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学困生的个案研究报告

关于学困生的个案研究报告

关于学困生的个案研究报告
研究背景:此学生很特殊,上课神情恍惚,从不大声说话,不过老自己做小动作,老师布置作业时总是一付似听非听的样子,要求拿出练习本,不是作业本丢了就是作业本乱涂乱画,写的字非常潦草,作业经常不完成,下课后不合群,别的同学不其与理睬。

不过对老师提出的一些高难度的题目却能回答出来,由此看来智力不低,所以我决定对他进行重点研究。

>研究目的:通过了解,调查,走访,了解导致他学习困难的原因,从而找出有针对性的指导方案,帮助学生树立集体主义观念,团结同学,互助合作,以诚待人,生活上照顾他人,学习上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研究意义:使学困生有更多机会获得成功的快乐,学习习惯,思维品质得到有效地培养。

激发起学生对学习和学习生活的兴趣,引导学困生走入正轨。

>
(一)、个案描述: >姓名:聪聪性别:男年龄:9岁班级:二年级3班智力正常。

>学校表现:通过调查以前教过他的老师,得知这个孩子的智力正常,这表现在不论语文还是数学课上,时常能回答出老师提出的一些高难度的问题,但是这个孩子上课时经常发呆,沉默寡言。

做事拖拉,有头无尾,家庭作业时常完不成,写的字非常潦草,简直是看不出来,下课后独来独往,学习成绩只退不前。

课堂作业拖拉,十次九次来不及完成,问其原因,总说帮爷爷干活了,没时间做作业。

他本人,还有课桌、书包,包括书包里的本子都是蓬头污垢的。

>家庭情况:他是家中唯一的孩子,但父母在他三岁时离婚,爸爸又长时间不在身边,很少与他相处,小时候到现在都是爷爷一人
照顾的。

爸爸很受给予他们爷俩生活费,爷爷靠种菜种瓜买点钱,便也无暇照顾他,加上由于他的自制力差,所以作业时常不完成。

> 与人交往情况:因好拿别人的东西,班上同学基本上不与他相处,放学后喜欢在社会上游荡,且跟住学校附近的那个社会小孩交往密切,染上了不少坏习惯,撒谎,偷东西。

老师找他谈话会好一阵子。

>学习情况:上起上落的现象很严重,认真时,举手积极,回答问题正确有响亮,看不出他是个学困生。

但多数情况属于不认真,表现在,作业乱做一通,一问还三不知。

做起小动作来一刻比停,被老师收了一样还有一样。

回家后作业更是不堪入目,家庭作业经常不交,所以学习成绩差。

>(3)个案学生问题的成因: >父母离婚,爸爸又长时间不在身边,缺少管教。

虽然生性聪明,但学习不认真,贪玩贪吃,喜欢在社会上游荡,染上了不少坏习惯,撒谎、偷东西。

习惯上的养成教育比较少。

缺乏交流,和与人相处的自信。

>
(二)、指导策略: >
(1)、撒爱心。

学生在学习上屡遭挫折后,是很需要得到同情和帮助的,教育者必须正确认识他们,研究他们,将融融的师爱洒向他们。

在生活上我经常给予关心,有时邀请他和我一起吃饭,有时找他谈心,使他成为一个乐学的人。

>
(2)、揪闪光点。

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

俗话说:一句赞扬,胜过十句责骂,对那些平时被轻视、受冷落,数落之声不绝于耳的学困生,一声赞扬无异于久旱的雨露,久雨的阳光。

因此,我对他每取得的一点进步,总是抓住机会及时表扬,以满足他们受尊重的心理需求,让
他们享受成功的快乐,找回自信和自尊,激起他们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形成力争上游的发展态势。

>
(3)、强联系。

尽量多与他的家长联系沟通,尽管其父亲经常不在身边,但我还是经常与他电话联系,沟通时多说孩子有点,以引起他的注意和关心。

最后,在我多次的建议下,他的爸爸回到孩子身边工作了。

经过很长实践的共同努力下,他的个性得到很大的改善。

渐渐地,他在有了明显的改变,改变最大的是课后作业能及时完成了,书写也端正了。

他不再对学习感到枯燥﹑乏味,慢慢有了学习的欲望,有时还会来办公室问我问题。

同事我教育其他孩子与他和睦相处,同学们邀他一同游戏,一起合作,互相帮助,这种景象真让人欣慰。

> (4)、给宽容。

苏霍姆林斯基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他小时侯住在一间杂货铺附近,每天都能看到大人们把某种东西交给杂货店老板,然后换回自己需要的物品。

有一天,他想出了一个坏主意:他将一把石子递给老板换糖。

杂货店老板迟疑片刻后,就收下了石子;然后把糖换给了他。

苏霍姆林斯基说:这个老人的善良和对儿童的理解,影响了我的终身。

这位杂货店老板不是教育家,但他拥有教育家的智慧:他没有用成人的逻辑去分析孩子的行为,而是从孩子的角度用宽容维护了一个孩子的尊严。

因此在教育教学中,我们要允许他有失误、有反复。

学习本身就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情,学困生由于基础差、能力弱等原因,学习好就更不容易。

当他不小心再犯错误时,常常需要处在他的位置思考问题,把自己的心态放到学生的生活中去体验他们的感受,然后我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展现自己最大的耐心,让他们体
验到老师的爱心和殷切期望,从而提高他上进的信心。

因为理解和宽容能很快架起师生桥梁,帮助我们找到教育教学的障碍,从而对症下药,解决问题。

>
(四)、启发与体会 >通过对学困生课题的研究与实践,我们深深地体会到没有最差的学生,只有不当的教育方式。

对学困生的转化教育是一项漫长而又需要耐心的事业,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坚信量变必定会带来质变,长时间的积累会让学困生拥有成功的信心和能力。

不管是学优生还是学困生,他们都需要老师给予他们更多的爱心、耐心和信心,作为教师要成为他们的良师,更要成为他们的益友。

常言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学困生不是天生的,作为教师能晓之以理,持之以恒,教学得法,自己不丧失信心,我相信学困生会越来越少。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