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发展经济学第13章 工业化、城市化与经济发展

发展经济学第13章 工业化、城市化与经济发展


主张依据各产业部门产品的收入弹性和价格弹性,确定对各 产业部门不同的投资比率和增长比率,通过部门间不同比率 的增长,以克服瓶颈; 一旦经济发展中的瓶颈被消除,就应当使国民经济各部门按 一定比例平衡增长。
第十三章 工业化、城市化与经济发展
第三节 平衡增长与不平衡增长
二、不平衡增长理论



不平衡增长理论研究的重点不是如何全面投资,而 是如何集中投资于某些部门,使投资用于最佳用途 上。 主要代表人物是赫尔希曼。 主要观点是:发展中国家应当集中有限的资本和资 源优先发展一部分联系效应大的产业,用优先发展 的产业创造的资本推动其他产业的投资,从而带动 全部产业的发展。 局限性:这种理论过于看重产业之间的联系效应, 忽视了各部门之间的互补性,低估了产业或部门间 的不平衡增长可能产生的不良后果。
现代化的过 程,是指伴随着经济增 长而出现的经济结构、 政治体制、法律文化甚 至观念习俗等方面的变 革,它涉及经济、政治 和社会的各个方面。
3 工业化,既是一个历史性的概念,也是一个世界性的概念
第十三章 工业化、城市化与经济发展
4.工业化与产业革命、技术革命的关系



产业革命是以手工技 术为基础的工场手工 业过渡到采用机器生 产的机器大工业,它 既是生产力的一次革 命,又是生产关系的 一次巨大变革。 产业革命的开始,是 工业化过程的起点。 产业革命并不等于工 业化。



技术革命,指的是世界 性的生产技术领域内的 重大变革或质的飞跃。 技术革命推动了工业化 的进程。 工业化促进了技术革命。
沙特阿拉伯、黎巴嫩、委内瑞拉和巴西 埃塞俄比亚、马拉维 、尼泊尔和布隆迪
第十三章 工业化、城市化与经济发展
第四节 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
3.过度城市化。
过度城市化,又称之为虚假城市化,是指城市化 水平大大超过了本国的工业化水平和相应的经济发 展阶段,表现为没有工业化和没有经济发展的城市 化。 在1800—1980年,工业就业率的增长极为缓慢, 仅仅上升了3个百分点,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却越 来越快,攀升到原来的3.44倍。 当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水平达到21%时,人均国 民生产总值为340美元,而欧洲大陆城市化水平达 到21%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已高达650美元。
第十三章 工业化、城市化与经济发展
第三节 平衡增长与不平衡增长
一、平衡增长理论


所谓平衡增长,是指在整个工业或整个国民经济各 部门中,按同一比率或不同比率同时、全面地进行 大规模投资,通过各部门之间相互配合、相互支持 的全面发展,来彻底摆脱贫困落后的面貌,实现工 业化或经济发展。 平衡增长可分为三种类型:极端的平衡增长理论、 温和的平衡增长理论和完善的平衡增长理论。
第十三章 工业化、城市化与经济发展
第二节 世界各国的工业化模式
东亚工业化模式


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日本与亚洲 “四小龙” 的经济高速持续增长及其运行方式,尤其指亚 洲“四小龙”等发展中国家(地区)的发展模式。 东亚模式的基本内容和特征可归纳为以下四个 方面: (1)实行出口导向型发展战略。 (2)较强的政府干预。 (3)发展资金主要依靠内部积累。 (4)重视科技和教育。
第十三章 工业化、城市化与经济发展
第二节 世界各国的工业化模式
三、混合型工业化模式



采用资本主义现代化与社会主义现代化两种模式的 不同特色,混合而成,实际上是前两大对立模式相 结合而形成的各种中间发展形式,其中多数可称之 为某种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 其特点是几种生产方式的结合,基本是自由经济制 度,但受政府计划的调节,传统因素特别是军队在 稳定经济与社会秩序中具有重要作用。 主要代表有东亚模式、拉美模式、印度模式和埃及 模式等
领取一次,近10%的低保户未能足额领到低保金。
资料来源:中国城市贫民阶层的形成与出路
第十三章 工业化、城市化与经济发展
第十三章 工业化、城市化与经济发展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工业化的含义及衡量指标 世界各国的工业化模式 平衡增长与不平衡增长 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
第十三章 工业化、城市化与经济发展
第一节 工业化的含义及衡量指标
一、工业化的含义
1.狭义的工业化

2 .广义的工业化


是指机器大工业在国 民经济中发展并达到 占统治地位的过程。 即国民经济结构发生 了以农业占统治地位 向工业占统治地位的 转变,它使一个国家 由传统的农业国变为 现代的工业国。
第十三章 工业化、城市化与经济发展
第二节 世界各国的工业化模式
所谓工业化模式,实际上就是谋求发展、实现工业化或现代化的途径。
一、西方资本主义工业化模式
1.它是在私有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2.市场竞争机制是要素资源配置的主要手段。 3.借助于奴隶贸易等形式进行资本的原始积累。 4.工业化进程一般采取由轻工业到重工业,再到
第十三章 工业化、城市化与经济发展
第三节 平衡增长与不平衡增长
三、平衡增长与不平衡增长的关系

两者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时期和不同的阶段 来考虑增长问题,两者实际上是互相补充、相 辅相成的。

在经济发展的初期阶段,宜于采取不平衡增长
战略 ;当经济发展进入高级阶段,平衡增长
战略又势在必行。

平衡增长是目标,不平衡增长是手段。


第十三章 工业化、城市化与经济发展
第四节 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
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的特点
1.起步晚、水平低。
发展中国家 世界平均 发达国家
* 高收入国家 截至2003年底,全国城镇化率40.53%。
1950 16.2 28.4 51.8
1980 30.6 40.0 75.0
1997 39.0 46.0 78.0
交通运输和其他产业部门的顺序。
第十三章 工业化、城市化与经济发展
第二节 世界各国的工业化模式
二、传统社会主义工业化模式
经济体制方面的特征:
(1)实行单一的社会主义公有制,消灭私有制。 (2)排斥市场机制,用行政手段管理经济,实行高 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3)片面发展重工业,忽视轻工业和农业。
政治体制方 面的特征: (1)结构混同。 (2)过分集权。 (3)缺乏监督。 (4)没有法制。
第十三章 工业化、城市化与经济发展
第四节 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
三、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问题
1.城市贫困化。
2.城市失业。
2004.10.6-.10.10雾 锁北京城,空气质量 甚至降为了五级重度 污染 不同日期同一时间同 一地点拍摄图片对照
3.城市环境污染。
4.城市的社会问题。
五个污染源对有害颗粒的贡献分别是:机动车40%以上, 扬尘占20%-30%,能源消耗占20%,工业污染占10%, 生活污染在10%以下。而在扬尘中由于机动车行驶引起的 扬尘污染又占了30%-40%。
第十三章 工业化、城市化与经济发展
第二节 世界各国的工业化模式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业化模式




1.坚持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 2.以改革开放作为实现现代化的根本途径。 3.在经济体制的建构上,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 济体制为目标。 4.在政治体制的建构上,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 会主义民主政治为目标。 5.中国式的社会现代化,是在人的现代化基础上 的全面发展的现代化。
第十三章 工业化、城市化与经济发展
第一节 工业化的含义及衡量指标
二、工业化的衡量指标
霍夫曼比例 =消费资料工业净产值/生产资料工业净产值
比较全面地衡量工业化程度,需要综合考察以下互相 联系的六个方面:
1 .工业总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 2 .农业劳动力占社会劳动力总人数的比重。 3 .工业自身的物质技术装备水平。包括工业生产的机 械化、电气化和自动化。 4 .农业的工业化水平。 5 .第三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 6 .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

2、城市化进程的表现和特征:

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人口;
农村地区逐步演化为城市地域,城镇数目不断增加; 城市人口不断膨胀,并在总人口中占据越来越大的比重。
第十三章 工业化、城市化与经济发展
第四节 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
3、城市化与工业化的关系 :

现代工业的兴起,为城市化提 供了物质技术条件和各种社会 条件,工业化推动了城市化; 城市化也反过来给工业化以极 大的刺激。 没有工业化,就不可能出现城 市化;同样,如果没有城市化, 工业化也难以实现。
第十三章 工业化、城市化与经济发展
第四节 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
一、城市化与工业化的关系

1、城市化
是指乡村分散的人口、劳动力和非农业经济活动不断进行空 间上的聚集而逐渐转化为城市的经济要素,城市相应成长为 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的过程。城市化水平(城市化率)通常以 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来计算,即
城市化水平=城市人口/总人口
第十三章 工业化、城市化与经济发展
第四节 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
4.城市首位度畸高。
城市首位度,也称首位城市指数,是指一个国家 (地 区)最大城市人口数与第二大城市人口数之间的比值, 它通常用来反映该国 (地区)的城市规模结构和人口集 中程度。 一般认为,城市首位度小于2,表明结构正常、集中 适当;大于2,则存在结构失衡、过度集中的趋势。 发展中国家的首位城市大都是这些国家的首都或沿海 城市。第一大城市的人口往往比第二大城市的人口高 3倍~9倍,最高达到12倍一13倍。
第十三章 工业化、城市化与经济发展
第四节 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
四、解决发展中国家城市化问题的对策

1.降低人口出生率。
2.控制城市规模。


3.实施城市分散化计划。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