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纾翻译生涯简析
—林纾《爱国二童子传》
“死固有时,吾但留一日之命,即一日泣血以告天下之学生,请治实业自 振”
—林纾《爱国二童子传》
林纾的“补天意识”和“经世意识”,使林纾在解读西方小说的过程中, 能够超越自己既有的文化限制,从中国的实际弊端出发,希冀对中国的现 实有所推进
大家好
20
翻译思想——宣传政治理想
向往君主立宪政治模式
青 年 林 纾 --“少以任侠闻,事亲至孝,顾善 骂人,人以为狂。”
20岁前,林纾凭借修补古籍残书的技艺,已校阅残破烂污古本两
千余卷,因而知识掌握也像老师薛则柯一样满腹诗书。这时林纾已小
有文名,不畏豪强,目空一切,故而被乡人视为“狂生”。福州螺洲
籍的“末代帝师”陈宝琛(逊帝溥仪的老师)曾这样评价林纾:“少
--林纾《爱国二童子传》
林纾翻译时心情悲伤,用他的诗来概括就是“依微黄种前程事,岂独伤心在黑奴” --( 《醒狮诗》)
“我读《吁天录》,以哭黑人之泪哭我黄人,以黑人以往之境,哭我黄人之现在。”
大家好
---林纾《黑奴吁天录.序》17
翻译思想——救国图存
“启民智,振兴教育”。林纾把教育作为国家的根本,他说: “学生, 基也; 国家,墉也。学生先为之基,基已重固,墉何由颠?”他对朝廷为抵 御列强侵略而“争云立海军”的做法不以为然,他说: “未育人才,但议 船炮,以不习战之人,予以精炮坚船,又何为者”,认为没有掌握这些先 进技术的人才,而空有“精炮坚船”也是于事无补的。可以说是认识到了 “因落后而挨打”的症结之所在。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后,林纾“感愤郁勃,无可自
适”,又与友人上书清廷,反对签订《马关条约》,反对割让台
湾及澎湖列岛给日本。可见这位福大州家好“狂生”是一狂到底。
6
主要事迹
中年林纾--仕途不顺 文路通达
林纾于1921年10月,曾写有《七十自寿诗》20首,备述生平遭际与不 平。第一首就写道:
畏庐身世出寒微,颠顿居然到古稀。 多病似无生趣望,奇穷竟与饿夫几。 回头未忍思家难,傲骨原宜老布衣。 今日王城成小隐,修篁影里掩柴扉。
《红礁画桨录》等
大家好
11
翻译思想和方法
“日为叫旦之鸡,冀吾同胞警醒“ (开民智)
救国图存 宣传政治理想 翻译思想的两期
大家好
12
翻译思想——开民智
“吾谓欲开民智, 必立学堂; 学堂功缓, 不如立会演说;演 说又不易举, 终之唯有译 书。”
--林纾《译林·序》
林纾认为:只有“开民智”,才有
正如上所述,林纾将翻译小说作为启迪民智,振奋民族精神的手 段。每部小说对中国人民都有特殊的指向意义,或为振作柔弱之民 气,或为救吾种人之衰惫,或为振吾国民尚武精神,或为有益今日 之社会等等。这些文字是林纾内心情感的真实述说,是林纾血泪的 凝结,它充分地体现和反映林纾的爱国热忱。 “惟告我同学,告我同胞,则不妨明目张胆言之: 此时断非酣睡之 时! “吾同胞犹梦梦焉,吾死不瞑矣! ” 这是林纾在那个时代里发 出的“最强音”。
曾创办苍霞精舍(今福建工程学院前身)。工诗古文辞,以意译外国名 家小说见称于时;山水初灵秀似文徵明,继而浓厚近戴熙;花鸟得其师陈文 台之传,淡墨薄色,神致生动。晚年居北京,求者多以山水,而花鸟则不复 作矣。著畏庐文集、诗集、春觉斋题画跋及小说笔记等。
大家好
3
生平简介
1879年入县学, 1882年中举。 “七上春官,屡试 屡败”因而从此绝 意于仕途,专心于 文学创作的道路。
大家好
10
主要译作
林纾所著翻译作品按内容大致翻译为三类
✓惊醒我同胞 《黑奴吁天录》 《撒克逊劫后英雄略》 《拿破仑本纪》 《滑铁卢战血余腥纪》 《雾中人》等
✓神话,侦探,冒险小说 《埃及金塔剖尸记》 《鬼山狼侠传》《蛮荒志异》《鉄匣头颅》
《鲁宾逊漂流记》等
✓情欲与礼防
《迦茵小传》 《巴黎茶花女遗事》 《玉雪留痕》 《橡湖仙影》
大家好
14
翻译思想——开民智
“纾已年老, 报国无日,故日为叫旦 之鸡,冀吾同胞警醒。恒于小说序中, 撼其胸臆, 非敢妄肆嗥吠, 尚祈鉴 诚。”
--林纾《不如归·序 》
“其中累述黑奴惨状,非巧于叙悲, 亦就其原书所著录者,触黄种之将亡, 因而愈生其悲怀耳。”
--林纾《黑奴吁天录·序 》
大家好
15
翻译思想——开民智
基于此,林纾积极投身新式学堂的教育之中,如 1897 年林纾就担任 了“苍霞精舍”的汉文教习,其后又在金台书院、五城学堂、京师大学堂 ( 今北京大学 ) 、高等实业学堂、闽学堂、正志学校等学校担任讲席、总 教习、教务长等,为振兴中华教育而辛勤“舌耕”。
大家好
18
翻译思想——救国图存
再次,林纾进一步提出,使中国强大起来除了要练兵、发展教育之 外,其中还有一个重要的根本策是要发展实业。林纾还以比利时为例 认为比利时一小国而没有如波兰、印度被列强殖民,原因在于 赖实业 足以支柱也因此,他认为在列强环视下的中国要想 摆脱被殖民的命运
“变法何年?立宪何年?……所愿人人各有国家二字戴之脑中,则中兴尚
或有冀。若高言革命,专事暗杀,但为强敌去除而已,吾属其一一为卤?
哀哉哀哉!”
-
--《爱国二童子传·达旨》
“ 亦使吾国民读之,用以为鉴,力臻于和平,以强吾国。则鄙人之费笔 墨为不虚矣。”
--《残蝉曳声录》 (1912)
他认为辛亥革命后的中国局势“较之专制之不平更甚”
不第。直到47岁上才了断做官为民的念头,一心走向文学创作之
路。
1885年,中法战争期间,法国孤拔舰队袭击驻马尾港的福建
水师,致使福建水师全军覆没。林纾悲愤不已,曾于钦差大臣左
宗棠来闽督办军务之机,与好友周长庚冒死拦马状告昏庸畏战、
谎报军情的福建官员何如璋、张佩伦(作家张爱玲祖父),清廷
终于将两人革职充边,也算林纾的又一次“狂生”之举。
林纾
—在历史洪流中追寻“译界泰斗”
大家好
1
➢ ➢ ➢
林纾生平概述
人生主 物平要 介简事 绍介迹
人物介绍
林 纾(1852.11.8-1924.10.9)
原名群玉,字琴南,号畏庐,福建闽县人。古文家、翻译家,晚称蠡叟、 践卓翁、六桥补柳翁、春觉斋主人,室名春觉斋、烟云楼等。
林纾早年曾从同县薛锡极读欧阳修文及杜甫诗。后读同县李宗言家所藏 书,不下三、四万卷,博学强记,能诗,能文,能画,有狂生的称号。光绪 八年举人,二十六年在北京任五城中学国文教员,推重桐城派古文,后在北 京,专以译书售稿与卖文卖画为生。
以任侠闻,事亲至孝,顾善骂人,人以为狂。”1879年,林纾受福建
督学孙治经的赏识,破格录取林纾入县学读书,28岁才改变“童生”
身份,获生员资格,成为一名秀才。
1882年,31岁的林纾领乡荐,高中为福建举人,一家人大喜,家
中境况也开始大好家好转。
5
主要事迹
中年林纾--仕途不顺 文路通达
1883年,从这一年起,林纾先后七次进京参加礼部会试,却屡试
大家好
21
从《黑奴吁天录》窥林纾翻译方法
➢ ➢ ➢ ➢
保节删增 留略
“把保留作为翻译方法,按常理是不合适的,因为忠实原文,把原文的形式和内容最 大化地保留在译文中是译者的天职。笔者之所以把保留作为林纾的翻译方法之一, 是因为他的翻译常常因删除太多而遭受非议,在这样的背景下,研究他在译文中保 留下的内容可以对他的翻译目的有更好的把握,更深层次地理解他的翻译活动。”
可能抵抗欧洲列强,否则,就像
“不习水而斗游者”一样愚蠢。外
国作家“多以小说启发民智”,认
为“小说一道,尚足感人”。
大家好
13
翻译思想——开民智
在20多年的译书生涯里,林纾在大量的译作序、跋里,林纾都要向读者交待译书的目 的,其中绝大部分和“为大众一号”有关,如有的警醒国人“爱国保种”,不要沦落至犹太 人。
1899年《巴黎茶花女遗 事》问世。因其叙事新 奇生动,译笔凄婉传神, 受到读者赞誉。
自1903年在京师大学堂译书局 工作,同时承接商务印书馆大量 约稿后,一个以独特方式专事小 说翻译的翻译家出现在清末民初 文坛上。在数十年的翻译生涯中, 共译述了180余种(共约1200 万字)西洋小说,其中包括世界 名著40余种。
翻译思想——救国图存
甲午中日战争后,国内掀起了变法以救国的维新思潮。林纾与康有为、梁启超、严 复等人一样是中国最早一批主张维新变法的学人,他在大量著作及林译序跋中为向西 方学习,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文化、经济及政治制度大声疾呼。林纾强调: “救时良 策在通变,岂抱文章长守株”
“亦冀以诚告海内至宝至贵亲如骨肉尊如圣贤之青年学生读之,以振动爱国之志气。人 谓比即,畏庐实业也”。
新文化阵营中的人们干劲十足,但是觉得缺少关注。他们需要一个靶子。林纾被他们选中。 1918年3月15日,钱玄同化名“王敬轩”,以旧派文人的口吻写了一封致《新青年》编者 的信,信中对林纾充满褒扬之辞,并对《新青年》做出批评。随后,刘半农对此信做出答复, 逐一反驳,极尽刻薄。 林纾开始还手。1919年2月和3月,林纾在上海的《新申报》发表两篇短篇小说,影射蔡元 培、陈独秀、胡适、钱玄同等人,其中的一篇《荆生》,被写入历史教材。林纾从此成了反 面人物。不过,林纾后来在报纸撰文,承认那两篇故事具有侮辱性,并向蔡元培等人道歉。 1924年6月10日,年迈体虚的林纾生病。两个月后,于8月26日夜里卧床不起。8月28日, 林纾写下绝笔书;同时为子弟书遗训十多条。10月9日凌晨(丑时),林纾病逝于北京寓所, 享年73岁。
主要事迹
晚 年 林 纾 --“一日不死,一日不忘大清,死必表于道曰: ‘清处士林纾墓’,示臣之死生,固与吾清相终始也。”
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林纾是当时保守派最有影响的代表。林纾虽然不懂英文,但是凭借助 手的帮助,翻译了大量的欧美小说,《茶花女》是其中最有影响的一部,“可怜一部茶花女, 断尽支那荡子肠”。但是林纾对于新文化运动的反对与其说主动出击,倒不如说是被动应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