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环节教学模式课改理念下的“六环节”教学模式------景泰二中教研材料☐课改的前提在于理念☐理念的实现在于模式☐模式的运用在于教师☐教师的水平在于研究☐研究的效益在于合作六环节课堂教学模式:即引入、自学、交流、展示、检测、总结六个环节。
一.引入环节:教师的准备1.知识回顾。
为学习新知识做好铺垫。
教师要提炼出新旧知识的结合点。
2.情景设置,揭示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3.明确教学目标,知道学什么。
4.问题设计,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引导学生思维活动的方向和程度。
以上内容体现在课堂导语和学案中教师的充分备课是前提教师的准备1:教学内容1.分析教材,提炼知识点和知识结构;2.本章节知识的前提性知识;3.明确本章节知识在知识结构中的的地位(前后的延伸及关系);4.学习课标,明确课标要求;5.分析重点难点;重点即是骨干知识,是学科中最基本的问题。
一是知识网络中的节点,既是前面所学知识的延伸,又是后面知识的前提;二体现了学科的方法和规律;三是中高考考点。
难点是针对学生接受而言,学生不易理解的知识。
教师应该明确:学习什么比怎样学习更重要。
教师的作用首先体现在深入挖掘教材和领会课标的前提下明确学习的内容,是撰写教学目标的前提。
教师教师对上述内容有深刻的解读。
能够把握知识的生成脉络,即具备“满堂灌”的能力。
满堂灌是设计的基础。
传统教学与自主学习课堂不是截然分开的。
能够驾驭自主学习的课堂,要求教师具有扎实的基本功、深厚的文化底蕴。
教师的准备2:会讲。
教师的准备3——教学设计目标设计情境设计问题设计习题设计教师准备4:方法的提炼与思想的提升教师的准备5:学案在以上四项准备的基础上进行导学案的设计。
以上的五项准备是集体备课的基本要求。
以章为单位备课组要进行一次集体备课。
这是一项基本制度。
教师活动原则之一:充分的备课课堂教学改革不是与传统教学割裂的,传统教学中教师对教材的分析、重点、难点的驾驭、学科思想的把握是自主学习教学设计的前提。
学案的问题设计——核心目标的重要性尽人皆知。
有好的问题设计,课堂才会有活跃的思维、学生才会有深入的思考。
教师活动原则之二:学习内容问题化。
教师讲什么,把讲的内容转换成问题。
教师能够讲好,才能把问题设计好。
教师只会照本宣科,问题设计必然肤浅,就不会引发学生的深入思考。
二、自学环节☐学案给学生提供了明确的、充分的学习任务。
学生一边阅读教材、学案,一边思考,一边动笔。
充分进入学习状态☐读:自学教材、生成问题、感悟☐思:思考学案问题☐做:完成学案。
☐学生活动原则1:思考结果诉诸于文字表达学生活动原则一:“思考结果诉诸于文字表达”☐自主学习课堂的价值追求是育人——培养学生的主体性。
☐主体性的第一个特征是自主性。
☐自主性的基本前提是独立思考。
☐有无独立思考是评价自主学习课堂的基本标准。
☐每个人的充分思考才能参与小组实质性的交流。
文字表达可以促进深入地思考,避免盲目性、随意性。
培养良好的学风就要培养严谨的表达,有益于提高交流的质量。
☐同时教师可以根据每个学生对问题的文字回答检查学生是否参与了教学活动,防止部分学生被边缘化。
☐这一原则还可表述为:先思考,后交流;先文字,后口头。
交流的误区☐教师给学生出示问题后立即进行组内交流。
☐没有经过每个人的独立思考,发言随心所欲。
☐交流被少数学生垄断☐交流的原则:先思考,后交流。
先文字,后口头。
教师活动:教师关注自学过程1、关注学生是否能够独立完成学案规定的问题。
这是组织有效交流的前提。
没有每个学生独立思考,交流就会成为少数学生的独霸天下。
教师讲变成了学生讲。
2、其次要求学生尽量诉诸文字完成问题,3、尤其要关注学困生,是否具备了前提性知识,做好个别辅导,能够参与交流。
4、发现和培养代言人。
在学生做学案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针对部分学生进行个别化的指点,对难度较大的问题,这些学生有了思路,但思考中不够严密,存在着漏洞。
经过指点,这些学生可以承担难度大的问题的讲授者。
一方面可以给这些学生展示的机会,也能够让大家增强信心学生活动1、依据学案中的问题,每个人汇报自己的思考的过程、结果和阅读生成性问题;2、有的问题,会的同学给不会的讲解,实行兵教兵。
3、对取得共识的问题,诉诸于文字表述,形成小组结论。
准备在班级展示。
4、对于不能取得共识的问题,进行充分的小组讨论。
5、大家都不会的,提供给全班,在展示阶段解决。
黑板上可以留出一块空间,展示小组交流中的疑难问题。
6、在交流中,学生动脑、动口、动笔补充完善自己的思考。
学生相互质疑,彼此分享思想。
这是一个兵教兵的过程。
同时实现了对重要的概念让学生通过语言叙述加深理解。
教师活动.1、发现和提炼冲突点、概念模糊点、易混易错点。
‘概念模糊点是最有价值的反例.2、关注交流中生成的问题3、价值判断:哪些问题进行展示,由哪组同学展示,为全班展示交流做准备。
交流的意义交流的意义之一:实现了语言能力对思维能力的促进;1、语言能力的发展与思维能力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
“一个人在把自己的思想语言表达出来之前,还没有把他潜在的学习变为可同自己或别人交流的思维。
”2、个人独力从事活动时,经常使用的是内在的思维,有些心理学家称之为“内在的语言”。
这种内在的语言在结构上是省略的,几乎只有谓语,跳跃性大,结构简约,优势在于速度快,缺点在于不易保存和加工,也不够丰满完整。
如要上升为完整清楚的思想,就需要向外部语言转化和提高。
可以说,语言能力的发展对于思维能力的发展是有着直接的促进作用的。
交流的意义之二:让所有的学生获得发展后进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疑问得到了表达的机会,而疑问的解决是学习可以继续的条件。
可以设想,如果是老师的满堂灌,学生静听的过程中也会产生问题,但这些疑问没有机会表达出来,那么也就没有时间也没有人能够给他解决。
差生是如何形成的。
不能不说是与课堂的教学模式有关。
六环节的交流给了差生表达疑问的机会,这样的模式就有可能让所有的学生获得发展。
交流的意义之三:培养民主社会的合格公民杜威对民主的解释:1、大家围坐在一起,就一个话题进行讨论。
每个人经过独立思考发表自己的见解,不同的意见通过辩论求得共识。
大家按照共识行动。
(大意)2、六环节承载了我们的教育的理想与追求。
通过课堂让所有的学生都树立民主的意识,这既是对国家和民族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情,又是我们可以做的实实在在的事情。
教师承担的社会责任是在课堂中实现的。
学生活动原则之二:建立交流规则。
1、避免话语霸权,让所有学生参与交流2、小组有明确的分工,有组长、记录员;在组长的主持下发言有顺序;最后要形成小组的结论。
大家轮流代表小组在班级展示。
3、增强小组的凝聚力和团队意识。
体育比赛以小组为单位。
考试排名次以小组为单位。
四、展示环节展示环节。
展示就是由小组代表向全体同学和老师展示本组的交流结果,并接受其他小组的质疑。
这一阶段学生将得到多种个人修养,尤其是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学生要能用准确,简明,得体的语言,配以洪亮的声音、自信大方的姿态讲清本组观点,并能虚心接受他人的质疑,耐心解释。
这种语言表达和沟通能力及礼仪修养,尤其具有生活实用性。
我校致力于将学生培养为谦谦君子、大家闺秀,课堂上的展示环节是一块重要的阵地。
展示与交流的区别1范围:交流在小组、展示在全班;2展示是组间交流;3交流可能结果有问题,展示最终体现的是教师把关的正确结果;4展示更多的体现了教师的指导展示环节的主要活动1.组织展示,交流问题的理解与答案。
2.展示是组际间的交流。
是展示不同小组间的差异3.将重要的概念理解通过班级展示进行强化。
4.对小组交流中的问题、疑惑、冲突进行班级讨论。
展示环节的学生活动1.按照教师的安排,小组代表用语言或板书展示小组结论。
2.倾听其他小组的发言,提出质疑或补充。
3.对展示中的问题、冲突进行班级讨论。
展示环节的教师活动:1.组织小组代表展示。
2.对展示中的问题、漏洞、冲突组织讨论。
3. 学生都答不上来的问题,教师才讲。
教师是问题解答的最后一道防线。
4. 教师要讲规律、思路,将知识扩展、延伸,适时点拨与指导。
原则,学生会的教师不讲,学生能够讲的教师不讲。
教师讲的是是针对学生的问题的,是学生不会的,是学生想不到的。
这需要教师站在比学生高的高度。
有的教师的知识仅仅限于课本知识,尤其是文科教师,要有文化底蕴,要多读书。
教师活动原则:避免一生一师之间的交流。
展示环节是组际间的交流。
不是教师和某一学生间的对话。
围绕展示间出现的问题,老师要穿针引线,要做二传手。
尽量把问题抛给学生,不要直接回答。
学生都答不上来,教师才讲。
教师是问题解答的最后一道防线教师活动原则之三:展示差异、暴露矛盾、冲突和学生生成的问题。
(引蛇出洞)在展示的过程中,可以暴露出问题。
☐教师要善于煽风点火,“挑动群众斗群众”。
教师还可以“拉偏仗”,引发辩论。
辩论是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苗。
在课堂中注意发现和制造这样的契机。
教师活动原则之四:要讲规律、思路、方法,将知识扩展、延伸、提升。
1、学生会的教师不讲,学生能够讲的教师不讲。
教师讲的是学生不会的,是学生想不到的。
是针对学生的问题的。
2、这需要教师站在比学生高的高度。
有的教师的知识仅仅限于课本知识,3、尤其是文科教师,要有文化底蕴,要多读书。
常讲的就是要有文化。
4、当前的问题是,教师应对解题游刃有余,但是对蕴含在知识背后的思想、思维方式这些对学生终身发展更为重要的文化因素讲不出来。
教师活动原则之五:环节集中☐在学案中集中给出问题,学生集中阅读、集中思考,集中书写答案。
然后集中交流。
☐有的教师喜欢分散布置问题,分散交流。
导致时间浪费。
☐背后的理念,必须有教师手把手教,学生才能学会。
☐集中的原则,是放手让学生独立完成完整的学习任务。
把握整体结构。
分散学习虽然降低了难度,但破坏了完整性。
五、检测环节1. 学生做题。
2.小组对答案3.巡视学生答题4.公布答案,小结5.对普遍存在的问题或错误进行有效的矫正并分析形成原因六、总结环节1.说出本节课学到了什么.2.对所学知识进行提炼、概括画知识树思维导图。
(政治课)☐对思维方法、解题思路进行总结和提升。
☐对学生的当堂表现进行点评。
☐为以后相关的学习进行铺垫,提出思考的问题。
把握六环节的实质在全面推进六环节的过程中,有的教师提出来,一节课时间很紧,完整的六个环节不能实现,如讨论交流时间过长,没时间做题了,还算不算六环节?还有对于不同的课型,比如复习课,也不可能完整地实施六个环节。
经过思考,我想,六环节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六种手段和方式。
在课堂教学中要灵活运用。
重要的,是把握自主学习的实质。
要模式,不要模式化。
一是要强调自主,建构主义告诉我们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学习是学生自主地、能动地、富有创造性地建构知识的过程。
在六环节课堂中,必须保证有充分的学生自己学习和思考的活动,有明确的饱满的学习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