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P80;P201,6;P214,6,7第二章公共经济政策的目标1、财政政策两个目标:资源配置—效率,收入分配—公平。
2、帕累托效率3个特点:MRTS甲=MRTS乙生产效率(等产量线,生产契约线=生产效率曲线)资源给定、MRS甲=MRS乙交换效率(无差异曲线)总产出给定、MRS=MRT产品边际转换率产品组合效率(产品组合效率线,社会无差异曲线,生产可能性曲线)3、规则公平、起点公平、结果公平的区别和联系(简答题):区别:(1)规则公平:所有社会成员均按统一的竞争规则行事,收入份额与生产的贡献份额一致;(2)起点公平:起点公平强调竞争规则公平的同时,也要满足竞争起点的公平;(3)结果公平:强调生产结果在分配上的均等,即收入份额的均等。
联系:(1)起点公平是指在起点一致条件下的规则公平;(2)起点公平从连续的角度看是对规则公平的否定,起点公平最终导致结果公平;(3)结果公平是对规则公平的否定。
4、衡量公平的指标:贫困指数(处于贫困线以下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贫困线)、基尼系数(洛伦茨曲线,0-1,越小越公平,结果公平)缺陷P245、公平和效率的关系(1)一定程度的公平是实现效率的必要条件;(2)收入分配会影响社会福利6、功利主义、罗尔斯主义、折中主义的观点及主张(简答题)P29(1)功利主义:社会福利水平即社会总效用,等于社会所有成员效用之和,穷人富人之间每一单位的效用是等价的。
功利主义强调效率;(a=b,k=-1)(2)罗尔斯主义:强调社会福利水平等于最低收入者的效用水平,强调公平目标;(a=0,b>0) (3)折中主义:介于功利主义和罗尔斯主义之间,认为富人的一单位效用评价小于穷人,但达到一定程度时可以等于穷人的一单位效用评价。
(0<a/b<1)第三章政府与市场7、市场缺陷P36(1)竞争失灵:厂商数量为一个或者少数的时候,会形成垄断或寡头,导致市场竞争失灵;(完全竞争市场要求每一市场都拥有众多的买者和卖者,都不具有控制市场供求和价格的能力)(2)公共产品:公共产品,一人消费,共同受益;(要求所有的产品都只能为特定的个人享受)(3)外部效应:产品或服务对生产者或购买者以外的人产生影响;(要求所有产品的成本和效益都内在化)(4)信息失灵:生产者和消费者不具备充分信息;(5)交易成本:资源流动,信息获取等都会导致交易成本;(6)宏观经济失调:价格刚性;(7)偏好不合理:消费者偏好不合理带来市场失灵;(8)收入分配不公:收入分配差距悬殊。
8、福利经济学定理1、在完全竞争的条件下,市场运行的结果必定符合帕累托效率。
2、任何一种符合帕累托效率的配置状态都能通过完全竞争市场来实现。
9、政府缺陷体现在哪些方面(简答题)(1)信息失灵:不通过市场交换,消费者对不同产品的偏好难以显示;计划体制中的个人利益作用使得信息的获得收到很大影响(1、搜集信息的动力不足,2、信息污染,3、信息滞后);(2)公共决策中的经济人行为:计划制定者追求自身利益,或认为自己可以取代消费者进行决策,因为消费者不是精英不理智;计划执行者的以权谋私“上有对策,下有对策”;(3)公共决策程序的缺陷:社会偏好不存在,政府一会儿按照一群人的利益决策,一会儿按另一群人利益决策,没有逻辑一贯性。
10、财政的三大职能(1)资源配置职能(2)收入分配职能(3)政府的宏观经济职能第四章政府与消费11、公共产品、私人产品、混合产品(按受益范围分类)的性质、消费方式和最适规模(1)公共产品(纵向加总)性质:非竞争性、非排斥性,源自于其不可分割性;消费方式:公共提供,公共产品的性质决定了市场不可能提供此类产品;最适规模:当社会边际效益等于社会边际成本、个人边际效益等于个人边际成本,即充分实现个人利益时,公共产品的提供达到最适规模。
(2)私人产品(横向加总)性质:竞争性、排斥性,源自产品的可分割性;消费方式:市场提供;有时政府会干预私人产品的消费,是为了纠正偏好和对公平的关注;最适规模:当消费者的边际效益等于边际成本时,私人产品的消费达到最适规模。
(3)混合产品(横纵加总)性质:第一类、非竞争性和非排斥性不完全的产品;第二类,具有排斥性和一定范围内非竞争性的产品;消费方式:第一类,部分公共提供;第二类,视情况而定第一类产品,非竞争性和非排斥性不完全的产品具有显著的外部效益;如果市场提供,会导致资源配置不足的效率损失,即市场价格只反映此类产品的内部效益而不反映外部效益;如果公共提供,资源将由于消费者的过度消费而被浪费。
应采取部分公共提供的方式,即根据产品的外部效益,对购买者进行补贴,扩大社会净效益;第二类产品,具有排斥性,采用哪种消费方式,取决于征纳成本、税收的效率损失与收费成本、收费的效率损失之间的对比关系。
当收费困难、需求弹性大时,可以采用公共提供的方式;反之,采用市场提供的方式;最适规模:考虑到混合产品的外部性需要公共提供,政府会采取补贴的方式,最适规模出现在整个社会对混合产品的总供给与总需求相等时。
第五章政府与生产12、垄断的效率损失、鉴别、治理方式:P64图鉴别:(1)潜在竞争者:暂时不存在,但是有可能出现的竞争者;(2)替代品:市场上是否存在近似的替代品;(3)产品的流动性障碍(4)市场上的竞争者数量治理:(1)向垄断企业征收超额的税收;no use(2)公共定价,公共定价可以消除垄断造成的效率损失(针对自然垄断);(a信息问题b 管制者以权谋私c企业缺乏降低成本的积极性)(3)反垄断立法,如规定单个企业的市场规模,反对私下的勾结、串谋(自然垄断下的效率损失——规模经济);(4)公共生产,即规定政府可以进入哪些领域的生产(针对自然垄断)。
13、外部成本效率损失P7014、科斯定理及其前提条件科斯定理:只要产权有明确的归属,市场机制就能有效地运行,政府对外部成本问题就没有干预的必要。
前提条件:(交易费用为0或者足够小)(1)外部效应所涉及的当事人很少;(2)外部效应具有一定的可排斥性。
15、政府对外部成本的干预方式:(1)庇古税:政府按生产者所造成的外部成本的大小向企业征税,即外部成本内部化;(2)公共管制(数量管制):对生产者的行为作出限制;公共管制在实施过程中需注意:政府须掌握一定信息、不能适应情况的变化、为每一企业制定各自的限量,但是,公共管制没有将外部成本内部化;(3)收费:对外部成本进行税收收费;(4)产权交易:企业之间通过排污权的交易,从而使市场得到最优的排污量;(5)补贴:企业减少排污而得到的政府补贴。
16、政府解决信息不对称的方式:(1)信息管制:政府制定法规要求生产者公开披露销售产品的有关信息,但信息管制无法避免消费者的信息忽视和错误选择,即不合理偏好;(2)质量管制:政府针对各种不同类别的产品制定技术和质量标准;(3)资格管制:政府直接决定有资格从事某项产品或服务的生产。
17、市场竞争的公共生产和私人生产在效率方面的区别(简答题)(1)假定公共企业能像私人企业一样运作,市场竞争的公共生产与私人生产的效率相同;(2)一种观点认为,是否存在竞争是影响公共企业和私人企业效率的因素,故应注重政企分离;(3)另一种观点认为,私人企业比公共企业具有更高的效率,因其经营状况与企业主息息相关;而公共企业所有权属于政府,所有者利益与企业利益不密切,因而生产效率不如私企。
(4)所有者之间的关系、社会管理者(政府)与所有者之间的关系、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的关系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对企业效率产生影响;(5)市场竞争影响生产效率,企业的所有者决定企业运营以及资源配置效率。
第六章政府与分配18、公共提供对收入再分配的影响政府税收和支出两方面税收:所得税,累进税—政府调节收入分配的主要手段;流转税,比例税,具有累退性;财产税,可累进可比例,缩小gap的有力手段;支出:1、公共产品的公共提供:收入的边际效用弹性>0(收入越高,对公共产品的效用评价越高,依赖于公共产品提供实现收入分配公平是不够的;具体见书P84笔记)2、混合产品的公共提供:外部效益部分政府出钱,内部自己出,基础的外部大,高级的外部小eg:基础教育vs.高等教育(至少要社会公众平等享用或产品消费中低收者比重大)3、私人产品的公共提供:价格补贴,补贴的产品收入需求弹性小于1时低收入群体收益大,若建立社会保障体系直接补贴低收入群体效率高。
(价格补贴效率<现金补贴效率,前提是被补贴者偏好合理,不拿去吸毒啥的)19、公共生产对收入再分配的影响集中计划的公共生产:趋向平均主义,没效率。
市场竞争的公共生产:市场竞争机制下,会出现所有者缺位,决策权分散问题,各级各单位都力图使自身利益最大化,出现以权谋私受贿等行为,有损收入分配公平20、社会保障对收入再分配的影响,几种形式,每种形式特点和强度。
社会救济制度(强度最高)见P89社会养老制度(强迫储蓄,有一定统筹)社会保险制度(保险是优值品,避免逆向选择——政府强制保险——低风险的人去贴补高风险的人,收入再分配)第七章公共选择21、四种公共决策机制(1)维克赛尔-林达尔机制(一致同意,全票通过)(2)直接民主决策机制(3)集中决策机制(4)间接民主机制22、维克赛尔—林达尔机制实现均衡的条件和不均衡结果条件:(1)一人一票制(每个人都有平等的投票权);(2)信息成本为零(投票人总是确切知道,对他而言的最优方案是什么,还知道其他人的偏好);结果:(1)实际上,投票人众多时很难得出结果(2)战略性行为引致决策成本23、直接民主决策机制实现均衡的条件;若不满足会发生的后果及纠正后会出现的新问题均衡条件:(1)投票者具有单峰型偏好,即只出现一个极值;(2)付诸表决的方案是两个两个进行的,以获胜次数最多的方案为最后的决策(两两投票表决);不满足的后果:若不满足单峰型偏好,则会出现循环投票,结果是没有一个方案能够获得稳定的多数票;若不满足两两表决,使用淘汰制,则能出现唯一稳定的投票结果;但投票顺序是随机主观的,不同的投票顺序会产生不同的投票结果;纠正后的新问题:在淘汰制下,投票者预先知道了他人的偏好,便可以在投票中隐瞒自身偏好,防止出现对自己最不利的投票结果。
24、阿罗不可能定理阿罗不可能定理:在民主社会里,不存在一种投票程序,使得投票结果不受投票顺序的影响,同时还能尊重每个人的偏好,将所有的个人偏好合乎逻辑地转化成社会偏好并作出前后一致的决定,即政府不可能是一个富有理性的决策人。
(不能同时满足以下5条:(1)帕累托公设(2)非独裁公设(3)无限制域公设(4)无关备选对象的独立性条件(5传递性公设))25、集中决策机制的结果和效率结果:当权者对公共项目的边际效益大大高于普通民众,因而集中决策机制会导致公共项目的规模偏大,高于多数票决策下中位投票者决定的水平;效率:集中决策机制的决策过程是符合生产效率的;但是,从产品组合效率看,会较大程度地偏离效率准则,决策结果会高于效率所要求的公共项目的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