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历史二轮复习总结古代中国经济练习PPT
历史二轮复习总结古代中国经济练习PPT
• A.春秋时期 B.西汉 • C.唐朝 D.明朝
【答案】 C 【解析】 缂丝技艺发明于唐代。
• 16.唐人有诗云:“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 ”到1987年,陕西扶风法门寺出土了十多种精美的秘色瓷 ,才印证了唐代就开始制作秘色瓷而非五代。根据以上材 料说明获取史料的有效途径有( )
• ①民间传说 ②考古挖掘 • ③史书记载 ④文学侧面反映 • A.①② B.①④ • C.②③ D.②④
具。
• 7.唐代诗人王绩在《田家》一诗中写道:“倚床 看妇织,登垅课儿锄。”对诗中反映的生产模式 表述正确的是( )
• A.雇佣与被雇佣的生产关系
• B.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
• C.目的是生产和经营的需要
• D.农业和手工业已分工明确
【答案】 B 【解析】 据“田家”“倚床看妇织,登垅课儿 锄”等信息分析可知B项符合题意,其它各项与
• A.当时中国与罗马有直接贸易往来 • B.苏州是当时著名丝织业中心 • C.中国的丝织业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 D.当时罗马朝廷生活奢侈腐化
【答案】 C 【解析】 考查古代中国手工业经济的发展。题 干主要反映中国纺织业技术水平精湛。关键信息
:运至罗马、人工巧妙达到极点。
• 13.黄道婆将从崖州引进的小纺车改造为“脚 车”,使它能“一手三纱,以足运轮”。黄道 婆对纺织工艺的革新( )
【答案】 C 【解析】 考查元代黄道婆发明的脚踏三锭纺车
,它能同时纺出三根纱。
• 19.北宋首创“钞盐法”,商人用现钱向政府部 门“榷货务”购置通行证,然后凭证至产盐地支 盐,运至规定地区销售。这说明此时( )
• A.政府直接从事食盐产销
• B.民营商业遭到政府打压
• C.抑商政策执行有所松动
• D.政府放弃盐业专卖制度
了破坏。
• 10.苏轼曾论述:“民庶之家,置庄田,招佃农,本望 租课,非行仁义,然犹至水旱之岁,必须放免欠负、贷 借种粮者,其心诚恐客散而田荒,后日之失必倍于今故 也。”上述材料主要反映了宋代( )
• A.官府减轻农民负担 B.地主致力民间赈济 • C.产生租佃经营方式 D.租佃关系日益发展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材料解析能力。从材料中“置庄田 ,招佃农”“犹至水旱之岁,必须放免欠负、贷借种粮 者”“心诚恐客散而田荒,后日之失必倍于今故也”等 信息可知,宋代租佃关系日益发展,租佃关系相当普遍 ,二者的相互依附关系也日益增强,故选D项。A、B、C
• 材料二 汉武帝下令“……敢私铸铁器煮盐者, 钛(古代刑具)左趾,没入其器物”。
• ——《史记·平准书》 • (2)材料二表明汉武帝采取怎样的经济政策?(2分)
【答案】 C 【解析】 “估客无住著,有利身则行”等信息 体现了商人为求利而奔走于东南西北的情况,其
它各项与材料不符。
• 23.明代中后期,江南地区出现了“机户出资 ,机工出力”的现象。“机工”是( )
• A.资本家 B.雇佣工人
• C.奴隶 D.地主
【答案】 B 【解析】 “机户出资,机工出力”体现了作为 资本主义萌芽标志的雇佣关系的出现,其中的“
【答案】 D 【解析】 诗属于文学方面,符合④;出土的是
文物,符合②。注意史论结合。
• 18.某同学在图书馆查阅资料时,发现了中国古代 某地居民的一份职业结构表,据此推断这种职业结 构最可能出现在何时何地( )
• 自耕农·地主,佃农,工人,商人分别占总人口比例24% ,36%,30%,10%。
• A.汉代江南地区 B.唐代关中地区 • C.宋代关中地区 D.明代江南地区
机工”是雇佣工人。
• 24.《重燃中国梦想:中国经济公元1~2049年》一书指 出:公元1~1839年是“辉煌时代”,中国以技术成就农 业经济的辉煌,但也陷入“高水平动态均衡”的陷阱。这 里的“‘高水平动态均衡’的陷阱”的含义是中国古代农 业( )
• A.是世界上最发达的 • B.技术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 C.是高技术下的低效率生产 • D.是简单协作的循环【再答生案产】 C
期。
• 6.据王祯《农书》记载,有一农具“其制两柄 上弯,高可三尺,两足中虚,阔和一垅,横桄四 匝,中置耧斗;其所盛种粒,各下通足窍”。据 此判断这一农具应是( )
• A.犁具 B.灌溉工具
• C.播种工具 D.除草工具
【答案】 C 【解析】 考查的是一种农具。关键信息是“其 所盛种粒,各下通足窍”,据此可判断是播种工
三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
• 11.“夫是田中郎,妾是田中女。当年嫁得君,为君秉 机杼。筋力日已疲,不息窗下机。如何织纨素,自着褴
褛衣。官家榜村路,更索栽桑树。”孟郊的这首《织妇 辞》反映了( )
• ①唐代的男耕女织的小农生活的清苦
• ②官府对农民的繁重剥削
• ③织妇辛苦织成的绢绸被官府征去
• ④织妇对不公平现象的质问
【答案】 D 【解析】 从表中可以看出,“佃农”“工人” 大量出现,这种现象最早出现于明代的江南地区
。
• 17.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到,在18世纪珍 妮纺纱机发明以前,“要想找出一个能够同时 纺出两根纱的纺织工人并不比找一个双头人容 易”。而这一局面在中国被打破是在( )
• A.西汉 B.唐代 • C.元代 D.明朝
【答案】 C 【解析】 四幅图反映了宋代国内外商业贸易情
况,故选C项,其它各项与材料不符。
• 22.“估客无住著,有利身则行。出门求火伴,入 户辞父兄……”唐代元稹这首《估客乐》主要描述 了( )
• A.商人生活困难,没有固定的住址 • B.商人按地域结成商帮 • C.商人为求利而奔走于东南西北 • D.商人喜欢外出旅游
【答案】 B 【解析】 据材料信息,“耒”作为与农具有关的字的
部首,据此分析可知B项符合题意。
• 3.(2014·扬州)“川中水车如纺车,以细竹为之, 车骨之末,缚以竹简,旋转时低则舀水,高则泻 水。”这描述的是( )
• A.翻车 B.曲辕犁 • C.水排 D.筒车
【答案】 D 【解析】 据“水车”“缚以竹简”等信息可知材料所述是出 现在唐朝的灌溉工具筒车。A项翻车是三国时期的灌溉工具,B 项曲辕犁是唐朝时期的翻土工具,C项水排是汉代的鼓风冶铁
• A.农业发达 B.牧业发达
• C.商业繁荣 D.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理解材料信息的能 力,分析“市租千金,人众殷富,巨于长安”等 信息可知当时的都会临淄商业繁荣,其它各项不
符合材料。
• 21.如果你选用如下图片进行研究性学习,那么应确 定的研究主题是( )
• A.宋代国家统一 B.民族政权并立 • C.宋代商业繁荣 D.宋代民族融合
材料不符。
• 8.叶茵《田父吟》:“未晓催车水满沟,男儿鬼 面妇蓬头,但求一熟偿逋债,留得粮粞便不忧。 ”该诗主要反映了封建社会( )
• A.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的解体 • B.农业水利灌溉技术的艰难发展 • C.政治腐败,民不聊生 • D.租税剥削使农民生活贫困
【答案】 D 【解析】 考查中国古代农业和文言文阅读能力 。诗中“但求一熟偿逋债”反映了租税的沉重,
【答案】 C 【解析】 据材料,商人凭从政府部门获得的通 行证可以运盐“至规定地区销售”,这体现了抑 商政策执行有所松动,故选C项。A项中的“直 接”、B项中的“遭到打压”、D项中的“放弃
”不符合材料。
• 20.汉武帝时主父偃称:“齐临淄十万户, 市租千金,人众殷富,巨于长安。”这反映 了当时的临淄( )
【解析】 陷阱意即处于不利的境地,从作者对该段时
间中国经济的表述来看,应该是水平高但又处于不利境 地,只有C项符合题意。A、B两项强调了中国古代农业 经济的发达状况,D项着重说明的是中国古代农业的简陋
性,均不符合题意。
• 25.清政府在1684年统一台湾后发布展海令,解 除“海禁”;次年又允许各国朝贡船进港,认可 民间商船来航通商。材料说明( )
• 1.观察下列图片,图一到图三的变化反映出的最准确 的信息是( )
• A.铁农具的使用范围日益扩大 • B.铁农具在农业生产中占据主导地位 • C.工具改良是古代农业的重要特点 • D.生产工具的改进经历了三个阶段
【答案】 C 【解析】 图一、图二都不是铁农具,排除A、B两项 。由骨制到石制再到铁制,说明了生产工具的改变,
• 2.(2014·厦门)“耒”是传说中神农发明的农具,人 们约定俗成地将“耒”作为与农具有关的字的部首
。常见的有“耕”(用犁松土)、“耘”(田地除草) 、“耦”(两人或两牛并耕)、“耧”(播种工具)等 等。通过这些汉字可以了解古代中国的( )
• A.重农抑商政策
B.农业生产技术
• C.土地私有制度 D.农业管理方式
工具。
• 4.毛泽东曾经指出:“我看中国就是靠精耕细作吃饭。” 下列哪些言语反映了中国农业“精耕细作”的优良传统( )
• ①“湿耕泽锄,不如归去” • ②“六月不干田,无米莫怨天” • ③“肥是农家宝,庄稼不可少” • ④“且溉且粪,长我禾黍” • A.①②③ B.②③ •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 D
【解析】 这些言语都体现了中国古代注意提高 农业单位面积产量的优良传统。
• 5.坎儿井(井渠)是我国古代具有地方特色的水 利灌溉工程,至今还流行于新疆的吐鲁番、哈 密地区。该工程出现于( )
• A.春秋战国 B.汉代 • C.魏晋 D.唐代
【答案】 B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坎儿井出现于西汉时
• A.清代闭关锁国的传统观点没有依据 • B.外贸政策调整与清朝政局变化密切相关 • C.清朝解除“海禁”,但依然实行闭关锁国政
策 • D.清政府加强了对【外答贸案】易的B管理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中国古代对外经济政策的理
解。从材料可以看出清政府对外政策的调整与清政府刚 刚实现了统一有关。A项说法错误;“闭国锁国”政策在 材料中没有体现,C项错误;D项中“加强”与材料不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