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5届文科中国古代经济政策概要

2015届文科中国古代经济政策概要


• (2013·河北邯郸高三期末·26)唐代陆贽 在谈到租庸调制时说:“有田则有租,有 家则有调,有身则有庸。”这说明租庸调 制( )
• A.基本特点是以丁计税 B.实行以 田亩为主的征收标准
• C.适应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D.反映了 国家对人身控制的松弛
(1)态度:孟子:农商平等;商鞅:重农抑商。 认识:农业是本业,商业是末业。
背景:当时商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影响农业生产
• 材料二 随着西汉社会经济的发展,商人势力逐 渐膨胀,……严重影响中央财政收入。公元前 119年,汉武帝令“初算缗钱”,向工商业主、 高利贷者征收资产税,并处罚隐瞒资产或申报不 实者。后又下令“告缗”,鼓励民众告发不如实 申报的商人,结果“商贾中家以上大氏破”。
• A.商品经济的发展,使社会价值体系发生A 一定的变化
• B.当时商贾为第一等生业,科第反在次着
• C.当时社会已经出现了“贾而好儒”的现象
• D.“贱农而贵商”的观念已成为社会各阶层
• .(2013·浙江杭州一模·7)以下观点中,与 中国历代王朝基本的经济政策不相符合的有
()
• ①“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
年代
年商税额
指数
995~998年
400万贯
100
11058年
700万贯
175
1064~1068年
846万贯
212
1077年
879万贯
220
来源:漆侠《中国经济通史•宋代经济卷》
宋代的“州郡财计,除民租之外,全靠商税”。 ——马端临《文献通考》等
(4)依据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国古代政府 调整商业政策的认识。(3分)
一、主要表现:①战国:商鞅首倡“重农抑商”;
②西汉:推行盐铁酒专卖和重征商税等经济政策,抑制富 商大贾;
③直到唐代,市的设立和废止,都取决于朝廷的命令; 市的交易时间也受到限制;政府对商人和市场的管制很严 格
③明清:实行专卖制度、加征商税、破坏经营,严 格限制对外贸易。影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汉代:西汉初年,政府规定商人不得衣丝乘车。西汉确 立了商人应入市籍,一入市籍则不得为官的制度。汉初规 定商人的赋税加倍,汉武帝时代开始实行盐铁官营制度。
• ——摘编自邱树森、陈振江《新编中国通史》
(2)指出材料二中汉武帝采取的措施及其目的。 为实现这一目的,汉武帝还有哪些举措?(6分)
(2)措施:征收资产税(算缗),鼓励告发不 如实申报资产的商人(告缗)。(2分)
目的:抑制商人势力,增加财政收入。(2分) 举措:货币官铸、盐铁酒专卖、官营贩运、物
• 材料三 (宋)太宗淳化二年诏曰:“关市之租,其 来旧矣……征算之条,当从宽简。宜令诸路转运 使……市征所算之名品,共参酌裁减,以利细民”。 又诏“除商旅货币外,其贩夫贩妇细碎交易,并不得 收其算”。 北宋商税情况简表
• 材料一 孟子对于农商一列平视,从无重农抑 商之主张。孟子以前之政治家,大多亦无重农 抑商之主张。有此主张并实行此政策者,始自 商鞅。自此视农为“本富”,商为“末富”, 所谓“崇本抑末”之思想,渐成为中国流行的 经济思想。——摘编自李剑农《中国古代经济
(史1)稿指》出材料一中孟子和商鞅对“农商”的态 度。商鞅持此主张是基于什么认识?有何具体背 景?(6分)
B.政治地位
低下
• C.遭受全社会的鄙视 没有自由民的平等地位
D.实际上
• (2013·山东青岛一模·10)班固在《汉书 •食货志》中说:“食谓农殖嘉谷可食之物, 货谓布帛可衣,及金刀龟贝,所以分财布 利通有无者也,二者,生民之本,……食 足货通,然后国实民富,而教化成。”据 此,判断正确的是( )
• ②“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
出则三宝绝,虞(山泽资源)不出则财匮少” • ③“待农而食之,虞(山泽资源)而出之,工C
而成之,商而通之。”
• ④“舍本逐末,贤者所非。日富岁贫,饥寒之 渐,故商贾之事,阙而不录”
• 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 材料一:战国时期,法家认为,商人依仗 其雄厚的财力,生活上“田池射猎之乐, 拟于人君”,政治上“交通王侯,力过吏 势”,因而被韩非子视为“邦之蠹[dù] 也”
• A.朝廷的抑商政策发生了重大转变 B.休养生息造成消费观念的改变
• C.官员与商人的社会地位渐趋一致 D.原有规制受到商业发展的挑战
D
• (2013·山东文综·10)《汉书·食货志》 记载:“贾人有市籍,及家属,皆无得名 田,以便农。
• 敢犯令,没人田货。”该禁令的主要目的 是( )
• A.限制商人经营范围 加赋税收入
• A.班固重视农业,忽视商业 B.“二 者”指的是农业和手工业
• C.汉代实行农工商并重的政策 D.班 固有农商皆本的意识
D
• (2013·江西八校联考·28)清人说:“天下 之民尽其智力以罔一切之利,不耻为厮养而 耻于力田;其安于南亩者,皆柔而至愚之人, 其于民盖不及什之一……商贾利厚,田亩利 薄,弃薄取厚,人之常情。民未有不欲利者 也,失之本则求之末,失之己则争之人……” 材料反映了( )
• (4)认识:重农抑商是中国古代政府的基 本政策,但当政府感到有财政等方面需要 时,也会对政策有所调整,放宽对商业的 限制,甚至鼓励商业发展。(3分)
• (2014·全国大纲卷·12)汉初,官方禁止 商人“衣丝乘车”,但后来一些商人“假 二千石(官员级别)舆服导从作倡乐,奢 侈日甚”。这反映出( )
• 材料二:雍正帝:“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 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
二:“重农抑商”
原因
(1) 社会上出现了日益严重的商业和农业争夺 劳动力、影响农业生产甚至危及封建政权统治等 问题 (2)为了保护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确保赋役 征派和地租征收,巩固封建统治(目的) (3)富商大贾囤积居奇,操纵物价 (4)根本原因:自然经济这一经济基础决定
• C.加强商人户籍管理 护小农经济
B.增
D
D.保
• (2013·浙江文综·16)唐文宗太和六年(832 年),宰相王涯上奏:“商人乘马,前代所 禁。
• 近日得以恣其乘骑,雕鞍银镫,装饰焕烂, 从以童骑,骋以康庄,此最为僭越。伏请切 令禁断。”
• 以下对当时商人地位的判断,错误的是( ) C
• A.经济地位优越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