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第四章 清末时期的新闻事业(3)
第四章 清末时期的新闻事业(3)
但总的来看,他办报的宗旨是: 是广民智,振民气, 争取中国的独立富强。 虽然梁启超所办的报刊,存在的时间部不很长,一殷 都只存在两三年,但他的办报目的却是很明确的,即办报 是为了救国。因此,才能具有持久的思想动力,才能艰苦 奋斗,为祖国的新闻布业献身。
二、办报的原则和报刊的作用
办报的原则一:衡量报刊“良否”的四条标 准
中国资产阶级的新闻思想,早在维新交法运动时期就已趋于 成熟,其主流思想是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新闻思想。
资产阶级改良派的领袖人物和著名报人康有为、梁启超、 严复、谭嗣同等,都在他们撰写的奏折、著作、文章和信件中 阐述了自己的办报主张。
较之林则徐、王韬、郑观应等早期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 家,他们所论及的问题更广泛,对这些问题的认识也更深刻。
所谓“思想新而正”
照他的看法,报馆之著述,贵在以语言文字开将来 之世界,若所讲都是些尽人皆知的东西,则与其阅报, 不如坐禅;若只是拾取前人的牙慧,则与其阅报,不如 看戏。 所以思想不可不新,但在现今万芽齐茁的世界上, 各种新思想混列,因此又必须“校本国之历史,察国民 之原质,审今后之时势,而知以何种思想为最有利而无 病,而后以全力鼓吹之,是之谓正。”
谭嗣同
谭嗣同在《湘报后叙》阐述的办报思想主要有两点: 一是报纸要“求新”成为“助新之具”。 二是报纸要代 民立言,成为“民史”、“民口”。 他说: “报纸,即民史也。被夫二十四家之撰 述„„要不过一姓之谱牒焉耳。”“不有报纸以彰民史, 其将长此汶汶暗暗以穷天,而终古为暗哑之民乎!”他又 说:“防民之口,甚于防川,此周之所以亡也;不毁乡校, 此郑之所以安也;导之使言,谁毁谁誉,此三代之所以直 道而行也。”吾见《湘报》之出,敢以为乡民庆曰:诸君 何复忧乎?国有口矣。”
所谓“宗旨定而高”
他自己解释说,办报必须要有一个明确的宗旨。无论 做一件事、著一本书或办一个报纸,都要有宗旨,宗旨一 定,就如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日日谈,月月讲,大声而 呼,谲谏而逗,何坚不摧,何艰不成?当然,定宗旨应该 要有选择,牟利,媚权贵、悦市人,这也是宗旨。 而作为报馆.不可不以热诚慧眼,注定一最高之宗旨 而守之。什么是报列的最高宗旨呢? “以国民最多数之 公益为目的”,才能称为真善良之宗旨。
当然,在向读者宣传新而正的思想时,还必须将以 往错误的旧思想“摧陷廓清”,从而改变人们的认识。
所谓“材料富而当”
所谓“材料富而当”,即一份好的报刊,对于全世界 各方面的知识,如政治、理财、法律、哲学、教育、宗教、 自然科学,以至农工商、军事、小说、文艺、图画等等, 无一不载,这就是“富”。
康有为
在维新变法运动中,康有为十分重视报纸的宣传作用, 并认为报刊是维新变法的最重要的武器之一。 康有为在《上清帝第二书》(即“公车上书”)中说, 报纸“清议时存,等于乡校;见闻日辟,可通时务„宜纵 民开设,并加奖励,庶裨政教”。 不久,他父在《上清帝第四书》中进一步提出了“设 报达聪”的建议。
办报原则二:经济独立和言论自由
另外,梁启起还提出报刊要保持经济上的独立和 言论自由的原则。
1907年,他就曾在给徐佛苏的信中提出: “办报 固为开通社会起见,亦必须求经济可以独立维持”。
说:
辛亥革命后,他在为《时事新报》写的纪念辞中又 “吾济从事报业者,其第一难点,则在经济上不易独 立。”„同人等殊不敢以清高自诩,但酷爱自由,习而成 性。常觉得金钱何来,必自势力,无论受何方面金钱之补 助,自然要受该方面势力之支配,最少亦受牵掣。吾侪确 认现在之中国,势力即罪恶„„吾济何忍更假言论机关, 为罪恶播种!吾济为欲保持发言之绝对的自由,以与各方 面罪恶的势力奋斗,于是呼吾侪相与矢,无论经济若何因 难,终不肯与势力家发生一文钱之关系。”
严复
1897年,严复在《国闻报缘起》一文中指出,报纸的 功能在于“通上下之情,通中外之故”,但他强调“尤 以通外情为要务”。
严复认为,如果一个国家是与外界隔绝的“自立之国“, 当然“以通下情为要议”,
但当时的中国已经是“与各国并立之国”,因此应该 “以通外情为急”。所以报纸“不能不详述外事,不能不 广译各国之报”。这也是他创办《国闻报》的目的和做法。
在主办《时务报》的过程中,梁启超除了到湖南担 任过时务学堂一段时间的总教习外,还利用回粤探亲的 机会,前在澳门,在康有为的领导下,与何穗田共同创 办《知新报》,并担任该报撰述。 同时,他又积极支持由唐才常任主编的长沙《湘学 报》(原名《湘学新报》)和《湘报》,或指导工作,或 担任董事,并为这两家报纸撰写稿件。 另外,他还热情地为严复在天津创办的《国闻报》 撰稿。
由此可见,谭嗣同的办报主张,比康有为、梁店超、 严复等人“宣德达情”的主张更为激进。因为康、梁等人 的主张还拖着一条封建主义的尾巴,而谭嗣同的主张则具 有明显的反封建的民主主义意识。
陈炽、吴恒炜
陈炽认为,报纸是“国之利器,不可假人”。
吴恒炜认为,报纸是天下之枢铃,万民之喉舌”。这些说 法,不仅卓有见地,而且是还十分形象生动。
一、办报宗旨
二、办报的原则和报刊的作用
三、宣传的方法和对新闻工作者的要求 四、报刊与政治的关系
一、办报宗旨
他一生所办的许多报刊中,对不同时期的不同报刊,提 出过各种不同的宗旨。 如《时务报》的宗旨是:广译五洲近事,详录各省新 政,博搜交涉要案,旁载政治学艺要书。 《清议报》的宗旨是:一、维持支那之清议,激发国民 之正气;二、增长支那人之学识,三、交通支那日木两国 之声气,联其情谊;四、发展东亚学术以存亚粹。 《国风报》则以忠告政府,指导国民,灌输世界之常识, 造就健全之舆论为宗旨。 《改造》的宗旨则是:从学术思想上谋根本之改造,以 为将来新中国的基础。
戊戊百日维新失政后,梁启超逃亡到日本,但他并没 有因为这次政治运动的失败而减退他的办报热情,相反, 他却以更大的政治热情去创办新的报刊。虽然由于政治形 势的变化和封建顽固派派的镇压,他们不得不把宣传中心 由画国内移向国外,他在到达日本后只用了三个月的时间, 就在横滨办起了《清议报》,继续他的变法维新和君主立 宪的宣传。 不久,他还到檀香山,创办了《新中国报》。 190I年底《清议报》报馆遭到火灾,被迫停刊。但他 只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又把《新民丛报》办了起来,并 且办得更有声色。这两个报纸的影响也很大,比之《时务 报》,从内容到形式,都有过之而无不及。梁启超被誉为 “舆论之骄子”、 “天纵之文豪”,也正是在这个时期。
在主办《新民丛报》的同时,他还创办了《新小说报》。 在辛亥革命前,维新派在国内办的《政论》和《国风报》,也 实际上是由他在主持和遥控;《时报》也得到他的积极支持和 暗中指挥;并向杨度在东京主办的《中国新报》连连写稿。 根据《梁启超年谱长编》的记载,他在这个时期拟办而由 于种种原因仍末办成的报刊尚有五、六种之多。如: 《英文 报》、《国学报》、《江汉公报》、《北京日报》、《上海日 报》等。
1895年8月,《中外纪闻》便与读者见而。此报由梁启超 和麦孟华负责执笔,在强学会成立后,《中外纪闻》转为该 会的正式机关报。从办《中外纪闻》开始,梁启超正式登上 了中国的政治舞台。 1896年8月,维新派又在上海创办《时务报》。此报原先 是由黄遵宪负责具体的筹备工作,出版时,总主笔则由梁肩 超担任。他木人所写的《变法通议》的长文章,从《时务报》 的创刊号开始,在该报连续刊载四十多期。 在《时务报》发行两年的过程中,它所宣传的废科举,办 学校、开民智、育人才、设议院、伸民权以及进行商战、保 护关税等救亡图存的主张,在具有资产阶级倾向的知识分子 和统治阶级中一部分不愿亡国的人士中,受到热烈的欢迎, 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要改变这种因上下不通、内外不通而受侮的状态, 就必须“去塞求通”。但“去塞求通,厥道非一, 而 报馆其导端也。”接着他把报刊比作人的耳目喉舌。对 于外国外地的事情不知道、不相闻问、有耳目等于无耳 目;上有所措置不能喻之民,下有所苦患不能告之君, 有喉舌等于无喉舌,而报刊则可以起到这种耳目喉舌的 作用。 怎样才能使报刊发挥这种耳目喉舌、去塞求通的作 用呢?那么它在内容的安排上,就应该做到:对于五洲 近事、各省新政、交涉要案和政治学艺等各方面都应及 时刊载,以增广读者的见闻。
第四章 清末时期的新闻事业
第一节 资产阶级各派系在海外、港澳报刊活动 第二节 “新政”与国内新闻事业的发展 第三节 新闻思想与新闻的新闻思想 二、新闻业务工作的改进
一、资产阶级各派别的新闻思想
( 一)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新闻思想
梁启超新闻思想
梁启超在总结前人和自己办报经验的基础上,汲取 了西方资产阶级的新闻理论,提出了一整套办报主 张.形成了比了较系统的新闻思想。 他一生发表的新闻学方面的专沦在30篇以上,内容 涉及新闻理论、新闻业务和新闻史三大部类。 他的许多新闻观点,对当时的报界起到了很大的指 导作用。
主要新闻思想
报刊作用
当他开始办《时务报》的时候,认为报刊的 作用在于“去塞求通”。
他说:“国之强弱,在于其通塞而已。血脉不通则 病;学术不通则陋;道路不通,故秦越之视肥瘠,漠不相 关;言语不通,故闽粤之与今原,邈若异域。惟国亦然。 上下不通,故无宣德达情之效,而舞文之吏,因缘为奸; 内外不通,故无知己知彼之能,而守旧之儒,乃鼓其舌, 中国受侮数十年,坐此焉耳。”
辛亥革命后,他回到国内,办报的热缩仍然很高。1912年, 他在天津创办了《庸言》; 1915年,主办了上海的《大中华》; 1920年又主办了北京的《改造》(原名《解放与改造》)。又积极 支持北京的《国民公报》,担任上海《时事新报》的理事。 同时还为北京的《晨报》、《京报》、《公民报》和上海的 《申报》、《东方杂志》等大量撰稿。当时,他还拟创办《学术 杂志》和《政沦周报》,只是由于白己病倒而没有办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