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评课 ——怎样观课、评课、观课议课的含义 1、含义 观课议课就是我们强调有效评课途径之一, 用传统语言描述就是评课。
但与传统评课的意义 又有所不同。
成都大学师范学院副教授陈大伟首次提出观课议课的理念,并定义为: “观课 议课是参与者相互提供教学信息, 共同收集和感受课堂信息, 在充分拥有信息的基础上, 围 绕共同关心的问题进行对话和反思, 以改进课堂教学、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一种教师研修活 动。
与现有的竞赛课活动比较, 观课议课主要适用于日常的教研和教师培训活动, 学校是最 适宜的场所,教师是其中的主体和主角。
日常性、普遍性、一线老师主体参与,这既是观课 议课的主要特点,又是它的意义和价值所在 ”。
2、“听课评课 ”与“观课议课 ”差异 为什么有传统的 “听课评课 ”观念转为 “观课议课 ”呢?目前我国处于新理念下的课改, 评课的 理念与价值趋向也应该随之改变。
今天的课堂已经不是讲解知识的课堂了, 而是实施教学双 方交互活动的组织, 所以评课也应该从关注教师的教转为关注师生互动、 关注学生的学。
所 以陈大伟认为在日常的教研和教师培训活动中, 传统的 “听课评课 ”应该改为 “观课议课 ”更合 适,因后者强调的是一种平等民主的教学研究文化。
而传统的评课就是观课者对执教者和学生在课堂中的活动情况及由此活动所引起的变化做 出价值判断,它与备课、上课一样,是一种常见的教学活动。
对授课者而言,可以得到帮助 和指导,总结教学经验,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提高教学水平。
对评课者而言,提高评 课能力和理念,提升教学能力和专业水平“观课议课 ”的提出不是简单的名词的改变,而是一种理念的改变,与我们熟悉的 “听课评课 ” 比较,具有以下不同特点:“观课”与“听课”比较: 1.“听”指向声音, “听”的对象是师生在教学活动中的有声语言往来; 而“观”强调用多种感官 (如眼、耳等)以及有关辅助工具 (观察表、 录音录像设备等 )收集课堂信 息。
包括师生的语言和行为、课堂的情境与故事、师生的状态与精神等。
2.“听 ”往往是一 般性了解,而非用于研究的目的; 而“观”的目的却指向一定的研究问题, 有明确的目的。
3.“听 往往是面面俱到, 缺乏针对性, 而“观”是针对研究问题收集相关的课堂信息, 针对性强。
4.“听 往往是凭借经验进行,而 “观 ”需要理论的指导,需要借助观察记录表等。
“评课”与“议课 ”比较: 1.“评”是对课的好坏下结论、做判断; “议”是围绕观课所收集的课 堂信息提出问题、发表意见, “议 ”的过程是展开对话、促进反思的过程。
2. “评 ”有被评的 对象,下结论的对象,有 “主”客“”之分; “议”是参与者围绕共同的话题平等交流, “议”要超 将“表现、展示 ”作为做课取向,做课教师重在展示教学长处;议课活动以 要做课取向, 不但不怕出现问题, 而且鼓励教师主动暴露问题以获得帮助, 课需要在综合全面分析课堂信息的基础上, 指出教学的主要优点和不足; 议课强调集中话题, 超越现象,深入对话,议出更多的教学可能性供教师自主选择。
、观课议课的追求和目的 1、观课议课的追求首先, “观课议课 ”要建立一种平等民主的教学研究文化,这种文化需要解放教师,需要教师 意识到自己的权利和自身实践经验的意义和价值。
它立足改变传统教研文化中, 教师单纯接 受专家、教研员的观点和意见,只是被动的执行者的角色。
其次, “观课议课 ”致力改变教师的生活态度和工作方式。
这种态度是积极主动的参与态度, 从接受到参与,从被动到主动,从天天如此到不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并致力改变。
在同 事关系改善方面, “观课议课 ”强调开放,促进互助,致力建构教学中互助、生活中彼此关照 的人际氛围。
第三, “观课议课 ”是学习课堂教学的研究方法,并在研究中改进和发展。
这种方法就是不再 孤立地看待教的行为和建议改进教的行为, 而是通过现象观察、 对话讨论等方式对观念、 行 为、效果进行整体研究。
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不断发现自己, 不断改造自己, 不断成就自己。
2、观课议课的目的一改: 改进教学实践。
课堂教学有一定的教学规律, 从事多年教学的老师都掌握了教学规律 和教学方法, 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和特色, 有自己的一整套的教学模式和经验, 在新课程 实施中就暴露出诸多的问题。
但可以通过有效评课, 让我们老师更好地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 总结课堂教学的优点和发现其中的不足, 促进教学智慧的生发和积累, 改进教学方法, 提高 教学质量。
二促:促进学生发展,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1).促进学生发展 有效评课一定要贯彻一个重要思想,就是关注学生的发展,有利于学生发展。
《基础教越 “谁说了算 ”的争论,改变教师在评课活动中的 被评 ”地位和失语现状。
3.评课活动主要 改进、发展 ”为主 求得发展。
4.评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
”因而我们要认识到:——学生的发展既是教育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也应该是评课的出发点和归宿。
——学生既是课堂教学的主体,也应该是观课议课重点关注的对象。
要切实改变评课只评教不评学的状况,以学生及其学习作为评议的重点。
——评议学生及其学习,要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发展而不是相反。
这就要求议课要由重甄别、重诊断向重激励、重指导转变,着眼于评议的激励与发展功能。
还要在评议内容、评议方式、评议主体等方面实现创新和优化,使学生在学习情感、学习方法、学习能力等方面持续进步和发展。
(2).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教师的专业发展突出体现在专业理念、专业道德、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四个方面。
陈大伟教授提出:“观课议课是学习课堂教学的研究方法,这种方法不再孤独地看待教的行为和建议改进教的行为,而是通过现象观察、对话讨论等方式对观念、行为、效果进行整体研究。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断发现自己,不断改造自己,不断成就自己。
”可见通过有效评课,可以使教师四个方面的能力得到有效加强。
为此在评课议课我们要做到:在评课目标上,要以促进教师专业进步、不断提高教学水平为目的,而不是为了展示评课者自己的身份和水平,或夸夸其谈一些不切合教师实际的东西。
在评课内容上,要以诊断教师课堂教学的问题与不足,商讨教师的个人发展目标,满足教师的个人发展需求为重点。
在评课方式上,要立足于帮助,而不是局限于评;要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专家共同参与的评议机制,建立双向、多向评课过程,使教师从多种渠道获得信息。
在评课氛围上,要强化专业研究精神,使评课在民主、平等、和谐、求真、务实的气氛中开展,形成诚挚坦言、互议互学、互相激励、互相信任的氛围。
总之,有效评课时教师学习的过程、研究的过程,也是课堂进行过程性评价的体现。
教师应该把所授的每一节课当成自己成长、发展、研究的过程,应把每一次的评课作为学习、思辨、领悟的过程。
可以这样讲,教师在讲台讲课时操作、实践,台下的评课时反思、提升,只有在实践后思考,在总结后改进,才能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三提:提出问题讨论,提高教学技艺,提升教育品质我们都知道,以往的评课重在评价和甄别,评课老师的评点的内容也主要是褒贬和称赞。
说好话得多,提出问题的少。
没有问题的课堂是不存在的,有问题表明还有发展的空间。
所以观课评课中,要敏锐地发现问题、勇敢地正视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把课堂上的问题作为一种可开发的资源。
教育家叶澜称评课为“捉虫”捉教育思想中的问题之虫,捉教育实践中的问题之虫。
有了问题之后,通过大家的讨论研究,交流合作,集思广益,发挥集体的智慧,有效地解决问题,这样必然会使每位教师的教学技艺得以提高,教育品质得以提升。
三、怎样观课“观课”又称“课堂观察”,类似于我们常说的“听课”。
不过,观课作为一种教育研究的范畴,包括以作为教师教育方式的观课、作为理论研究方法的观课和作为考评手段的观课。
而作为教师教育方式的观课,是以教师专业发展为目的的,又称同事互助观课,这是一种横向的同事互助指导活动,不含自上而下的考核成分和权威指导成分,而是教师同事之间的互助指导式的听课。
其目的主要是通过观课过程中观课双方(即观课者、授课者)在某些事先预设的都关心的课题方面的研讨、分析和相互交流,用以改进教学行为、提高教学水平。
不论哪种观课,都是用观察研究的方法研究课堂教学的利弊得失,改进课堂,进行有效教学。
1、树立观课的五种意识(1).对话意识对话关系是一种主体间的关系,对话者首先必须充分意识到自身的独特性,“我以唯一而不可重复的方式参与存在,我在唯一的存在中占据着唯一的、不可重复的、不可替代的、他人无法进入的位置。
”其次,对话强调对他者的尊重,在对话中要看到他人,在交往中使他人成为对话者。
将独立而平等的对话关系运用于观课,既可克服消极接受评判和批判的唯唯诺诺“小媳妇心态”,又可防止高傲的、拒人于千里之外的非合作态度,实现真实的倾听和切磋。
(2).欣赏意识观课是以对授课者这个主体的尊重为基础的。
授课是一种劳动,是一种有创造性的劳动,是艺术性的劳动。
在这过程中,授课主体最大程度地发挥了他的聪明才智。
带着尊重、欣赏的意识,能充分地感受到授课主体的优点,体会到授课者的成功的喜悦,同时能以积极的态度感觉到其中存在的价值,即使是暴露出的问题。
如果观课者怀有不以为然的态度,观课的结果往往是负面的。
(3).交流意识观课前可了解与授课相关的情况,如观课活动主题、教师情况、教学预设、学情程度等,也可以了解授课时可能存在的问题、带着对某一问题的思考、探索进行观课。
有了这些交流的基础,观课时可以有较好的切入角度、层面。
观课前后都应该有交流,并且观课前交流的作用往往是超过观课后交流的,但目前其作用却被我们忽视。
(4).分享意识观课者要把授课者的工作成效视同己出,积极地参与到授课者的工作之中,才能分享到授课者的成功。
这样的意识有利于发挥观课者的主观能动作用,避免观课者处于被动听课的境地。
(5).援助意识任何教师对个人的教育教学水平都有一定程度的认识,即自己已具备某些优势,还存在着某些不足,需要向别人学习。
带着“援助”的意识,带着自己在教育教学中的一些问题和思考,“观”别人的优势“照”自己的不足,思考如何有针对性地进行调整,可以使观课的效益最大化。
2、观课的程序(1)观课准备凡是预则立,不预则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