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典诗歌鉴赏短文的写作

古典诗歌鉴赏短文的写作

古典诗歌鉴赏短文的写作示例一:月夜杜甫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赏析:第一步,简单交待写作背景这首诗作于至德元年(756)。

是年八月,杜甫携家逃难鄜州,自己投奔灵武的肃宗行在,被叛军掳至长安。

诗是秋天月夜的怀妻之作。

第二步,简单翻译诗歌今夜鄜州上空一轮明月,妻子在闺房只能独自观看。

遥想我那稚气的孩子,还未必懂得怀念远在长安的父亲。

妻子久久凝望,夜雾湿润了她散发幽香的如云鬓发;银色月波泄在她的玉臂上,一片寒光。

什么时候能和她一起依偎在窗纱旁,月光把咱俩的泪痕双双照干?第三步,简单赏析表达技巧望月怀思,自古皆然。

但诗人不写自己望月怀妻,却设想妻子望月怀念自己,又以儿女因为年幼“未解母亲忆长安”之意,衬出妻之“孤独”凄然,进而盼望聚首相倚,双照团圆。

其中“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一联,将妻子月光下的风神雾态描摹的如此旖旎动人,语丽而情悲,真是化工之笔。

第四步,总结感情主旨诗歌表达了诗人身陷贼中思念家人的凄苦心情,反映了乱离时代人民的痛苦。

第五步,简单评价诗歌词旨婉切,章法紧密,写离情别绪,感人肺腑。

此为诗歌鉴赏五步法,这五步为此类文章的基本结构,不一定每步都有,如我们对背景不熟悉就可以没有第一步,但一般需有二、三、四步。

示例二:寄李儋元锡韦应物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又一年。

世事茫茫难自料,春愁黯黯独成眠。

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

闻道欲来相问讯,西楼望月几回圆?赏析:第一步,总评全诗李儋是诗人的好友,两人常以诗酬唱。

诗中叙述了别后的思念和盼望,抒发了国乱民穷造成的内心矛盾和苦闷。

第二步,逐联赏析首联言与友人离别后时间过的太快,以“去年”、“今日”之花事同而人事异兴叹,便于下文之接、转。

颔联概括一年来不如意的境况,告诉对方自己情绪十分低落,“茫茫”、“黯黯”,用叠字词极富迷惘与苦闷的感情色彩。

颈联就宦游异乡生发感慨,对上文悲事多难料、诉愁来独眠作一解释,表示那都是病怀更添乡愁与失职总生愧意惹出的。

两联层层承接,脉络清晰,结构稳重。

尾联则一转而结到期待重逢,从彼我双方措词,益见性情之厚。

第三步,总结评价全诗有着深切的人文关怀,不仅仅以个人遭际感人。

此为诗歌鉴赏逐联赏析法,要采用总――分――总的结构,重点在第二步,逐联赏析,赏析应既有对本联的理解,又有对意境、字词、表达技巧等的鉴赏。

开头或结尾要点明诗歌的感情主旨。

如何理解和鉴赏古典诗歌阅读古典诗词作品跟阅读其他文学作品一样,包含理解和鉴赏两个过程和层次。

理解,指搞懂诗词作品的词义、句意、段意、全文大意。

亦即弄明白它说的是什么意思。

鉴赏,指鉴别和欣赏作品的语言、写作方法、篇章结构的表现力量,鉴别和欣赏它的思想感情和主题的社会意义,并对这一切做出恰当的评价,亦即体会它写得怎样好,怎样达到了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从而品味它的艺术魅力。

理解和鉴赏是密切联系不能割裂的。

理解是的基础,鉴赏是在理解的基础上的深化和提高。

阅读古典诗歌作品,如果只是诉之于理解,而不去鉴赏它准确遣词造句、恰当运用写作方法、巧妙安排篇章结构的表现力量,不去鉴赏它的积极健康的思想感情和主题的社会意义,那对上述两个方面都难收到良好的效果。

打个比方说,理解,犹如跨进名画展览大厅的门槛;鉴赏,则像欣赏那厅内的展品。

跨进门槛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欣赏展品。

理解和鉴赏古典诗歌作品,对大多数同学来说,都有一定的难度。

这是因为它们距离现在的年代都较久远,而且诗歌跟其他文学作品相比,又有它独特的一面。

优秀的诗歌,高度集中。

对抒情诗而言,总是截取生活中富有典型意义的场面,描写特定的形象,创造意境,抒发感情;对叙事诗而言,总是叙述富有典型意义的事物,塑造富有典型意义的现象,反映出宽广深刻的社会内容。

优秀诗歌的表现意义常常超出它所描写的现象。

诗歌的高度集中,更决定了它的语言尤为精练的特征。

如果把散文的语言说成是流水式的,那诗歌的语言就是跳跃式的。

诗歌的跳跃式的、看似句间并无直接联系的某些语言,也恰恰适合表现诗人感情。

优秀诗歌,形象鲜明。

诗歌的形象性,即表现在语言的形象上,更表现在形象的描写上。

优秀的叙事诗,固然都塑造出富有典型意义的人物形象;优秀的抒情诗,也总是描写出种种客观事物的形象,并且浮现出或暗含着诗人自身的形象。

优秀的诗歌,富有节奏感、音乐性。

节奏感和音乐性增强了诗歌语言的感情色彩。

所以本单元着重培养学生在理解词句的基础上对作品的鉴赏能力。

1.要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

文学是时代的风雨表。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明,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诗风。

了解作者的人生遭遇,了解作家的创作的历史背景,包括当时的时代氛围,地理环境和社会习俗,从而设身处地地揣摩诗人的心境,运用想象,填补诗中描述的空白,是理解和鉴赏作品的基础。

如学习屈原的《离骚》,首先要了解屈原的其人其事。

他出身于楚国的贵族,受过很好的文化教养,颇得怀王信任,在战国七雄纷争割据的局面下,他希望楚国能完成统一中国的大业。

为此他主张联齐抗秦、举贤授能和革新政治以求振兴楚国,但却受到楚国内部亲秦的旧贵族集团的诽谤和迫害,被怀王贬逐和流放,直到秦兵入境,国家将亡,他悲愤投汨罗江自沉。

可见他的一生是在长期忧伤和放逐中度过的。

在这基础上阅读《离骚》,就明了他自述身世、志向和遭受奸佞打击的用意了,对他虽受谗人的陷害但追求“美政”九死不悔的志向的理解也有了张本。

2.要能理解并解释课文中的诗句。

诗歌语言的特点是精练、浓缩,富有跳跃性。

要结合上下语境准确把握词义、句意。

如“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陶渊明的《归园田居》)。

在理解这两句诗时,要做到能懂得“羁鸟”“旧林”“池鱼”“故渊”的意思;要懂得“故”与“旧”是互文;要懂得这两句诗承前叙述诗人误入官场“尘网”,就如“羁鸟”、“池鱼”得不到自由,于是思恋“旧林”、“故渊”,渴望回到大自然的怀抱,表达他急切思归田园的心情;要懂得诗人以“羁鸟”“池鱼”作比,贴切形象,既与前面的“尘网”呼应,又为后文的“樊笼”伏笔。

3.要善抓“题眼”“诗眼”。

“题眼”就是一首诗的题旨。

“诗眼”就是一首诗中传达主旨的关键词和关键句。

抓住了“题眼”“诗眼”,就是找到了理解和鉴赏诗歌的钥匙。

如《离骚》中的“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一句反映了屈原刚正不阿,一身正气。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一句表现他坚持真理,献身理想的节操。

“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反映他洁身自好、自我完善的思想。

赏读这些语句,就能更好的理解诗歌所表现的旨意。

4.要合理补充形象。

诗歌具有概括性,读者在鉴赏过程中,必须通过自己的想象去补充和扩大作品的生活画面从而获得完整而丰富的形象美感。

但这种补充不要抛开作品的形象而随心所欲,要以作品所提供的的艺术形象为基础作合理的想象。

比如在赏析《白马篇》时,既必须理解诗人运用铺叙的手法,描写少年勇猛轻捷的英雄形象。

更必须展开想象的羽翼,通过“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想象这位游侠少年精彩的射技。

“狡捷过猴猿,勇剽若豹螭”想象身手敏捷的动作画面。

5.要体物入情,能动地思索作品的思想意义。

鉴赏诗歌,必须真正进入作品的社会场景中去,同作者所描写的人物同呼吸、共命运,从人物的喜怒哀乐中体验作者的感情。

如在赏析《孔雀东南飞》中的人物形象时,就应当从刘兰芝与焦母、阿兄之间的矛盾冲突中领会作者的思想倾向,从兰芝与仲卿的情感世界中去体察人物心理变化和思想冲突的轨迹。

反之,缺乏对人物思想感情的真切体验,是很难在把握人物思想性格的基础上,体会出丰富的意蕴的。

6.要准确理解诗歌的意境。

诗歌的主题通常是借助意境来表达的。

意境是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描绘的生活图景融合而成的一种艺术境界。

体会意境的方法是抓住诗的画面和气氛,去理解“此时”、“此景”中“此人”的“此情”是什么。

鉴赏时要了解诗歌中情与景的结合方式即即景述怀、直述胸臆、寓情于景、情景相生等,从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把握诗的主旨。

比如《秦风·无衣》中通过写“同袍”“同泽”“同裳”,表现战士们克服困难、团结互助的情景。

写“修我戈矛”“修我矛戟”“修我甲兵”,表现战士齐心备战的情景。

在重章复唱中表达了作品的主旨:表现战士们共同对敌、奔赴战场的高昂情绪,揭示战士们崇高的内心世界。

7.要能体会诗歌艺术手法的艺术效果。

本单元主要是在理解作品内容的基础上体会比兴等艺术手法的艺术效果。

客观是多种多样的,因而诗中比、兴手法的应用也是多种多样的。

从比的角度来说,要明了明喻、暗喻、借喻、博喻四种形式及作用。

如《离骚》中屈原“依诗制骚,讽兼比兴”,他以鸾凤、香草比拟忠贞,以恶兽、臭物比拟奸佞,以饮食芳洁比拟品质高尚,以车马迷途比拟惆怅失意。

从兴的角度来说,兴主要分为两种:一是触物起兴,如《氓》的三、四章,用自然现象来对照主人公恋爱生活的变化,由起兴的诗句引出表达感情生活的诗句,激发读者联想,增强意蕴,产生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

二是托物起兴,如《孔雀东南飞》开头两句。

以孔雀失偶起兴,增加了诗歌的悲剧气氛。

古典诗歌对仗10种浅探对仗与汉魏时代的骈偶文句密切相关,可以说是由骈偶发展而成的,对仗本身应该也是一种骈偶。

“对仗”是“对仗奏事”的简称,本是一种唐代百官公开奏事的方式。

仗,指皇帝上朝时宫殿上的仪仗队及其所持的仪仗,那都是两两相对的。

唐代中央政府机构(如中书、门下等省)的主管者和三品以上(包含三品)大官报告公事,御史等言官弹劾百官,都对着仪仗公开上奏,这就是“对仗”。

它是相对于屏去仪仗队和百官的“密奏”而言的。

《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二中的“开元五年”内所记,《唐会要》卷二十五中“百官奏事”条中,都有相当明确的说明。

因为仪仗队和仪仗是两两相对的,所以“对仗”被借用来说明诗文中对偶的字词句了。

诗词中的对偶,叫做对仗。

对偶一般可分为:正对:上下句意思相似、相近、相补、相称的对偶形式。

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反对:上下句意思相对、相反的对偶形式。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串对:上下句的意思具有承接、因果、递进、假设、条件等关系的对偶形式。

才饮长江水,又食武昌鱼。

古代的仪仗队是两两相对的,这是“对仗”这个术语的来历。

对仗现在称对偶,不过古代诗赋中的对仗要严格得多。

不但出句与对句字数相等,结构相同,而且相同位置上的词语必须词性相同,意义相似、相反或相关,还要讲究平仄(即一句之中平仄交替,上下句之间平仄相对)。

对仗的种类很多。

明代著名曲家宁王朱权所著的《太和正音谱》中有“对式名目”一则,其中有云:“合璧对:两句对者是。

连璧对:四句对者是。

鼎足对:三句对者是。

联珠对:多句对者是。

隔句对:长短句对者是。

鸾凤和鸣对:首尾相对,如《叨叨令》所对者是。

”这里介绍几种常见的对偶:1工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