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古代纺织业辉煌成就

中国古代纺织业辉煌成就

蔽体,在中晚唐代时十分流行,并且一直延
续到五代,这可从唐代另一位著名画家周盼 的"簮花仕女图"中看到。这种大胆的装束在中 国封建社会是极少见的。
《簮花仕女图》
肌肤袒露的唐代妇女服饰
➢ 中晚唐时期,还流行过一种纱罗衫,里面 不着内衣,仅以轻纱蔽体,即所谓“绮罗 纤缕见肌肤”、“蝉翼罗衣白玉人””我 们从周昉的《簪花仕女图》中便可以看到 这种纱罗衫。图中的妇女头戴特大花朵, 身着大袖对襟纱罗衫。此衫薄如蝉翼,胸 脯、臂膊的肌肤隐然可见,当是贵族妇女 中的一种流行服装。
➢ 论及元代加金丝织实物,故宫博物院所藏一件红 地龟背团龙凤纹纳石失佛衣披肩堪为代表。这件 披肩由织金灵鹫纹锦、织金团花龙凤龟子纹锦及 织金缠枝宝相花锦三种不同的织金锦拼缝而成, 反映出元代织金锦的发达。披肩上的织金花纹金 线粗,花纹覆盖面积大,红、绿、蓝等丝线底显 露较少,显得金光闪闪,华贵雍容。
➢ 首先要将金块熔化,凝成片形。然后将片形金锭 切成一至二两重的金块,算作一“作”;用锤砧 打成金叶,锤打后金子变硬,退火再打,最后打 至0.1毫米厚,分割为一百二十八片;
➢ 然后,将前述分割后的金片每片再分成十六片, 分层夹入乌金纸中,再放在平砧上锤打四至四个 半小时;将打过的金箔用竹挑棒逐张移入大乌金 纸中,将大乌金纸和金箔用双层牛皮纸裹妥粘牢, 放在石礅角上由二人捶打;
➢ 在元明清三代,以金线织入各色华丽织物形成的 织金锦、纱、缎、妆花、缂丝等,成为皇室、贵 族及富人们高级服装的主要衣料。
➢ 所谓织金技术,是指以金线作纬丝织花, 使织物呈献黄金光泽的技术。作织金织物 的第一步,首先要制作匀细的金线,这是 一项十分复杂的工艺。捻制金线,首先需 将金子捶打成金箔。明宋应星《天工开 物》、清迮朗《绘事琐言》等文献中,都 对古代打制金箔技术有比较详细的记载。 而在《中国美术全集•织绣卷》中,则介绍 了南京、苏州等地民间艺人制作金线的传 统方法,仅捶制金箔一项,即需经过多道 工序:
➢ 在织金技术不断进步的同时,中国古代纺织技术 还发展了另一种特殊工艺——以鸟羽,特别是孔 雀尾羽捻成线,织入织物,显现花纹。据《南史》 记,早在公元5世纪末的南齐时代,文惠太子便曾 令工匠用孔雀毛织成一件翠毛裘,金翠炫丽,十 分珍奇。在初唐时代,安乐公主曾令尚方监“合 百鸟毛”织成裙两件,这两件百鸟羽毛裙“正看 为一色,旁看为一色,日中为一色,影中为一 色”,而“百鸟之状皆见”。百鸟羽毛裙大约是 利用了雉鸡等禽类羽毛能够在不同的光线下变幻 不同色彩的原理,因此,会呈现正、旁、日、影 之下色彩不同的效果。
➢ 有趣之处在于,作者曹雪芹为强调“雀金 裘”的珍稀,有意将之描写为“哦啰斯” 的产品,是舶来货。这种描写,虽然突出 了贾府“白玉为堂金作马”的奢豪气势, 却不符合历史事实。以金线、鸟羽线入织 物这种特殊工艺,正是在千年丝国——中 国取得了最高的成就。曹雪芹形容雀金裘 “金翠辉煌,碧彩闪烁”,极恰当地反映 了中国古代织金、织孔雀羽等珍贵织物罕 见的富丽效果。
隋唐女穿男装
图为裹幞头、穿圆领袍衫的妇女,张萱《虢国夫人游春图》局部。
➢ 幞头袍衫是唐朝男子的主要装束,至天宝年 间,妇女也模仿穿着。先是在宫掖,多为宫 女所穿着,后来传入民间,成为普通妇女所 喜爱的服饰。女装男性化是唐代社会开放的 表现之一,妇女穿着男装是当时一种时尚。 从当时画迹来看,妇女穿着男装,并不都戴 幞头,也有挽各式发髻而单穿圆领袍衫的。
中国古代纺织业辉煌成就
黄金与翠羽的华服
➢ 中国古代的能工巧匠所创造的各种精湛工艺,臻 于神奇入化的境界。人类用以纺织的原料,原本 外乎兽毛、植物纤维及蚕丝,似乎只有在神话 传说中,才存在以黄金与珍禽羽毛织制珍贵锦缎 的故事。然而,实际上,在中国古代丝织史上, 以黄金制成片金线、捻金线,以孔雀、雉、翠鸟 等珍禽的羽毛捻线,经常与各色彩丝同时使用, 织出灿若云霞的锦缎罗纱。这种工艺源远流长, 是足以代表中国古代纺织业辉煌成就的一种高等 工艺。
➢ 关于中原地区纺织金锦的明确记载,最早 见于隋唐史。据《隋书》记载,隋初波斯 国曾献金线锦袍,而巧匠何稠仿织了一件, 其华丽更过于波斯所献原物。在唐代,织 金技术得以进一步发展,唐玄宗曾得臣下 所献两件金鸟锦袍,他与杨贵妃在华清池 温泉浴罢,则各着其一。至唐文宗时,民 间一般富人也往往穿用这种金鸟锦袍,可 见织金技术在唐代的发达。
➢ 在孔雀羽线之外,雉(野鸭)、翠鸟的羽 绒也常被用以捻线织制彩锦。据南宋文献 记载,当时邑州右江地区产有一种翡翠鸟, 其背毛悉为翠茸,追求奢华的人使用这种 翠茸捻线织成贵重织物。在清代,人们还 以“缂丝”工艺、利用富有绒质感的鸟羽 线织制出花卉鸟兽题材的绘画式的屏风面, 镶嵌在屏风框内,陈设在居室中。
《虢国夫人游春图》
《虢国夫人游春图》局部
➢ 唐玄宗开元年间,胡服之风盛行,妇女多着 胡装。唐代所谓的"胡服",指的是包括西域地 区的少数民族服饰和印度、波斯等外国服饰。
妇女在着胡服的同时,腰间还系有革带,再
饰以胡装,大有娇健英武、跃马扬鞭之势。
与此同时,胡舞也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主
要娱乐方式,所以才有了安禄山为讨好唐玄
➢ 8世纪的唐代大诗人王维曾经在一首名诗中 描写当时天子接受外国使臣朝拜的情景:
➢ 绛帻鸡人报晓筹,尚衣方进翠云裘。
➢ 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
➢ 诗中写道,清晨来临,负责掌管皇帝服饰 的宫中女官“尚衣”向唐天子献上新制的 孔雀羽、翠鸟羽织制的“翠云裘”。随着 皇宫的一道道宫门依次打开,身着翠裘、 头戴冕旒的天子出现在外国使臣齐集的盛 大朝仪上。
➢ 唐代女子最有特色的服饰要数胡服与女着男 装,这是封建社会兴盛期服饰的一大特点, 究其原因,一是社会的开放,女性着装的自 由度很大 ;二是受西北民族及外来服装的影 响 ;三是妇女猎奇和求异的着装心理的内在
作用。胡服、女着男装这两种服装主要流行 于初唐至盛唐时期,穿着者不分尊卑,有时 还互为影响,或混穿于一身。
➢ 唐代妇女流行服装款式的种类之多、更迭之快,实 难条分缕析,详加说明。但其变化的趋势,还是十 分清楚的。这趋势表现在两个方面:
➢ 一是越来越肥。初唐的女装,由于受到胡服的影响, 时尚窄袖紧身。到了中唐,则渐趋肥大。据《新唐 书)记载,文宗即位,曾规定女服衣袖不得超过一 尺三寸。但是“诏下,人多恐者”。可见,此时宽 袖已成为风气。再往后则愈演愈烈,袖宽竟逾四尺。
➢ 织金、织鸟羽等豪华服饰的流行,在明清 文学中也得到了反映。明代小说《金瓶梅》 中即多次描写到当时豪富人家所穿用的各 色织金妆花衣服,包括大量的遍地金袍、 袄及比甲(坎肩)。清代小说《红楼梦》 中,则描写贾母赏给宝琴一领“凫靥裘” 斗篷,乃是用“野鸭子头上的毛作的”。 不久,贾宝玉复从贾母那里得到一件“雀 金裘”斗篷,是“拿孔雀毛拈了线织的”。 书中这些描写,正反映了当时贵族服饰的 真实风尚与面貌。
➢ 定陵出土的另一件万历皇帝杏黄地云龙折 枝花孔雀羽妆花缎织成袍料,则用片金线 和朱红、水粉、宝蓝、浅蓝、月白、明黄、 墨绿、果绿、中绿、蓝绿、浅绛、白等十 二种彩绒纬丝与孔雀线合织而成。此外, 从定陵还出土了一批织孔雀羽线的缂丝织 物残片。至清代,织孔雀羽服饰在宫廷、 贵族中更加流行,在故宫博物院、北京艺 术博物馆等处至今均保藏着清代生产的织 有孔雀羽线的帝王服饰及衣料。
➢ 自唐以来,以孔雀羽线、鸟羽线织成花纹的豪华 服饰在中国一直盛行不衰,本世纪50年代,从 明代万历皇帝(公元1573—1620年)的定陵中出 土了大量帝后服饰,其中有一件万历皇帝织金孔 雀羽团龙妆花纱织成袍料,长达1630厘米,幅宽 66厘米,出土于定陵万历皇帝棺内。它采用复杂 的“过管”、“挖花”的妆花技术织制,在纱地 上织有团龙纹,龙纹分为升龙、降龙两种,龙的 鳞、爪及头部均用孔雀羽线织成,至今色彩鲜艳。 团龙纹中的龙、云、火珠等则用金线织出轮廓, 极富有立体感,并且形成金翠交辉的效果。
➢ 在这种开放的社会中,唐代妇女一改过去哭 不露齿、站不依门、行不露面的传统,在服 饰上进行了一系列大胆尝试,像废弃了遮蔽 脸面的幂罱面幕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天宝 年间,不少妇女还模仿男子的装束,着起幞 头袍衫,最初在宫里中流行,后渐传至民间, 成为普通妇女的日常装束,我们可以从唐代 著名画家张萱所画的《虢国夫人游春图》中 看到这种装束。
➢ (二)砑光:在野梨木板上用玛瑙石对纸金箔砑 光。
➢ (三)切箔:根据织物不同粗细的要求,将砑光 后的金箔切成0.2至0.5毫米宽的片金线。捻金线 的制作,是用本色或红、黄色蚕丝作芯线,在其 上涂粘合料,将片金线旋绕于芯线的外表即成。
➢ 在纺织时,将片金线或捻金线缠于织梭上, 作为纬线的一种,织入织物,形成金华灿 烂的花纹,便成为贵重的织金锦缎罗纱。 在明清时代,更产生一种织用“遍地金” 锦缎的风气,纬底以金线织满,在金光闪 闪的金线底上,以各色丝线织显五彩花纹。 这种织物又称“金包地”、“金宝底”, 以“金宝底”织物制成的衣饰,通件金光 闪闪,是名符其实的“金衣”。
➢ 最后,将打好的金箔置于绷紧的猫皮板上,用竹 刀切割成规定尺寸。在操作时不能呼吸过重,因 为这时的金箔极易被喘气吹飞。以上工艺完成之 后,就是用羽毛刀将金箔移入竹纸内成包。
➢ 有了金箔,便可以制作片金线和捻金线了。片金 线的制法为:
➢ (一)褙金:准备好经水湿后的竹制纸(明代以 前不用纸而用羊皮),刷上鱼胶,裱成双层,然 后粘贴上金箔。
宗、杨贵妃而拖着他几近垂地的胖肚子飞快 地跳起了胡旋舞的故事。
➢ 唐代女服的领子也有种种不同的款式,比较
常见的有圆领、方领、斜领、直领和鸡心领
等。盛唐以后,还流行过一种袒领,里面不 穿内衣,袒胸脯于外,唐诗中的"粉胸半掩疑 暗雪","长留白雪占胸前"的句子形容的就是
这种装束。另外,还有一种更加开放的服装, "绮罗丝缕见肌肤",里面不着内衣,仅以轻纱
➢ 孔雀羽线或鸟羽线的制法,是将孔雀羽屏 或鸟羽上的羽绒旋绕于细蚕丝上,再用绿 色丝线分节捆扎。由于羽绒短而硬,羽线 在织入织物以后,不断岔出绒毛,在织物 表面产生微凸的效果。孔雀羽线会隐隐闪 动莹光,其碧丽辉煌的效果远非丝线所能 比拟。在明清时代,织金线与织孔雀羽线 经常结合并用,有时以金线为底,织作 “遍地金”,同时以孔雀羽线、鸟羽线与 各色彩线织显花纹。在金光浮动的底子上, 孔雀羽线织成的深翠花纹莹莹烁碧,其视 觉效果华丽异常。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