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单元复习课教学设计抚宁区骊城学区坟坨初级中学吴京一、设计思想1、第六单元知识较为零散,学生多数反映易学难记,针对此特点,本节复习课重点在于将零散的知识系统化,使学生在回忆碳及碳的氧化物各物质的化学性质的同时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使学生的知识水平在复习过程中得到较好的提升;2、本单元中考的要求为初步认识物质的结构、性质、用途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为此设置了对应的练习让学生加深认识;希望通过本节复习课的学习,帮助学生加深对已学知识的理解,同时巩固所学知识,达到查漏补缺的目的。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认识碳、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组成、性质及其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
初步认识温室效应的含义。
能设计和完成二氧化碳制取的化学实验。
(二)过程与方法:发挥想象力并结合老师给的本单元知识树枝干,增添适当的枝叶,让这一棵大树完整,将本单元知识归纳、梳理。
再利用这些知识解答一些与本单元有关的不同层次的例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以发展的观点看待碳的单质。
培养关注社会和环境的责任感。
三、重点难点归纳总结碳和碳的氧化物相关知识,构建知识体系,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四、教学技术与学习资源应用1.多媒体信息技术2.中学学科网3.河北远程教育网五、教学方法以创设情境活动为核心的教学。
以服务中考为目的启发式教学。
六、教学过程五、复习深入,升华能力 C.石灰石和稀盐酸D.石灰石和稀硫酸1.某课外小组的同学们收集了含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废气,为了确认这种废气的组成,他们在实验室按如下装置进行了实验。
(1)B装置中盛放足量浓氢氧化钠溶液,其作用______。
(2)C装置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3)A装置和D装置完全相同,其作用的不同之处是________。
(4)该小组同学认为废气中的一氧化碳可以利用,于是设计如下装置除去废气中的二氧化碳,并收集一瓶一氧化碳,准备进行后续的探究。
其中最合理的装置是_____(填序号,瓶内为氢氧化钠溶液)思考,做题。
讨论(1)生讨论得出答案:吸收二氧化碳气体。
(2)生讨论得出答案:Fe2O3+3CO==2Fe+3CO(3)生讨论得出答案:A是检验废气中是否含有二氧化碳,D装置用来检验反应中是否有二氧化碳生成,进而推断出废气中是否含有一氧化碳(4)生答:长颈漏斗、集气瓶提升难度,让学生学有所获重点讲解第(4)问,通过①②装置的作用不能完成题目要求引出要综合①②装置优势,必需选择③装置,同时注重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和环境的责任感。
六、直击中考,真题演练(一)关于单质碳的性质和用途中考考了哪些呢?(7年6考)1.(2013·河北)对如图所示的事例分析不正确的是( )A.图①:用墨绘制的古画保存至今——常温下碳的化学性质不活泼B.图②:往鱼缸里不断通入空气,增加水中含氧量——氧气不易溶于水C.图③:利用悬挂重物的细线检查墙壁是否竖直——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D.图④:用等大的力拉伸和压缩弹簧,弹簧形状不同——力的作用效果与作用点有关2.(2017·河北)理论知识在生产,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
(3)活性炭由于具有很强的性,可以清除冰箱内的异味。
3.(2014·河北)化学与生活、生产密切相关。
请回答下列问题:(4)小明家新装修的房间中放有几包活性炭,其目的是。
4.(2013·河北)化学源于生活,生活中蕴含着许多化学知识。
(1)生活用水净化过程中常用吸附色素和异味。
生答:D生答:吸附性生答:吸附有害气体(或吸附甲醛)生答:活性炭师生一起走进中考,感悟中考的魅力.师:连续几年中考都考察了活性炭的吸附性,真有这样的作用吗?让我们一起观看一段视频吧!(二)关于“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中考又考了哪些?(7年6考)1、(2011·河北)从如图所示实验中得出的结论不正确的是( )A.甲实验溶液由红色变为紫色,说明碳酸不稳定,受热易分解B.乙实验铁球的运动方向发生了变化,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C.丙实验利用杠杆提起砝码的过程中省力但费距离,说明使用机械可能省功D.丁实验下层蜡烛先熄灭,说明二氧化碳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密度比空气大2.(2017·河北)根据如图所示的实验回答问题:学生观看“活性炭吸附性”视频生答:C放松心情,激发兴趣复习知识的同时挑战中考。
(2)乙实验验证人体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含量比空气中多时,除了要检验两种气体样品的体积相同外,还要控制相同,实验现象是,。
3.(2012·河北)如图所示,在蒸馏烧瓶内加适量石灰石和稀盐酸,经检验产生的气体充满烧瓶时,将一气球紧套在瓶口,气球逐渐胀大。
然后打开弹簧夹,将注射器中NaOH 溶液注入烧瓶并振荡,气球迅速缩小并被吸入烧瓶内。
(1)检验产生的气体充满烧瓶的操作是。
(2)气球被吸入烧瓶是由于NaOH溶液与瓶内气体反应,使瓶内气压变小。
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来源:Z,xx,](三)关于“二氧化碳的制取”中考又考了哪些?(7年4考)1.(2015·河北)(3)如图是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发生装置。
实验时若向试管中加入的盐酸过多,可能产生的后果是生答:还要控制滴入澄清石灰水的量相同,实验现象是呼出气体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空气中的石灰水没有变化。
生答:将燃着的木条放在烧瓶口,木条熄灭,说明气体充满烧瓶。
生答:2NaOH+CO2===N a2CO3+H2O。
学生交流讨论得出:液体溢出试管。
提升能力,激发兴趣。
2.(2011·河北)在一次实验课上,各小组同学用在不同地点找来的小石块与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
此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小明发现,相邻小组气体产生的速率比自己小组的快。
小明将这一情况报告老师,老师鼓励他们对此问题共同探究。
【提出问题】影响二氧化碳气体产生速率的因素是什么?【作出猜想】①不同地点石块中碳酸钙含量不同;②所用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不同;③还可能是。
【设计实验】(1)验证猜想①是否成立,要设计的实验:分别取大小相同、质量相同、的石块,加入质量相同、的稀盐酸进行实验。
(2)验证猜想②是否成立,对盐酸的要求是。
【交流讨论】实验中可以通过观察气泡产生的剧烈程度,粗略地比较反应速率。
若要做到精确比较,应该测量的实验数据是。
【拓展延伸】上述实验中,小明采用了控制变量的研究方法。
用此方法探究“催化剂对用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的反应速率的影响”,需要控制不变的因素有等(答出两点即可)。
生答:CaCO3+2HCl===CaCl2+H2O+CO2↑。
生交流讨论回答:石块大小不同(或石块质量不同或盐酸质量不同)生答:不同地点、溶质质量分数相同生答:溶质质量分数不同。
学生小组交流讨论回答:相同时间内收集的二氧化碳体积(或收集相同体积的二氧化碳所需的时间)学生小组交流讨论回答温度、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或溶液质量、压强巩固利用控制变量法解决问题,通过本题的练习,帮助学生树立信心,以高度的自信心、良好的心态迎接中考,做好迎考复习。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七、小结八、作业布置师引导:今天的化学课我们回忆了哪些知识?知识树上有几大树干?每个树干上有几个分叉?各个分叉上有几片树叶?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看到了同学共同努力一起栽种、修剪的知识树,那么,今天作业是制作自己心中的“碳和碳的氧化物知识树”看谁的树长的更茁壮、更茂盛。
回顾所学加深记忆通过学生自己制作知识树加深对碳和碳的氧化物知识的掌握。
尊重学生个性,鼓励自主发展的目的。
板书设计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七、学习效果评价第一个环节: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思源于疑,没有问题就无以思维。
本节课采取故事导入方法,在活动中激发学生的思维,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最简单的方法。
使学生从常见的生活情境中了解生活中有化学,化学就在我们身边,这样,本节课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引入新课,更主要的是调动了学生的激情,培养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第二、三个环节:通过知识树的构建,教师了解了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学社通过学生自己互教,提高全体学生的综合能力。
同时,体现学生主体地位,通过基础巩固练习,提高学生自信。
第四、五环节:学生做习题的过程中复习知识,对不同答案通过同学之间的讨论生生互教增加对知识的掌握。
随着复习的深入,提升难度,让每个学生学有所获!实现了分层教学!第六个环节:师生一起走进中考,感悟中考的魅力,揭示中考的神秘面纱,通过本环节的开展,帮助学生树立信心,以高度的自信心、良好的心态迎接中考,做好迎考复习。
第七、八个环节:加强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巩固,学生通过自己栽种、修剪的“知识树”巩固了知识,提升了能力,同时起到尊重学生个性,鼓励自主发展的目的。
附件1:“死亡谷”的故事据说,很早以前,在我国的昆仑山附近,有着一个鲜为人知的山谷,名叫死亡谷,这个谷有着"地狱之门"之称。
据说只要入谷之人,没有一个能走出来。
生活在这个大峡谷的村民,宁愿让牛羊死在戈壁滩上,也不敢去里面去放牧,这个谷真的有这么神秘吗?一个炎热的夏天,爱探索的“小王”带着一条叫“小黄”的狗,提着点燃的蜡烛,走进了个山谷,哪里可谓阴森森,没有任何生命迹象,小王越走越害怕,没走多久狗就死了,紧接着蜡烛熄灭了,吓得小王,发疯了一般,从山谷里往外跑,幸运的他平安的出来了。
他得意地说:“原来我是福大命大。
”他真的是运气好吗?秦皇岛市初中化学教师基本功系列比赛(说课)《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单元复习课教学设计教师:吴京单位:抚宁区骊城学区坟坨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