力后现代主义第四节城市活力分析城市活力的几个观念1.多样化:城市的原则是:城市对错综交织使用多样化的需要,而这些使用之间始终在经济和社会方面相互支持,以一种相当稳定的方式相互补充。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