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基础》课程作业讲评(1)
重庆广播电视大学文法学院(基础部)向曙曦
二、简答题
1、根据诗歌所描写的内容可将《诗经》分为几类?
本题所考核知识点:《诗经》的分类。
常见错误:很多同学在作答此题时会常常忽略掉“社会政治诗”这个类型。
(1)劳动农事诗。
周初的统治者极为重视农业生产,春种时,要举行隆重的祈谷、藉田典礼,祈求上帝赐丰收。
(2)社会政治诗。
《诗经》中有相当多的诗篇表达着下层人民对政治的不满、对统治者的讽刺和对国事的批评。
(3)战争徭役诗。
《诗经》中有些战争诗,从正面描写了天子、诸侯的武功,表现了强烈的自豪感,充满乐观精神。
(4)情爱婚姻诗。
《诗经》中相当部分作品是反映婚姻爱情生活的。
关于《诗经》的分类,学界有三种不同的看法,即三分法、四分法、六分法。
三分法,主张《诗经》分为风、雅、颂三大类。
四分法即主张《诗经》分南、风、雅、颂四大类。
六分法即主张《诗经》分为风、雅、颂、赋、比、兴六大类。
2、简要说明《左传》的文学色彩。
本题所考核知识点:《左传》的文学色彩。
常见错误:同学们在作答此题时,容易忽略掉《左传》的文学性剪裁。
这是它史学价值和文学价值的区别。
(1)对历史事件进行文学性的剪裁,通过文学性剪裁使历史事件故事化、情节化。
(2)《左传》刻画人物性格形神毕现,有立体感。
(3)《左传》中有丰富生动的场面描写和传神的细节描写。
《左传》原名为《左氏春秋》,汉代改称《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
旧时相传是春秋末年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
3、简要概括先秦诸子说理散文的发展阶段。
本题所考核知识点:先秦诸子说理散文的发展阶段。
常见错误:学生在作答此题时候,对时间的分期划分容易混淆。
(1)春秋末至战国初的《老子》、《论语》和《墨子》为第一阶段。
这些散文多为语录体。
(2)战国中期出现的《孟子》、《庄子》为第二阶段。
《孟子》、《庄子》已经摆脱了语录体,长篇大论,说理畅达,有浓厚的文学色彩。
(3)《荀子》、《韩非子》是战国后期作品,为第三阶段。
这些散文论题集中,逻辑严密,文辞富丽,为先秦说理散文的高峰。
先秦诸子散文诸子百家是先秦至汉初各个学派的总称,诸子即指各家的代表人物,亦指他们的代表作;百家即指各学派。
《汉书·艺文志》作者根据刘歆的《七略》一书,把儒家经典列入《六艺略》中,在《诸子略》中,又把先秦至汉初各学派分为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小说等十家。
同时,还著录各家著作,“凡诸子百八十九家,四千三百二十四篇”。
三、论述题
1、简要论述《诗经》的艺术成就。
本题所考核知识点:《诗经》的艺术成就。
常见错误:学生容易忽略《诗经》中的押韵现象。
(1)抒情与写实的融合。
真是率真的抒情和情感化的叙事,是《诗经》艺术表现的重要特点。
作者从自己视觉出发,感受生活,表达爱憎。
(2)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方法的广泛应用。
赋是直接叙事,直接刻画描写,直言其志或直抒胸臆。
比,就是比喻。
兴,就是起兴或发端,这种手法的运用只能处在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位置,即所谓先言他物然后才咏所咏之物,一般起烘托氛围的作用。
(3)在形式和语言方面,《诗经》中常见重章复沓的结构形式。
(4)双声叠韵的联绵词和叠字的大量运用,构成了《诗经》语言上的又一特色。
(5)《诗经》的押韵方式多种多样,常见的是一章之中,只用一个韵部,隔句押韵,韵脚在偶句上,这是我国后世诗歌最常见的押韵方式。
《诗经》是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极其重要地位的奠基之作,作为一部乐歌总集,它的作者不一,地域不同,内容各异,艺术风格也多种多样。
同学们一定要认真掌握这个知识点。
2、结合作品简要概述陶渊明诗歌创作的分类及特点。
本题所考核知识点:(1)陶渊明诗歌创作的分类。
(2)陶渊明诗歌创作各类型的特点。
常见错误:对陶渊明诗歌分类的标准容易混淆。
(1)饮酒诗多以“醉人”的语态,或指责是非颠倒、毁誉雷同的上流社会;或揭露世俗的腐朽黑暗;或反映仕途的险恶;或表现诗人退出官场后怡然陶醉的心情;或表现诗人在困顿中的牢骚不平。
(2)咏怀诗多表现了自己归隐后有志难聘的政治苦闷,抒发了自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人格。
(3)陶渊明的田园诗将日常生活诗意化,做到了情、景、事、理的浑然交融。
陶渊明诗歌和其为人一样,自然率真,直接抒发自己的内心想法,想当官就当,想归隐就归隐,贫困的时候可以上门去乞讨,富足的时候会准备丰盛去迎客,古往今来的名人贤士之中,他的率真最让我钦佩赞赏。
这个是苏轼的评论。
其实,苏轼的评论也体现了苏轼自身率真一面。
四、分析题
2、分析《史记》的地位和影响。
本题所考核知识点:(1)《史记》的地位。
(2)《史记》的影响。
常见错误:学生容易将《史记》的文学性和史学性两方面混淆。
(1)地位:
《史记》无论在中国史学史还是在中国文学史上,都堪称一座伟大的丰碑。
《史记》开创了我国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史学先河,同时也是我国传记文学的开端。
《史记》是传记文学的典范,也是古代散文的楷模,而且具有诗的意蕴和魅力,对古代的小说、戏剧、传记文学、散文,都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2)影响:
①《史记》中的多种创作方法,如使用符合人物身份、性格的语言,通过具体事件或生活琐事现实人物性格,把人物置于矛盾冲突中加以表现等,成为后世小说塑造人物形象的基本手法。
②《史记》内容丰富,是后世许多历史小说或戏剧材料来源。
③《史记》作为与骈文相对的“古文”的崇高典范对中唐以后的散文有着极为深刻的影响。
④《史记》的纪传体形式为后代传记文学所继承,由此产生了大量的历史人物传记。
《史记》是我国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一部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
原名《太史公记》。
该书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古典典籍之一,记载了上自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
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