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素材一
学无止境
有一个徒弟学艺多年,出山心切,就去向师傅辞行:“师傅,我已经学够了,可以独闯天下了。
”“什么叫够了?”师傅问。
“就是满了,装不下了。
”徒弟答。
“那么你装一大碗石子来。
”
徒弟照办了。
“满了吗?”师傅问。
“满了。
”徒弟十分自信。
师傅抓起一把细沙,掺入石中,沙一点没溢出来。
“满了吗?”师傅又问。
“这回满了。
”徒弟面有愧色。
师傅又抓来一把石灰,轻轻撒下,还是没有溢出来。
“满了吗?”师傅又问。
“满了。
”徒弟似有所悟。
师傅又倒了一盅水下去,仍然一滴水也没有溢出。
“满了吗?”师傅笑问。
徒弟:……
素材分析:
这是一个流传很广的故事,可能很多同学都曾经在某份报刊上读过。
故事中的师傅利用向碗中盛物的方式含蓄巧妙地告诉急于出师的徒弟一个道理:“学无止境,切忌自满。
”这个故事很有教育意义,也可以说饱含哲理,也许你的老师曾经用它来告诉你学无止境的道理,也许你已将它用到了写作中,作为论述学习切忌自满的事例。
读了一个故事,理解了其中的含义,然后运用到现实中,看来顺理成章,完美无缺,但是,你有没有想过,停步于此的话,不就“学有止境”了么?带着这个问题,我们再看下面这个故事。
思维素材二
哲学教授的实验课
年近花甲的哲学教授在上最后一课。
课快结束时他拿出了一个大玻璃瓶,又先后拿出一袋核桃,一袋莲子。
他说:“我今天给你们做一个实验,希望你们每个人能一辈子记住这个实验的结果。
”
在座的同学当时都很奇怪,哲学课还能做出实验吗?
老教授把核桃倒进玻璃杯中,直到一个也塞不进去为止。
这时候他问:“现在杯子满了吗?”学过哲学的同学已经有了几分辩证法的思维。
“如果说装核桃的话,它已经装满了。
”教授又拿出莲子,用莲子填充核桃还留下的空间。
老教授笑着问:“你们能从这个实验中概括出什么哲理吗?”
同学们一个个发言,有人说这说明了世界上没有绝对的满,只有相对的满。
有人说这说明了时间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想挤,总可以挤出来的。
还有人说这说明了空间可以无限细分。
最后,老教授说:“你们说的都很有道理,不过还没有说出我想让大家领会的道理来。
你们是不是可以反过来想一想,如果我先装的是莲子而不是核桃,那么莲子装满后还能再装下核挑吗?你们想想看,人生有时候是不是也是如此,我们经常被许多无关紧要的小事困扰,看着人生就沉埋于这些琐细的事物之中。
到了最后,却往往忽略了去做那些真正对自己重要的事情。
结果,白白浪费了许多宝贵的时间。
所以,我希望大家能够记住这个实验,如果莲子先塞满了,就装不下核桃了。
”
一片静默之中,同学们都陷入了沉思。
(选自《中国青年》2004年第3期)
素材分析:
虽然没有放那么多东西,但教授做的实验与第一个故事中师傅的举动很相似,对不对?文题已经点明,这是一堂哲学课,相似的事例对于一群钻研哲学的学生有哪些启发呢?我们
看到,有学生悟到了:“世界上没有绝对的满,只有相对的满。
”这可以说与学无止境的道理本质相通。
有的学生悟出“时间像海绵里的水”,还有人悟出“空间可以无限细分”,这些你在读第一个故事的时候想到了吗?
再从大的方面来看,“学无止境,切忌自满”,“没有绝对的满,只有相对的满”,“时间像海绵里的水”,“空间可以无限细分”,这些道理其实都是遵循着同一条思路得出的;教授的思路则截然相反:先大后小才留下了空间,如果人生被小事困扰,那就有可能忽略真正重要的事情。
这个道理你之前想到了吗?
想到或者没有想到都不要紧,所有悟出的道理都是思考的产物,所以,关键在于你是否积极主动地从多个角度来对事物进行观察和思考。
比如说,读了这两个故事之后,你有没有想过,如果徒弟先盛一碗水呢?如果水中加点盐或者糖,你能悟到些什么?再看下面的两个故事,看看有没有新的启发。
思维素材三
才华的方向
1887年,美国南部一个小镇。
一天,60岁左右、仪表不凡的绅士伊曼纽尔·尼戈先生在镇上一家杂货店里买香烟,他递给女店员一张20美元的钞票并等待找零钱。
女店员接过钞票,低头找零钱。
突然,她无意中发现弄湿了的手上沾有钞票上的颜料。
她大脑一片空白,惊讶地停了下来。
经过几秒钟的短暂思考,她认为,作为她的老朋友、老邻居、老顾客——伊曼纽尔·尼戈先生一定不会给她一张假钞。
于是她如数找出零钱,尼戈接过钱离开了杂货店。
过了几天,那个店员还是有些怀疑那张钞票的真伪,便把钞票送到了警察局。
毕竟,在一百多年前的1887年,20美元还不是一个小数目。
警察局里的一名警察坚持认为钞票是真的,而另一名警察则对被沾掉的颜料痕迹大为怀疑。
他们怀着好奇心与责任心,来到了尼戈先生的家里。
意想不到的事发生了:他们竟然在尼戈家里找到一架伪造钞票的机器,还有一张正在制作的20美元假钞!同时,他们也看到了尼戈已经绘制结束的三幅肖像画。
调查结果是这样:尼戈先生是一名杰出的画家,他熟练地运用画家的手笔,一笔一笔描绘了那些20美元假钞。
他的手法如此高超,几乎骗过了所有的人,包括银行里的职员,但最后却不幸暴露在女店员的湿手上。
尼戈很快被捕了。
他入狱后,他画的三张肖像画被拍卖了1.6万美元,每幅画均超过5000美元。
也许故事到这里应该结束了,但让无数人为之叹惋的是,尼戈几乎花费相同的时间来画一张20美元的假钞和一幅价值超过5000美元的肖像画。
的确,有才华的人会比普通人更容易抵达成功的彼岸——如果方向正确的话,但很多时候,才华并不意味着成功。
毕加索说过:“准确地选择,你的才华会得到更好地发挥。
”才华非凡的人误入歧途,他的非凡才华只会成为其难以承受之重,加快他陨落的速度。
(选自《郑州晚报》2008年4月22日)
素材分析:
手工绘制一张以假乱真的美钞,简直是匪夷所思。
而这种非凡的才华导致个人锒铛入狱,又实在令人扼腕叹息。
我们一再说到的思考,其实并不仅限于感悟道理,也包括对事件本身的探究。
以本文为例,作者的感悟其实隐含了一个判断:尼戈绘制美元是为了钱。
这固然很有道理,但你在读这个故事的时候有没有想到其他的可能?比如,尼戈是否可能为了自己手绘的美元成功地骗过别人的眼睛而骄傲,所以一直继续这样的行为。
或者,尼戈起初只是出于好奇的心理尝试了一次,而后便再难克制自己,最终落入法网。
再或者,你还可以设想一下尼戈以后的人生路程。
推断一种可能,再试着把这种推断放到尼戈身上,也许你也能创作
一个同样吸引人的故事。
这就是对于材料的创造性运用,也可以说是再创作。
请同学们再看看下面这个故事能否对你有所启发。
思维素材四
最好的老师
看到电视纪实节目中,警方一举捣毁印制假钞窝点,顺口问一旁印刷院校毕业的学生:这个假钞,你们做得出来吗?
他笑说:当然做不出,至少现在做不出。
那个要求多高啊。
想起以前和一个考古专业的大学生谈天,他说起盗墓贼的技艺高超,比如使用起来事半功倍的考古工具洛阳铲,就是盗墓贼发明的。
听起来不可思议,却是真的。
他们读书时,还真请盗墓者来讲过课。
他说那堂课,极其生动,极其管用,记忆极其深刻。
我就对那印刷学院的学生说:你们学校,为啥不请制假钞者来讲课呢?
那么,经济院校该找偷漏税者来上课?那么,政治院校该找非法传销者来上课?那么,美术院校该找疯子来上课?那么,戏剧院校该找街头行骗团伙来上课?那么,医学院校该找百病缠身者来上课?那么,军事院校该找本·拉登来上课?……你一句我一句,说到大家笑倒。
笑归笑,说法其实成立,最好的老师就是社会,对不对?
(选自《羊城晚报》2007年7月30日)
素材分析:
高超的印刷技术制假钞,先进的挖掘技术来盗墓……前文尼戈先生的事件经过作者的思考,得出的是“善用才华”的感慨;同样的制造假钞事件,经过本文作者的思考,产生的结论是:“最好的老师就是社会。
”
这两个角度都有道理:技术就是技术,知识就是知识,它们本身并无好坏之分,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熟练的开锁技术在锁匠用来可以为人们解决生活中的麻烦,但是如果用于盗窃那就是犯罪;核聚变与核裂变技术如果用于生活可以为我们带来方便,如果用于战争那后果就不堪设想……这是从“立德”的角度来考虑。
社会是复杂的,随着你的成长,你会越来越多地发现这一点,你会见识到许多负面的人与事,你当如何看待?从中发现其正面的因素,作为自己进步的动力,这是从学习的角度来考虑。
你呢,你对这两个故事有着怎样的思考?
编者补语:
一篇好文章,一部好书,绝对不会只有单一的解读方式,它必然有着广阔的思考空间,多样化的思考角度。
浅尝辄止,你的收获就微乎其微;含英咀华,你才能获得丰硕的果实。
本版文章可以说是对这一道理的再次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