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学生考研的动机研究

大学生考研的动机研究

基于考研视角的大学生成就动机分析研究成就动机是个人追求成就的内在动力。

近年来,随着高学历人才在社会上的地位不断上升,报考研究生的人数逐年上涨,“考研热”已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

但是,考研的路途也是一个漫长而又艰苦的过程,在这个准备的过程中,大学生经历着强烈的心理矛盾冲突,这时,是否有高水平的成就动机对大学生选择考研甚至考研成功都具有较大的影响。

本研究以问卷调查法为主,辅之以个案调查法,试图从成就动机理论出发,对大学生是否准备考研以及考研心态进行研究分析,并就如何保持良好的心态以及采取积极的措施进行探讨。

除此之外,我国学者在考研热的社会现象和成就动机相关理论这两个大方面的研究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在对大学生考研过程中的成就动机水平方面的研究不多,并且在研究方法的选择上比较集中,范围较小,因此,本研究在采用问卷调查法的同时,在分析研究结果的过程中使用T检验和logistic回归分析法。

本研究通过成就动机理论来分析大学生在考研这一行为过程中的心理调查结果,旨在得出大学生的考研心理特点,为其提出中肯的建议,实现大学生的自我发展价值。

I1引言本研究的主要研究对象是大学本科毕业生进行全国硕士研究生考试的客观实际,运用成就动机的相关理论,以及回归分析法来对大学生考研这一行为进行调研分析,采用相关文献资料、电子资源和调查得来的数据资料相结合的方法进一步展开本研究。

成就动机(achievement motive)是个人追求成就的内在动力,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一是当个人追求进步时力求达成目标的强烈愿望;二是当个体正在从事某一项活动时,力求达到自己最满意的状态和达到活动尽善尽美的结果的心理倾向。

成就动机的概念最早是由默里(H.A.Murry,1938)于20 世纪30 年代提出的“成就需要”,这一需要使人表现出下述行为:追求较高的目标,完成困难的任务,竞争并超过他人。

之后,阿特金森(Atkinson&Birch,1964)在默里研究结果的基础上对成就动机理论做了进一步地深化和发展,提出了影响深远的期望—价值理论。

他认为,个体的成就动机强度是由成就需要、期望水平和诱因价值三者共同决定,用公式表示:动机强度(T)=f(需要×期望×诱因)1。

一般而言,任务难度越大,成功所带来的满足感就越强,所以P与I是一种互补的关系,即I=1-P。

另外,阿特金森对成就动机理论进行了心理行为上的区分:一是力求成功的意向,一是避免失败的意向。

即成就动机是由力求成功的倾向强度减去避免失败的倾向强度而形成的2。

大学生是未来社会的重要建设力量,其成就动机的状况对于社会、个人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

调查分析大学生成就动机水平的高低,有利于调动大学生在本科阶段学习的积极性以及进一步深造的迫切愿望。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大学本科教育已经由过去少数人的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化教育,这样的状况导致了就业压力剧增,就业形势日益严峻。

同时,全球竞争日趋激烈的现象对人才素质的不断提高也提出了相应的要求。

在高学历高素质人才需要和就业压力的双重因素驱动下,考研自然成为大学生谋求个人发展的重要选择。

在这种“考研热”不断升温和研究生招生规模不断扩大的背景下,理性分析大学生考研的动机及影响因素是十分必要的。

对考研动机的多方面了解有利于得到大学生考研动态的真实情况,这对于学校相关部门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端正考研的心理状态和主观态度都是具有重大的作用的。

近几十年,我国学者在考研热的社会现象和成就动机相关理论这两个大方面1在以上公式中,成就需要是个体稳定地追求成就的倾向(M),期望是个体在某一任务上获得成功的可能性(P),诱因是个体成功地完成某一任务所带来的价值和满足感(I)。

2刘彦华,杜卉,朱丽娜.成就动机与大学生考研心理的调查与思考[J]. 教育科学, 2006,22( 3) : 89-91.2的研究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我们认识考研的社会现状以及人的成就动机特点,揭示成就动机的本质,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方法论的启示,但是在对大学生考研过程中的成就动机水平方面的研究不多,并且在研究方法的选择上比较集中,范围较小,因此,本研究在采用问卷调查法的同时,在分析研究结果的过程中使用T检验和logistic回归分析法。

本研究通过成就动机理论来分析大学生在考研这一行为过程中的心理调查结果,旨在得出大学生的考研心理特点,为其提出中肯的建议,实现大学生的自我发展价值。

32文献回顾2.1有关考研问题的研究基于国内学者对大学生考研问题的研究,总的概括起来,主要包括对“考研热”本身的研究以及对考研动机的研究这两大方面。

2.1.1对“考研热”的研究21世纪以来,“考研热”持续升温,已经成为我国社会生活中普遍引人关注的现象,学界对大学生考研问题的研究逐渐变得丰富,学科角度、研究方法也更加多视角、多样化。

有的学者运用经济学的理论知识,将考研这一行为作为一个经济行为来分析。

从经济学的供求理论来分析大学毕业生和研究生的就业形势3,或运用人力资本理论比较考研与就业的收益4。

从经济学理论的角度出发,学者们认为,大学生作出考研的这一行为是一种合理的选择。

有的学者从社会学的角度出发,以理性选择理论的视角研究此问题,通过文献研究、访谈等方法剖析大学生考研这一行动的深层次原因,认为大学生考研是一种理性行为的表现,并且从当代大学生考研动因的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层面来看,是“就业压力”和“理性选择”共同作用的结果。

而且,因生存压力做出的生存理性选择是首要的5。

也有学者运用科尔曼的理性选择理论范式分析大学生考研热的原因,观点是,不管是从行动者自身的角度、行动者所拥有的资源,还是从行动者的利益以及社会规范取向出发,考研这一行为都是一种理性选择6。

还有的学者在分析大学生考研现象时,采用了消费文化理论和分析策略。

这类结论表明,研究生教育已经从普遍性的共性发展机制蜕变成为“差异”的生成机制,大学生考研的动机在于对文凭、素质“差异”需要的追求。

从社会的角度来说,大学生通过考研想要达到的目标是把自己放置在一个确定的社会地位中,表达的是实现自己在这个社会系统中的合理或者更高的位置。

从个人角度来说,大学生选择考研则是为了追求个性化的实现,追求生活方式的“差异”的体现,同时也是追求一种符合自我情感的舒适体验,在此过程中也体现着个人自我价值得实现及与他人的差异表征。

心理学也是一个主要的研究视角。

有的学者基于学习动机视角将从事学术研究,提高自身价值归为大学生考研的内动力,而外在诱因是具有很大优势的研究3王丽.“考研热”的经济学解读[J].伊犁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2).4国庆德,陈信.对大学生毕业后就业或考研的思考[J]. 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0 ,(8).5郑军,阳光.当代中国大学生考研动因的社会学分析—以理性选择理论的视角[J]. 湖北社会科学,2005,(2).6许佳军,张华.基于理性选择理论的范式解读“考研热”[J]. 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3).4生教育、社会对人才的高要求、优越的城区条件、舒适的工作环境以及丰厚的待遇7。

也有学者从社会认知角度分析考研这一行为,认为,大学生对于考研有以下认知:国家重视研究生教育;社会需求高层次人才;研究生招生规模扩大以及待遇的提高;在校大学生有考研条件优势;严峻的就业形势;有利于个人的提升。

正是由于这样的认知基础,才做出了考研的决定8。

归纳起来,关于青年考研的影响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观点:(1)社会对人才的能力不断提出高要求9;(2)严峻的就业形势10;(3)考研难度趋低11;(4)自我价值的实现12;(5)兴趣爱好13;(6)从众效应14;(7)亲朋好友的期望15。

综合各项调查结果,大学生考研的首要原因是实现自我价值。

就业难对大学生考研是有一定的推动作用,但并不是最主要的缘由。

“过度”的高等教育为大学生考研提供了具体条件与选择可能,伴随着信息化、社会化的来临,精英阶层所要求的标准也会上升,这为大学生考研指引了前进的方向,大学生的内在个体需求是其主要动力16。

2.1.2对考研动机的研究目前对大学生考研动机的研究主要采用的是问卷调查法,辅之以访谈法。

对大学生考研动机最早进行实证的研究表明,考研动机有 6 个基本因素,顺序由强到弱依次为自我实现、求知进取、兴趣爱好、工作环境、生活方式、外部影响,并对不同人群的考研动机进行了比较分析17。

有学者将考研动机分为功利型、自我提高型、被迫从众型和社会贡献型四类,并指出考研动机会受到经济发展、政策改变等方面的影响18。

还有学者将考研动机归为内在因素(个人实现、求学进取、兴趣爱好)、社会因素(国家政策、就业形势、社会待遇)、家庭因素(亲友期望、爱情需求、经济条件)、学校因素(正确引导、提供条件)四个方面,并分析了考研动机最终会转化为行为的影响因素,其中,学习成绩、就业机会、家庭经济状况对学生是否选择考研影响最大19。

7尹承梅.当代中国大学生“考研热”现象的教育心理学分析—基于学习动机的视角[J]. 高等教育与学术研究, 2006,(6).8王海良.对大学生“考研热”的社会心理学分析[J]. 中国高新技术企业, 2008 ,(21).9钱国良.再说“考研热”[J]. 中国青年研究, 2003 ,(9).10秦臻,蔡佳辰.“考研热”现象探析[J]. 当代教育科学, 2008 ,(5).11朱石生.大学生考研热透析[J]. 南通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4 ,(4).12秦臻,蔡佳辰.“考研热”现象探析[J]. 当代教育科学, 2008 ,(5).13李奇功,王晓红.“考研热”思考[J]. 科教文汇(上半月) , 2007 ,(1).14朱石生.大学生考研热透析[J]. 南通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4 ,(4).15李奇功,王晓红.“考研热”思考[J]. 科教文汇(上半月) , 2007 ,(1).16李冰仙.从就业难看大学生考研热的原因[D]. 湖南:湖南师范大学,2006.17潘佳雁.当代青年考研动机因素结构研究[J]. 健康心理学杂志, 2000 ,(4).18李红霞.对当前“考研热”的调查与经济学分析—以中山大学、华南师范大学两校为例[J].青年研究, 2002, (3).19薛深.普通高校应届毕业生考研动机调查分析[J]. 教育与职业, 2004, (30).5一项关于应届毕业生就业与考研相关性的问卷调查结果表明20,就业状况是引起应届本科毕业生考研动机的重要因素,同时影响考研方向的选择,决定考研的动力;并且大学生考研也进一步提高了大学生就业的期望值。

2.2成就动机理论研究成就动机是在人的成就需要的前提下产生的,它是激励个体乐于从事自己认为重要的或有价值的工作,并力求获得成功的一种内在驱动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