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的不良反应及其防治
可逆性损伤:如肝脏细胞、肠上皮细胞 不可逆损伤:中枢神经系统细胞、致癌、致突 变、马兜铃引起的肾损害
7.即刻和滞后毒性
概念:
即刻毒性:一次给药后在短时间内(<24h)出 现的毒性反应。 滞后毒性:多次给药后,经一段时间才出现的 毒性反应。
(二)按作用靶器官分
1
2 3 4 5
肝脏毒性 肾脏毒性 神经系统毒性 造血系统毒性 心血管系统毒性
中药制剂引起的变态反应
原因
应用范围广泛 制剂不纯 炮制不当 药材质量存在问题
机理
全抗原成分:蛋白质\多糖\多肽 半抗原成分:小檗碱\莨菪碱\茶碱
抗原-抗体反应 抗原-致敏淋巴细胞反应
临床表现
速发型变态反应 :78.72% 迟发型变态反应 :21.28%
皮肤疾病:荨麻疹、皮炎、湿疹样药疹、剥脱 性皮炎等;药热;喉头水肿;胃肠道反应;肝 脏损害;肾脏损害;心律失常;血液系统疾病; 过敏性休克
维生复方电解质MG3注射液(高糖维持液)、复方 乳酸钠 维生素C、维生素B6 青霉素、乳糖酸红霉素、盐酸林可霉素 丁胺卡那霉素、卡那霉素 、庆大霉素 肾上腺素、重酒石酸间羟胺、多巴胺、盐酸洛贝林
双黄连注射剂
由金银花、黄芩、连翘 3 味中药按一定比 例提取精制而成 具有清热解毒、疏风解表的功效 治疗外感风热所致的风热、咳嗽、咽痛等 症,是具有抗病毒及抗细菌双重作用的药 物 1992年12月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指定为全 国中医院首批急诊必备中成药。
2、类脂沉积症或脂肪肝(脂质>5%)
症状:轻度不易观察。肝重增加、体积增大、变硬、 表面和切片滑腻、光镜可见细胞内大量脂滴、苏丹 染色阳性。 原因:酒精中毒、营养过剩或不足、中毒 机制:
脂蛋白的蛋白质部分合成受阻(高剂量四环素、乙硫酸) 极低密度脂蛋白的磷脂部分合成受阻 细胞内丢钾,脂肪的运输受阻
按作用靶器官分类
(一)按毒性反应分类
1
过敏(变态)反应
特异质反应 光敏感反应 局部毒性 全身毒性 可逆和(或)不可逆毒性损伤
2
3 4 5 6 7
即刻和(或)滞后毒性
1.过敏(变态)反应
概念:药物或其代谢物(作为抗原或半抗 原)刺激机体产生抗体或(和)致敏淋巴 细胞,当再次用药时,药物与相应的抗体 或(和)致敏淋巴细胞发生特异性结合导 致。 特点:与已知药物的药理特性无关,效应 与剂量无线性关系。
2004 年 12 月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 通报了莪术油注射液 ADR 221 例,并将其 列入第七期《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通报》
病例报告中患者年龄主要集中在10岁以下儿童, 占62.4%;用药原因以呼吸道感染为主;主要 不良反应表现有过敏样反应64例次(占21%), 皮疹45例次(占15%)。此外,呼吸困难17例 次(占6%),过敏性休克12例次(占4%), 死亡1例。
中药的不良反应及其防治
北京中医药大学 中药药理系 张硕峰
目录 CONTENTS
概述 毒理学基本概念及中药的不良反应 中药不良反应的防治
*
1 概述
*
现状
纯中药制剂不会中毒,无副作用,无不良 反应 “无毒”、“纯天然”、“绿色”的中药
药品不良反应病例报告中与中药有关的病 历数和死亡人数占5%(全国123种期刊) 2010年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共收到 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69万多份,其中, 在不良反应事件和严重不良反应事件报告 中,中药病例报告各占13.8%和12.2%。 2012年
莪术油注射液
从姜科植物蓬莪术、温郁金、广西莪术中 提取的挥发油,其主要成分为多种倍半萜 类,含有莪术醇、莪术酮、莪术双酮、β-谷 甾醇等多种成分 抗肿瘤;抗炎;抗病原体;免疫增强作用 临床广泛用于呼吸道疾病、病毒性肺炎、 病毒性脑炎、病毒性肠炎、流行性腮腺炎、 甲型病毒性肝炎等疾病的治疗。
4、肝硬化
慢性或反复肝损害可导致纤维组织增生,引起成纤 维细胞聚积,产生过量胶原蛋白,胶原蛋白沉积即 形成纤维化。由于纤维化时胶原性中隔遍布几乎整 个肝脏,肝细胞索被这些纤维分隔成为小结节(假 小叶),引起肝结构的紊乱,最后导致肝硬变。 三种病理改变交错进行,肝小叶结构和血循环途径 改建,肝变形变硬。 四氯化碳(工具药)
某些生物碱(士的宁、吗啡可蓄积肝脏,缓慢释放, 减少中毒) 脱氨作用:在肝内合成尿素排除
二、肝毒性反应及其机制
(一)肝毒性类型及机制
1、肝坏死: 肝细胞死亡、局灶性或弥漫性。氯 仿、甲醇、四环素、氨甲碟呤、川楝子、黄药 子、蓖麻子
机制
自由基学说(CCl4):脂质过氧化破坏细胞内钙离子稳态 共价结合学说:如对乙酰氨基酚经肝代谢活性物质与DNA 或RNA或蛋白质形成共价键结合 活性氧形成:P450在催化过程中,第二个电子被引入,产生过 氧化氢,GSH大量消耗,细胞对活性氧的防御能力降低.
在中药病例报告中,中成药占99.7%
活血化瘀药 辛凉解表药 清热解毒药 凉开药 益气养阴药
报告数量前20位的品种中,中药注射剂有 17个品种,前三位分别是双黄连注射剂、 清开灵注射剂、参麦注射剂。
近年国家SDA通报严重ADR的中药
清开灵注射液、双黄连注射剂、葛根素注射液、 鱼腥草注射液、莪术油注射液 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存在多发、普遍、临床表 现的多样、不可预知、不良反应种类的不确定、 批与批之间不良反应存在差异性等特点。其中 主要不良反应成因有患者个体差异、剂型与给 药途径、中药注射剂的质量。
5、血管损伤(小静脉闭塞综合症)
不良反应
变态反应最为常见,同时在一份123例清开灵 注射液不良反应的分析中显示,发生皮肤反应 和药物热的患者分别占到33.3%和21.1%,过敏 性休克所占比例为13%。 胃肠道反应、发热、心脑血管反应 、呼吸系统 不良发应、神经系统不良反应以及其他不良反 应。
SDA建议:
建议配伍后的PH值在6.8-7.5,4小时内; 清开灵注射液-不可配伍制剂
ADR发 ADR报 死亡 急性血管内 生时间 告总数 总数 溶血例数 (年) (例) (例) (例)
2003 2004年 2005上 半年 合计
溶血引起死 亡例数 (例)
254
3
6
2
509
243 1006
2
6 11
7
5 18
2
4 8
注:表中数据截止时间为2005年7月5日(以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病例报告数据库中接收时间 计)
建议
临床医师严格掌握适应症,用药过程中避免给药速度
过快,加强临床用药监护。对此药过敏者禁用,过敏 体质者慎用。 禁忌与头孢曲松、头孢拉定、头孢哌酮、庆大霉素、 速尿配伍使用 建议生产厂家加强对此产品的上市后监测,并进一步 开展完善工艺和质量标准的研究。
2
毒理学基本概念及中 药的不良反应
*
2.特异质反应
概念:机体对外源化合物的一种遗传性异 常反应。
如: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陷 血清胆碱脂酶缺乏
3.光敏感反应
类型:光毒性、光变应性 概念:
光敏感性药物反应:注射或内服光敏性药物引 发的皮肤炎症。 光接触性皮炎:外用药引发。 光毒性皮炎:与免疫机制无关。 光变应性皮炎:与其他类型的迟发性变态反应 相同,第一次发生有一定的潜伏期。
1
肝脏毒性
一、肝脏组织学及生理学基础
(一)肝脏的组织学特点
富有血管(入肝、出肝) 肝细胞在代谢上起重要作用 药物毒性的主要靶器官
(二)肝脏的生理功能
参于代谢(生化反应500种以上)、糖原储存、 分泌胆汁、具解毒、吞噬、防御机能。
药物的化学结构发生变化
分两个步骤:
第一步,在酶的催化下进行氧化、还原或水解等。药物 经过转化后,药理活性可能出现、增加、减弱或被灭活。 失活占大部分。水合氯醛还原成三氯乙醇,毒性增强。 第二步,药物或其代谢产物与体内的某些物质,如葡萄 糖醛酸、甘氨酸、硫酸等结合,或发生甲基化或乙酰化。 结合以上基团后,药物极性增加,水溶性增加,活性减 弱或消失,同时也有利于排出体外。
毒理学: 从生物医学角度研究外源性化合物 对生物体的损害作用及其机制的学科。
分支学科: 药物毒理学、食品毒理学、临床毒理 学、分析毒理学、工业毒理学、环境毒理学、 生态毒理学、管理毒理学。
按毒性反应分类
过敏(变态)反应、特异质反应、光敏感反应、 局部毒性、全身毒性、可逆和(或)不可逆毒 性损伤、即刻和(或)滞后毒性 造血系统毒性、呼吸系统毒性、心血管系统毒 性、神经系统毒性、内分泌系统毒性、肝脏毒 性、肾脏毒性、免疫毒性、生殖毒性。
特点:
Hale Waihona Puke 贯叶连翘提取物光毒试验结果(豚 鼠耳朵)
A:对照组UVA照射后六天;B:补骨脂素160mg/kg组UVA照 射后六天;C:路优泰1.2g/kg组UVA照射后六天;D:贯叶连翘 提取物1.2g/kg组UVA照射后六天;E:贯叶连翘提取物 0.6g/kg组UVA照射后六天
4.局部毒性
在 2001 年和 2009 年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 测中心两次通报了双黄连注射剂的超敏反 应。 2007年,《中国中药杂志》刊载中国中医 科学院翁维良等医生的研究报告称,双黄 连注射液的变态反应的发生率达8.6%。。 过敏性休克占严重病例报告总数的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