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河中石兽
执教:园林三中任桂华
教学重点:
通过梳理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把握作者观点,获得人生启示,达到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和探究精神的目的。
教学课时
二课时
第二课时
一、情景激趣(4分钟)
1、中央2台有一档节目《是真的吗?》大家看过吗?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个片断。
2、这个栏目真假之辨靠什么(实践)。
铁嘴铜牙纪晓岚他记载的“河中石兽”居然会逆流而上,这是真的吗?(让我们一起来揭开石兽逆上之迷)
二、梳理故事情节(5分)
1、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请在标题前加一个动词简要概括。
2、出示图:故事的起因是这样的?(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齐译读?)1
3、在寻找石兽的过程中,作者主要写了这样一些人,他们是?这些人对石
三、分析原因(10分)
(显而易见,谁的观点正确?指名译: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为什么寺僧与讲学家的看法是不对的,老河兵的方法是对的?
(1)先做一做(我们不妨以手中之物为道具按照各自所说先做一做,看会是
怎样的情形,错在哪里?)(于水中呢?怎么演)
(2)那么石兽到底到底是怎样逆流而上的呢?谁来为全班演示一下。
(3)再议一议(这个问题)
四、文中两次写到了笑:一处是(“讲学家闻之笑日”),另一处是(“老河兵闻之又笑),他们“笑”什么呢?有什么含义?请同学们先自由读一读。
注意揣摩人物心理,读出语气。
讲学家的“笑”:
老河兵的“笑”:
(哪两个同学来角色朗读)
五、从事情的结局来看,寺僧、讲学家都不及老河兵有见识。
你从中悟出了怎样的道理?请结合人物形象谈谈体会?
寺僧:不深思熟虑,盲目行动,没有全局性。
讲学家:空谈事理,不切合实际,喜欢臆断。
自以为是,一知半解,自视清高
老河兵:综合考虑,提出符合实际的推论,实事求是。
实际经验丰富,非常自信
(1)实践出真知。
(2)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实践。
(3)要结合实际全面思考,深思熟虑,再行动。
六、由此,作者由这件事发出怎样的感叹?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
积累成语
知其一,不知其二【解释】知道事物的一方面,不知道还有另一方面。
形容对事物的了解不全面。
七、你认为小说中的故事是真实可信的吗?为什么?
1、(看课文第2题开元铁牛与下面资料)
2、(假如你也遇到石材落水的事情,你会怎么做?)
看来,事情发生的原因真是复杂,解决问题要全方考虑,一切从实际出发。
八、小结:(请同学们关上课本)读完全文,掩卷深思,河中石兽逆流而上,是真是假,已不是那么重要,重要的是,故事给予我们启示:
九、那么面对错综复杂的事情,我们怎样才能揭开真相呢?
《冬夜读书示子聿》——(南宋)陆游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1、齐读
2、解说,怎样才能让自己的决定更正确呢?除了从少到老终身学习,
更重要的还要勇于实践。
十、作业(见作业设计)
水中石兽真会向上游
吴德锋
纪昀(晓岚)的《阅微草堂笔记》是出名的清人笔记小说之一。
蔡元培先生将它与《红楼梦》、《聊斋志异》鼎足并列为“有清一代三大小说”。
《阅微草堂笔记》中的《河中石兽》这个故事,颇负盛名。
近来有人对纪昀的这个说法,表示怀疑。
理由是石重水轻,无论如何,沉于水中的石兽,只可能顺流而下,决不可能逆流而上。
他们认为纪昀所说的这个故事,尽管很生动、有趣,很能吸引人,无奈事实决非如此,石兽向上游,不过是文学家的幻想,客观上并不存在。
事实真的如此吗?寻找沉在河中的石兽,究竟应在上游还是下游?不久前发生在云南西双版纳的一回事,圆满地回答了这个问题。
这回事的情节几乎与纪昀所记一模一样,即西双版纳有一条河中有两块大石,它们有一半露在水面。
十多年前,有一块石头被人炸碎,另一块也随之失踪,大家都不知道这块未炸碎的石头到哪里去了。
十多年后,有人在离原地十多里的上游,发现了那块失踪了的石头,经核对,它确实是本来位于十多里外的下游那一块。
它是怎么“游”上来的呢?
原来炸另一块石头时,这块石头的基础也被震坏,它丧失了屹立不动的根基,正如纪昀所说的水冲走石边沙的道理,在十多年的时间中,它逐渐地向上游翻滚了十多里路。
它向上“游”时经过之处,留下了一道明显的沟,令人信服他说明,纪昀所记,确非虚言。
这一有趣的自然现象,1980年4月当地的报纸作过详细的报道。
这故事不仅教育我们如何思考问题,对从事水中打捞也有实际指导意义。
六、对于本文揭示的道理,还蕴含古诗中,拓展阅读
七、作业(6-9)
板书设计:
24、河中石兽
纪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