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会计与审计的区别与联系:
●联系:审计的主要对象是会计资料及其所反映的财政、财务收支活动。
会计资料是
审计的前提和基础。
会计活动是经济管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会计活动本身就是
审计监督的主要对象。
●区别:1、产生的前提不同。
2、两者性质不同。
3、两者对象不同。
4、方法程序不同。
5、职能不同。
2.审计的三个基本要素:
审计主体、审计客体、审计授权或委托人。
3.审计本质的两方面含义:
1、审计是一种经济监督活动,经济监督是审计的基本职能。
2、审计具有对立性,独立性是审计监督的最本质的特征,是区别于其他经济监督的关键所在。
4.审计的职能:
经济监督职能、经济鉴证职能、经济评价职能。
5.我国的审计假设:
(一)审计基本假设:1、审计必要性假设2、审计对象可证实性假设3、错误与弊端
存在性假设4、行为衡量标准假设5、无反证判定假设
(二)审计特种假设:1、审计主体假设2、审计方法假设3、审计证据假设4、其他
方面假设
6.国家审计机关的隶属模式:
立法型、司法型、行政型(我国)
7.会计师事务所的业务范围:
审计业务和会计咨询服务业务,其中审计业务包括审查企业会计报表,出具审计报告;验证企业资本,出具验资报告;办理企业合并、分立、清算事宜中的审计业务,出具有关的报告;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审计业务等。
8.审计人员的素质要求:
职业道德素质、专业胜任能力(政治素质、业务素质)
9.审计道德规范的一般原则:
注册会计师应当恪守独立、客观、公正的原则。
可能损害独立性的因素包括经济利益、自我评价、关联联系和外界压力。
10.审计准则特性:
1、审计准则的权威性
2、审计准则的规范性
3、审计准则的可接受性
4、审计准则的课操作性
5、审计准则的性对稳定性
11.审计的对象:
1、被审计单位的会计资料及其有关经济资料(会计报表、会计账簿、会计凭
证其他相关经济资料)审计对象的现象
2、被审计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及其有关的经济活动(财政收支、财务收支。
有关的经济活动)审计对象的本质
12.审计的具体目标:
1、一般审计目标(总体的合理性、金额的真实性、金额的完整性、资产的所
有权、计量的正确性、内部控制的有效性、恰当地反映与充分揭示)
2、项目审计目标
13.审计的分类:按照审计主体的分类分为国家审计、部门和单位审计及社会审计。
14.审计证据取证程序:
风险评估程序、控制测试程序、实质性测试程序
15.审计工作底稿的主要内容:
1、被审计单位名称
2、审计项目名称(审计事项)
3、审计项目时点或期间(实施审计期间或截止日期)
4、审计过程记录
5、审计标识及说明
6、审计结论(审计结论或者审计查出问题摘要及其依据)
7、索引号及其页次
8、编制者姓名及编制日期
9、复核意见、复核者姓名及复核日期
10、其他应说明事项
16.审计工作底稿的归档:
17.审计是主要方式:
(一)报送审计和就地审计
(二)授权审计、委托审计和联合审计
(三)强制审计和随机审计
(四)预告审计和突击审计
(五)事前审计、事中审计和事后审计
(六)手工操作审计和计算机审计
(七)全部审计和局部审计
18.内部控制结构与要素:
1、控制环境
2、风险评估
3、控制活动
4、资讯与沟通
5、监督
19.内部控制的方法:
1、目标控制
2、组织控制
3、人员控制
4、职务分离控制
5、授权批准控制
6、业务程序控制
7、措施控制
8、检查控制
20.风险特征:
1、风险的客观性
2、风险的或然性
3、风险的普遍性
4、风险的可变性
21.风险管理要素:
1、内部环境
2、目标设定
3、事件辨认
4、风险评估
5、风险回应
6、控制活动
7、资讯及沟通
8、监督
22.风险基础审计与制度基础审计的差异
1、审计基础不同:制度基础审计以内部控制制度为基础,仅根据对被审计单
位内部控制制度适当性及符合性评审的结果确定实质性测试的范围、重点
和方法;而风险基础审计则以风险评估为基础,根据对影响被审计单位经
济活动的内外多重风险因素的评估,确定审计范围、重点和方法。
2、运用方法不同:制度基础审计与风险基础审计都运用抽样审计技术,但风
险基础审计对风险加以量化,相对于制度基础审计来说,风险基础审计中
的抽样技术是更为完全意义上的审计抽样。
另外,风险基础审计更着重运
用分析性测试方法。
3、对内部控制制度的运用不同:制度基础审计与风险基础审计均涉及对内部
控制制度的运用。
多不同的是,制度基础审计以内部控制为核心,依靠对
内部控制制度的评估结果决定实质性审查;风险基础审计则仅通过内部控
制制度的调查了解,评估控制风险,而这只是影响审计风险水平的因素之
一,它还要结合其他风险因素综合考虑,才能确定实质性审查的范围和重
点。
4、测试的重点不同:制度基础审计的测试重点是内部控制制度,但它仅对内
部控制制度进行测试;风险基础审计除了对内部控制制度进行测试外,对
影响风险水平的内外因素均要进行测试,测试范围更为广泛、全面。
23.应对决策:总体应对措施
1、双高(或然率高、重大性高)的风险重点审计
2、双低(或然率低、中大型低)的风险一般不予审计或做少量抽查
3、介于高或低之间的风险,具体问题具体对待
4、风险发生的可能性高,但风险发生后重大性低,可做少量抽查或不予检查
5、风险发生的可能性低,但风险发生后重大性高,应引起足够的注意,重点
抽查
6、审计人员在手机和评价证据的过程中始终要保持职业谨慎态度
7、应根据被检查事项选择有经验、由特殊技能的审计人员
8、根据需要利用专家的工作
9、提供更多的现场督导
10、排除被审计单位或管理当局的干预
11、要全面考虑进一步审计的程序
24.审计程序的三个阶段:
准备阶段、实施阶段、终结阶段、有时还包括行政复议阶段和后续审计阶段
25.简式审计报告中的九个要素:
1、标题
2、收件人
3、引言段
4、管理层对财务报表的责任段
5、注册会计师的责任段
6、审计意见段
7、注册会计的签名和盖章
8、会计师事务所的名称、地址及盖章
9、报告日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