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汉字的结构和发展ppt

汉字的结构和发展ppt


通假和假借

通假和假借虽然都是以语音为依据,但是两者是 不同的。假借是语言中的一个词或语素没有为它 专门造字,选择一个同音字来表示。而通假实际 上是写别字,某一个词或语素已有本字,古人书 写的时候没有用这个本字,临时写了一个音同或 音近的字。简单地说,假借是本无其字的借用, 而通假则是本有其字的借用。通假与写别字稍有 不同的地方是,写别字是纯粹的个人行为,而通 假一经出现,往往被后人仿效沿用,具有一定的 社会性。
甲骨文



甲骨文:上古时期的古人刻写在龟甲与兽骨上的 文字。 图1 图2 甲骨文的特点: (1)以象形字为基础,带有较强的图画性。 (2)形体结构没有完全定型。 (3)存在不少合文。 (4)书写行款无定式。 (5)笔画多为细瘦的直笔。
甲骨文图1
甲骨文图2
金 文

文:古人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 金文的特点: (1)仍以象形、会意为主,象形字的形象 性仍很强。但形声字明显增加,已占60% 左右。 (2)与甲骨文相比,金文的异体字、合文 大为减少,偏旁趋于稳定,行款也渐趋固 定,基本上都是从右向左书写。 (3)笔画丰满圆润,无勾廓现象。

北:《说文· 北部》:“北,乖也,象二人
相背之形。”本义是“乖违”。《战国 策· 齐策六》:“食人炊骨,士无反北之心, 是孙膑、吴起之兵也。”假借表示“北 方”,《诗经· 小雅· 大东》:“维南有箕, 不可以簸扬;维北有斗,不可以挹酒浆。” 又为其本义另造一“背”字。

然:《说文· 火部》:“然,烧也。”《孟
2、指事
许慎:“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
也。” 是一种用记号指出事物特点的造字法。 (1)纯符号的指事字:上、下 (2)象形字上加符号的:亦、本、末 (3)还有一些是用事物的形象来指示一种 意象。
3、会意
许慎:“比类合谊,以见指挥,武信是
也。” 会意是由两个以上的形体组成,把它们的 意义组合成一个新的意义,让人们看了可 以体会出其意义的造字法。 步、逐、斗、莫、牧
子· 公孙丑上》:“若火之始然,泉之始 达。”假借表示指示代词,后又另造一 “燃”字表示其本义。《说文》徐铉注: “然,今俗别作燃。”

采:假借表示色彩义。《礼记· 月令》:
“命妇官染采。”郑玄注:“采,五色。” 后加“糹”旁作“彩”。《后汉书· 循吏 传》:“(光武)身衣大练,色无重彩。” 又加“彡”旁作“彩”。《关尹子· 五鉴》: “或以彩画为身。”
篆 书



篆 书:春秋战国时期的古人创造的笔画圆转的汉字形体。 秦统一之前的篆书称为大篆,秦统一之后经过李斯等人改 革而推行的篆书称为小篆。 小篆是秦朝推行的规范化字体。小篆特点: (1)笔画仍保持金文以来的圆笔线条,但线条匀称,字 形规整。小篆的笔画粗细一致,线条圆转匀称,象形性进 一步降低,而符号化程度进一步加强。 (2)字的结构定型,构成成分不再像甲骨文那样可以随 意变动位置或方向。 (3)合文现象完全消失,异体字也大幅度减少,一个字 一般只有一种写法。
征—徵
“征”和“徵”也是原来就有的两个字,意
义有同有异。“征”有远行、征发、争夺、 征收(赋税)等意义,“徵”有徵召、追 究、追求、验证、争取、徵收(赋税)、 预兆等意义,两者在表示徵收(赋税)这 个义项上通用,在其它意义上不能通用。 简体字选择“征”,兼并了“徵”的各个 义项,取代了“徵”。
汉字的结构和发展
一、汉字的性质和特点 二、“六书”理论 三、形声字的结构与汉字的部首
四、汉字形体的演变
五、古书的用字
汉字的性质和特点
汉字是记录汉语的书面符号系统。独体为
文,合体为字。 汉语的语素绝大多数都是单音节的,书写 的时候用一个汉字来表示 。 一般认为,汉字是表义文字。这话虽然不 够全面,但抓住了汉字的特点。

复——複/復
“複”表示夹衣、双层的、重迭、重复、复
杂等义。“復”表示返回、恢复、报复、 回复、免除(赋税)、又、双层的、重复 等义。两个字都简化为“复”。
制—製
“制”和“製”是原来就有的两个字,它们
的意义有同有异。“制”有制度、法制、 製造、製作、禁止、控制、写作等意义, “製”有裁製、製造、製作、寫作等意義。 在製造、製作、写作等意义上两者可通用, 在其它意义上,两者不能通用,简化字选 择“制”,兼并了“製”的各個義項,取 代了“製”。
隶 书
隶 书:两汉时期通行的标准的汉字形体即为隶 书。其特点是笔画方折,字形成“八”字分散, 毛笔的运笔痕迹比较明显,而前几乎完全丧失了 原始汉字的图画性。 隶书的特点是: (1)用平直方正的笔画取代了圆润曲折的线条。 隶书把小篆的圆润线条变成方折笔画,彻底改变 了汉字的象形面貌,奠定了方块汉字的基本形状, 使得汉字成为完全符号化的语素音节文字。 (2)改变或混同了很多部首偏旁。
古书的用字
1、古今字 2、异体字 3、繁简字 4、通假字
1、古今字
什么是“古今字”
今字产生的原因 古今字的分类
什么是“古今字”
古今字:古时字少,常用一个汉字兼职记
录一些意义,后世为理解书面语言时不产 生歧义,常为这种兼职字所记录的某项意 义再造新字,新造的字与原来兼表意义的 字合称为“古今字”。新造的字是“今 字”,原来兼表意义的字是“古字”。 莫——暮 其——箕 要——腰 昏——婚
部首就是意符,意符是对声符而言的,部
首是就它统领的字而言的。 许慎最早提出部首的概念,他的《说文解 字》用了540个偏旁作部首。
汉字形体的演变
甲骨文——金文——篆书(大篆、小
篆)——隶书(章草)——楷书——草书 (今草、狂草)——行书(行楷、行草) 1、甲骨文 2、金 文 3、篆 书 4、隶 书 5、楷 书
2、异体字
异体字就是两个或两个以上字形不同而读
音相同、意义相同,可以互相替代的字。 异体字的分类: 从构形角度分 从来源角度分
从构形角度分
(一)运用会意和形声两种不同的造字法
产生的异体字。 (二)运用相同的造字法但或形符不同或 声符不同或偏旁位置不同产生的异体字。 (三)独体字与合体字形成的异体字。
也。” 我、而、其
形声字的结构与汉字的部首
1、形声字的结构 2、汉字的部首
1、形声字的结构
左形右声——江棋诂超(基本结构) 左声右形——攻期胡邵 上形下声——空箕罟苕
上声下形——汞基辜照
内形外声——辩哀问闽
内声外形——阁国固里
特殊结构:胜、徒、寳
2、汉字的部首

解:《说文· 角部》:“解,判也,从刀判
牛角。”本义是“分解”,引申出“松懈” 义。《诗经· 大雅· 烝民》:“夙夜匪解,以 事一人。”后来专造一“懈”字来表示这 :“取,捕取也。”用
在婚姻上,娶妻也叫“取”。《诗经· 齐 风· 南山》:“取妻如之何,必告父母。” 后专门造一“娶”字来表示这一义项。

楷书
楷书又叫真书、正书,是从今隶进一步平
直化、方块化而来,形成于汉末魏初,并 沿用至今。 楷书的结构与隶书基本相同,只有少数地 方有些变化。与隶书的区别主要在于用笔 上,楷书笔画平直,没有隶书的波势和燕 尾。 隶变的意义
隶变的意义
汉字由篆书到隶书的演变称为“隶变”,
也叫“隶定”、“隶古定”等。隶变之前 的汉字称为“古文字”,隶变之后的汉字 称为“今文字”。 隶变是汉字形体演变史上的重要转折点, 是古文字与今文字的分水岭。它把小篆圆 转的曲线变成了方折的笔画,使汉字的形 体变得平直方正,并大量改造与简化汉字 的形体,从此,汉字的象形意味大部分丧 失了。
今字产生的原因

(一)词义分化。 1、新造一个字来表示古字所表示的某个词的一种 引申意义。 例:解 取 2、古字表示引申义,而造一个新字来表示其本义。 例:要 益 (二)古字被假借表示其它词或语素,又另造一 字来表示其本义。 例:北 然 (三)古字是假借字,后在假借字上增加或改换 偏旁形成今字。 例:采 (四)古字形体现的义类性不强,因此在古字的 基础上增加表示义类的形旁,形成今字。例:反
4、通假字
(1)通假:古书当中,往往有本字而不用,
用一个与本字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这 种现象叫做通假。通假是以字音的相同或 相近为依据的,所以也叫古音通假。在通 假现象中,用来代替本字的字叫做通假字, 被代替的字叫做本字或正字。在古书的注 解中,一般用“通”来表示。 (2)通假和假借 思考:中学的“通假”和我们讲的有何不 同?
从来源角度分
(一)古字和今字形成的异体字。 (二)繁体字和简体字形成异体字。 (三)正体和俗体形成的异体字。
(四)隶定不同形成的异体字。
3、繁简字
一个字的繁体与简体字合称为“繁简字”。 一个字的繁体与简体也是异体字的关系。 汉字发展的一个总趋势是简化,其中既包
括笔势的简化,如由圆曲到平直,也包括 笔画的简化。 两种值得注意的情况
“六书”理论

六书:古人总结的汉字的六种造字方法,即象形、指事、
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其中只有前四种与汉字的形体 结构有关,后两种与汉字的形体结构无关。

1、象形 2、指事 3、会意 4、形声 5、转注 6、假借
1、象形
许慎:“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
也。” 把事物的轮廓或具有特征的部分描画出来 创造汉字。 (1)描画轮廓的:日、月、鸟、鱼 (2)描画具有特征部分的:牛、羊
两种值得注意的情况

(1)有些简体字不是从一个繁体字简化来的,而 是从两个繁体字简化来的,简体字包括了两个繁 体字的各个义项。 例:复—複/復
(2)有些简体字不是从繁体字简化来的,而是选 择一个原来就有的字,利用音同音近的关系兼并 一个或几个笔画多的字的各个义项,取代笔画多 的字。 例:制—製 征—徵 后—後 干—乾/幹/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