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散文阅读训练 (2000字)

散文阅读训练 (2000字)

散文阅读训练不知有花①那时候是五月,桐花在一夜之间,攻占了所有的山头。

历史或者是由一个一个的英雄豪杰叠成的,但岁月——岁月对我而言是花和花的禅让所缔造的。

②桐花极白,极矜持,花心却又泄露些许微红。

我和我的朋友都认定这花有点诡秘——平日守口如瓶,一旦花开,则所向披靡,灿如一片低飞的云。

③车子停在一个客家小山村,走过紫苏茂盛的小径,我们站在高大的桐树下。

山路上落满白花,每一块石头都因花罩而极尽温柔,仿佛战马一旦披上了绣帔,也可以供女人骑乘。

而阳光那么好,像一种叫“桂花蜜酿”的酒,人走到林子深处,不免叹息气短,对着这惊心动魄的手笔感到无能为力,强大的美有时令人虚脱。

④忽然有个妇人行来,赭红的皮肤特别像那一带泥土的色调。

“你们来找人?”“我们——来看花。

”“花?”妇人匆匆往前赶路,一面丢下一句,“哪有花?”由于她并不在求答案,我们也噤然不知如何接腔,只是相顾愕然,如此满山满林扑面迎鼻的桐花,她居然问我们“哪有花——”!⑤但风过处花落如雨,似乎也并不反对她的说法。

忽然,我懂了,这是她的家,这前山后山的桐树是他们的农作物,是大型的庄稼。

而农人对它们,一向是视而不见的。

在他们看来,玫瑰是花,剑兰是花,菊是花,至于稻花桐花,那是不算的。

使我们为之绝倒发痴的花,她竟可以担着水夷然走过千遍,并且说:“花?哪有花?”⑥我想起少年时游狮头山,站在庵前看晚霞落日,只觉如万艳争流竞渡,一片西天华美到几乎受伤的地步,忍不住返身对行过的老尼说:“快看那落日!”她安静垂眉道:“天天都是这样的!”⑦事隔二十年,这山村女子的口气,同那老尼竟如此相似,我不禁暗暗嫉妒起来。

1⑧不为花而目醉神迷、惊愕叹息的,才是花的主人吧!对那山村妇人而言,花是树的一部分,树是山林的一部分,山林是生活的一部分,而生活是浑然大化的一部分。

她与花就像山与云,相亲相融而不相知。

⑨年年桐花开的时候,我总想起那步过花潮花汐而不知有花的妇人,并且暗暗嫉妒。

(作者:张晓风,略有改动)1.标题“不知有花”是从反面落笔的,请从文中摘取关键语句正面解说它的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文章前三个段落极写桐花之美,从下文看,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写作手法?请简要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从人物描写的角度看,第⑤段中加点的词语“夷然”描写的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第⑥段写少年时候看晚霞落日,是否游离了主题?说说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第⑦段和第⑨段中,画线的两处“暗暗嫉妒”,在文中所起的作用有何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从文中自选一个写景的句子,品析它的妙处。

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品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007中考题)写在云水翻腾处(作者:沈棍)①这就是我久已向往的壶口,这就是九曲万里黄河最壮观的壶口。

②雄险、磅礴、壮丽、奇崛……这些字眼都不足以概括壶口的气势,最富于表现力的中国文字,在此显得多么苍白无力。

③黄河从遥远的源头而来,一路奔腾,百转千回,经历了多少跌宕,却从没有遇到过像壶口这样的“险”,这样的“绝”。

你看,前边的河道还是那样开阔,足有三百多米宽。

水急急地流,浪排排地涌,坦坦荡荡,欢欢畅畅的。

哪知一到壶口,几百米宽的河道一下子束紧了腰身。

还没等黄河水反应过来,已经跌进了那条仅有四十余米宽的“龙槽”里。

突然吗?岂只是突然,简直是猝不提防。

黄河水惊愕、慌乱,无所措手足,难怪下口处涌起团团漩涡,飞出无数个惊叹号——喷扬起珠 2讥万斛!④河水跌入龙槽,不,河水是被一个张开的大口吸进去,急急地吸进去的。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尽管是名句,在这里却断然不能套用。

壶口是可姑妄称之为“地瀑”的,是从平地里往下倾灌。

倒是《禹贡》上说的“悬注旋涡,如一壶然”,简洁而又传神。

⑤河水向槽底俯冲而下,待冲到三十多米深的槽底,又轰然急骤喷发,激起几十米高的浪花、雾沫,形成被人称之为“水里胃烟”的壮美奇观。

那景象引来“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佳句,怕也有点意所不逮。

叫我说,壶口就是壶口,那倾入壶口里的水,也好像霎时变成了滚沸的开水,那冲天而起的烟云,不就是沸腾开锅的滚滚气浪吗?⑥黄河之水在壶口,经受了粉身碎骨的磨难,有过陷入重围的迷惘,更有过失去进路和退路的惊恐。

它们拥挤、撞击、喧嚷,也可能彼此埋怨、责难,甚至咒骂过。

但在最终,它们又共同在绝境中杀出了一条生路。

这是一种凝聚的力,喷发的力,奋勇杭争的力,因而也是一种可以排山倒海的雷霆万钧之力!⑦壶口,令我难忘的壶口。

此生此世,我怕是很难有机会专程来拜谒你了。

但我永远也不会忘记你——黄河壶口、壶口黄河,因为你给我的昭示,将是我此生此世受用不尽的。

(选自《散文选刊》2005年第9期,有删改)7.全文共由七个自然段构成,共分为两个部分。

说说应该怎样进行划分。

8.阅读第一段,说说它在文中的表达作用。

9.阅读第三段,说说壶口“险”在哪里。

(不超30个字)10.阅读第四段,说说为什么不能套用“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来形容壶口瀑布的壮观。

11.阅读文中最后一段,说说“你”字为什么用得好。

12.结合全文,说说文章结尾处的“昭示”指的是什么。

(2007第一次调考题)3三峡之秋方纪三峡已经是秋天了。

三峡的秋天,从大江两岸的橘抽树开始。

这些树,生长在陡峭的山岩上,叶子也如同那青色的岩石一般,坚硬,挺直。

到秋天,它们绿得发黑;而那累累的果实,由青变黄,渐渐从叶子中显露出来。

就在这时候,它们开始散发出一种清香,使三峡充满了成熟的秋天的气息。

早晨,透明的露水闪耀着,峡风有些凉意,满山的橘抽树上仿佛撒了一层洁白的霜,新鲜而明净;太阳出来,露水消逝,橘抽树闪烁着阳光,绿叶金实;三峡中又是一片秋天的明丽。

中午,群峰披上金甲,阳光在水面上跳跃,长江像一条金鳞巨蟒,翻滚着,呼啸着,奔腾流去。

它那激荡的、跳跃的光辉,又投向两岸陡立的峭壁。

于是,整个峡谷,波光荡漾,充满了秋天的热烈的气息。

下午,峡外太阳还没有落,峡里早升起一层青色的雾。

这使得峡里的黄昏来得特别早,去得特别迟。

在青色的透明的黄昏中,两岸峭壁的倒影,一齐拥向江心,使江面上只剩下一线发光的天空,长江犹知一条明亮的小溪。

夜终于来了。

渔火,灯标,接连地亮起;连同它们在水面映出的红色的光晕,长江仿佛眨着眼睛,沉沉欲睡。

只有偶尔驶过的赶路的驳船,响着汽笛,在江面划开一条发光的路;于是渔火和灯标,都像惊醒了一般,在水面上轻轻地摇曳。

也许由于这里的山太高,峡谷太深,天空过于狭小,月亮也上来得很迟很迟。

起初,峡里只能感觉到它朦胧的青光,和黄昏连在一起;而不知在什么时候,它忽然出现在山上。

就像从山上生长出来,是山的一部分;像一块巨大的、磨平、发亮的云母石。

这时,月亮和山的阴影,对比得异常明显一一山是墨一般的黑,陡立着,倾向江心,仿佛就要扑跌下来;而月光,从山顶上,顺着深深的、直立的谷壑,把青光直泻到江面。

就像一道道瀑布,凭空飞降;又像一匹匹瀑布,从山上挂起。

这一天,正是中秋。

13.简说本文的“线索”。

14.本文用这样三个词赞颂了三峡之秋的特点:15.文中主要用这样一种色调描绘了秋天三峡的景物特点:16.“夜终于来了”照应了前面这样的一句子话:417.品析文中加横线句子里用得好的一个动词。

18.品读下面的句子,欣赏它的两处妙点。

(60字左右)中午,群峰披上金甲,阳光在水面上跳跃,长江像一条金鳞巨蟒,翻滚着,呼啸着,奔腾流去。

(2007第二次调考)总与一缕炊烟有关江湖一刀①写下这题目,仿佛又看到母亲从一缕炊烟中走出来,用树皮般粗糙的双手,拍打掉衣服上的灰尘,理净发丛里的草渣。

然后静默在老屋的矮檐下,像一只窝旁守候的老鸟,若有所待地,张望着村前的小路。

时间往拄是黄昏,彩霞满天;或傍黑,薄幕冥冥。

父亲还在田地里劳作。

我和妹妹走在由学校回家的路上。

那时,最迫切的愿望,便是能望见自家屋顶上的炊烟一那甜暖的香,再远,也能点亮了我们的眼睛和脸庞。

②母亲等饭熟了,就在夕光薄岚里,在飘散的几缕炊烟中,默默地守望着。

偶尔,也柔柔地喊一声:“吃饭了噢!”那极富母性的音韵,拖得是长长久久,悠悠扬扬的,若唱歌一般甜软,轻柔。

③其实,母亲所能煮的,也就只是“饭”而已。

自每年春三月下秧,到秋八月才有新谷入仓。

在这段漫长的青黄不接的日子里,一天三顿,翻来覆去的,都只足红苕稀粥,或稀粥红苕。

清肠寡肚的,吃得让人烦厌了、诅咒了,却还是要吃,得吃。

有时,就忍不住要冲母亲撒气。

每到这时,母亲总是默然无语,仿佛她真是不该只煮出这样的饭食。

④虽然如此,粮食却仍不够吃。

吃饭时,母亲总是先给我们盛上满满一大碗,再舀自己的。

母亲也总是坐在靠近灶屋那“挂角”(方桌的四角)的位置上。

捧了碗,慢腾腾地举箸援筷,似乎在品尝美味,又似乎难以下咽。

每看到父亲或我们的碗空了,便抢着去给我们添饭。

倘若锅里也没了,脸上就又是一丝愁苦和讪然,沉重得令人至今难忘。

那时,母亲最大的快乐,或许也和我们一样,就是逢年过节。

因为,她终于能给我们煮出一顿好吃的饭菜来。

饭菜终于上桌了,母亲便会兴奋地宣布:“开饭啰,开饭啰!”那时,母亲总是很少动筷,而是凝望着我们,嘴里喃喃着,说:“真想天天都能这样!”⑤终于能够天天都那样了。

我和妹妹,却不能天天都吃到母亲做的饭菜了。

我到外地求学了,然后工作了,成家了。

妹妹也到异乡打工,然后出嫁了。

母亲仍在老家,里里外外地忙碌着,一日三餐地烧火做饭。

我们偶尔回家,母亲总要亲自下厨忙乎。

饭菜自然丰富多了,母亲脸上,却依旧常有黯淡和讪然。

父亲来 5信讲,你妈每顿饭都要念叨,不知娃们吃饭了不。

父亲又讲,家里杀了猪,心舌肚都留着。

你妈说看啥时能回来,她做给你们吃。

⑥“又见炊烟升起??”每听到这歌声,都恍惚觉得,有一缕缕绵绵的炊烟,在眼前袅袅地飘升起来,那淡蓝淡蓝的烟里,满是最平常的人间气息,朴素、温暖而芳香,叫人莫名地感动、惆怅。

眼睛里,也禁不住一阵潮湿,依稀看见,我苍老而慈蔼的母亲,正站在老崖的矮檐下,站在一缕缕炊烟的背景前,远远地望我,暖暖地喊我。

⑦那炊烟,我想,该就是母亲生命的光束了。

而它,我知道,也正是我生命的初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