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城市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经典案例之一武汉市物流规划PPT
城市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经典案例之一武汉市物流规划PPT
物流业是融合运输业、仓储业、货代业和信息业为 一体的复合型服务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促进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增强国民经 济竞争力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是发展现代物流业是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需要。
市委市政府明确把“国家商贸物流中心”作为国家中心城市建 设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国家职能。同时,发展现代物流业有利于促进 工业物流发展,也是建设国家先进制造业中心的前提和基础。
(二)空间规划原则
1、集聚发展的原则。集中打造一批全国性的物流枢纽园区,以集中的设施 建设实现物流的辐射带动作用。
2、与产业园区紧密结合的原则。以物流业促进制造业和商贸业发展。 3、交通便利的原则。物流用地布局应重点考虑对外交通枢纽和交通节点区 域,对内对外交通联系通畅便利,方便多式联运。 4、规划衔接的原则。与城市总体功能布局、全市工业发展布局保持衔接, 服务生产和生活。 5、有序建设原则。近远结合,注重实施,突出物流用地集约节约利用,注 重规划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1、物流设施建立了“两类三级”的体系。其中:“两类”为区域服务型、城市服务型;三级为物 流园区、物流中心和配送中心。
2、物流园区主要承担“国家级物流体系节点”的职能,可在国家战略层面提升城市功能,通常会 依托综合交通枢纽设施进行建设,具有多式联运条件;
(三)规划定位和目标
1、规划定位
按照“夯实基础,同步发展;突出枢纽,转化优势;提档升级,占领 高端;绿色生态,智慧物流”的发展理念,确定武汉物流业发展战略定位 为“国际供应链体系的重要节点、全国物流枢纽和物流信息中心”。
2、规划目标
规划到2015年末,物流业增加值达1200亿元, 占GDP的比重达12%, 领先副省级城市,超过北京、重庆。2015年的规划值,社会物流总费用占 GDP的比重下降到14%。
1522.8
北京 1655.9
1462.5
武汉 524.9
455
深圳 1642.4
1413
沈阳 605.4
455
其中公共仓 库面积(万 平方米)
73 406 179 723 85 1269 585 182 471 130
供需指数
0.957 0.951 0.938 0.922 0.921 0.888 0.883 0.869 0.86 0.752
北京区域物流设施布局图
上海
规划布局:规划以初步成为国际物流枢纽 城市和全球供应链管理中心之一、全国现代物流 业发展的引领示范高地为目标,发展口岸物流、 制造业物流、城市配送物流以及电子商务物流四 个重点领域,规划形成”物流园区-物流基地-城 市配送带”的
区
和
物
流
基
地
布
局
国际性物流园区 区域性物流园区 市域性物流园区
物流园区 柏林西物流园区 柏林南物流园区 柏林东物流园区
柏林三大物流园区
交通条件
备注
铁路、高速公路
靠近工业区
铁路、高速公路
靠近工业区
铁路、高速公路
—
20km
柏林周边物流园区分布图
(一)国内外案例借鉴
2、国内物流发展 北京
规划布局: 规划形成”物流基地-物流中 心-配送中心”的三级物流体系,物流中心或配 送中心结合产业布局在五环和六环周边。
近5年货运周转量统计分析
近7年全国社会物流总额及增长率
近10年全国物流增加值占GDP比例
近5年物流业主要指标增长分析
一是物流业发展尚处于传统物流阶段,物流成本较高,与上海、广州、天津 等中心城市相比有较大差距。
经过武汉的货运量较高,在副省 级城市中排名第3,但社会物流总额 排名第6。
武汉市现有物流企业以传统的货 物运输和仓储服务为主,占物流企业 总数的94.2%。
四是发展现代物流业是扩大内需和建设“两型社会”需要。
党的十八大报告把扩大内需作为“推进经济结构调整的战略基点”,在国家 实施“扩大内需”战略中,必然带来巨大的区域物资流通,武汉居中的区位条件 在国家运输格局中的意义重大,利于提高运输效率,加快商品流通,降低社会物 流成本,优化资源配置。
我国与部分国家、地区物流成本占GDP比例比较
面向制造业服务的物流仍以企 业自有物流为主,分布散,未形成 以第三方物流为主导的集聚化、园 区化发展态势。
面向城市生活服务的配送中心 分布不均衡。
生活服务为主 生产服务为主
物流设施集中区域分布图
四是一些制造业基地的物流空间不足。
根据中国仓储协会发布的《全国仓储业发展指数》,武汉市现有仓库供需指数为 0.869,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如武汉开发区等地。
板桥
足立
东京中环线 和平岛
葛西
东京四大物流园区布局图
物流园区 葛西物流园区 足立物流园区 板桥物流园区 和平岛物流园区
东京四大物流园区
交通条件
备注
铁路、高速公路
靠近京叶工业区
高速公路
—
铁路、高速公路
—
港口、公路
靠近京滨工业区
(一)国内外案例借鉴
1、国外物流发展 德国柏林
发展概况:欧洲物流发展最好的国家, 也是世界物流业的佼佼者。现有3大物流园 区,平均面积约140公顷,总体入驻率40 %左右。
武汉物流成本较高,占GDP比重 达到了16.1%,高于广州的13.5%、 北京的15.8%。
副省级城市货运量与社会物流总额比较
国家中心城市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比率
三是物流业空间结构体系不完善。
面向全国的物流枢纽园区如保 税物流、空港物流、港口物流等园 区尚处于培育发展阶段,未形成规 模化和多式联运发展状态。
武汉“得中”的区位优势
二、武汉市当前物流业空间发展分析
2011年,全市社会物流仓储用地总 面积为12.51平方公里,约52%的用地集 中在三环线以外的区域,并且主要依托交 通设施、工业区和批发市场进行布局。
物流仓储用地分布图
目前,武汉市物流业发展速度略高于 国家发展水平,近五年社会物流总额年均 增长31.76%,高于全国21%的平均增长 水平;物流业增加值679.2亿元,占GDP 比重为10.05%,高于全国的7.07%;各 项物流发展主要指标均位于全国副省级城 市前列。但从空间分布和交通运输方面来 看,还存在一些问题。
国家创新 中心
国家中心城市
先进制造 业中心
全 国 物
流
枢
纽 商贸物流
中心
保税物流中心 全
国
国际国内航空货运分拨中心
物
流
长江航运中心
枢
纽 铁路公路物流中心
二是发展现代物流业是提升城市综合经济实力的需要。
现代物流业是一种复合型服务产业, 涉及领域广,吸纳就业人数多,其发展 不仅可促进自身平稳发展和产业升级, 而且可服务一产业、支撑制造业、拉动 商贸业,提高经济辐射力。
工作过程
9月底形成初步成果后,市 交委、市物流局和市国土规划局 分别进行了多轮审查。
10月23日,市物流局组织 召开了各新城区、开发区的征求 意见会。
11月2日,邀请了华中科技 大学、武汉大学的物流和规划方 面的专家召开了咨询会。在此过 程中,项目组汲取各方意见,对 规划内容进行不断地修改完善, 形成了目前的规划成果。
五是交通枢纽优势利用不足,对物流业发展的支撑作用不明显。
物流的交通利用方式发展不平衡,长江水 运和门户机场优势未充分发挥。
航空:武汉全货机航线数量仅5条,航空 货运量远低于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
水运:水运方面同样低于南京、重庆等长 江沿线节点城市。
铁水联运:武汉拥有众多港区和铁路等优 良交通资源,但通过铁路到达港口的集装箱运 输量只占港口集装箱运输量的不足1%。
航空物流园区
龙华物流园区
平湖物流园区
大铲湾物流园区 前海湾物流园区
盐田物流园区
国际性物流园区 区域性物流园区 市域性物流园区
深圳物流园区布局图
12km
成
都
物
流
园
区
和
物
流
中
心
布
国际性枢纽型物流园区 区域性铁路散货物流园区
局
区域性综合型物流中心
图
(一)国内外案例借鉴
3、对武汉的启示
对新加坡、日本东京、德国柏林和北京、上海、深圳、成都等国内外交通枢纽型城市的现代物流 业空间特征进行分析,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借鉴性:
三、规划定位和目标
(一)规划指导思想:一个中心,两个服务
紧紧围绕建设“国家商贸物流中心”的总体目标,服务全市工 业发展“倍增计划 ”,服务现代服务业发展,坚持专业化、社会化、 信息化、国际化的现代物流业发展方向,加快空间整合,最大化发 挥空港、港口、铁路、公路等枢纽优势,建成产业集群、布局合理、 层级分明、功能完善的高效率、低成本的物流设施体系,提升武汉 市物流服务辐射能力以及国内国际资源的配置能力。
规划范围
本次规划范围为全市域8494平方 公里,规划重点是都市发展区3261平 方公里。
规划期限为2012--2020年,其中近 期至2015年。
黄陂区
新洲区
东西湖区
主城区
武汉市 化学工业区
蔡甸区 武汉经济
洪山区
技术开发区
东湖国家自主 创新示范区
汉南区
江夏区
规划范围示意图
一、物流业对武汉城市发展的战略意义
城市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经典案例 之一:
湖北省武汉市物流系统空间 规划与设计
武汉市物流系统空间发展规划与设计
(2012-2020年)
为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复兴大 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宏伟目标,加 快“国家商贸物流中心”的建设,助推“工 业倍增计划”,促进服务业升级,营造最理 想的物流产业发展模式,更好地服务武汉市 工业、商贸业发展,在市交委(市物流局) 和市规划局共同组织下,开展了《武汉市物 流业空间发展规划》的编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