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药不良反应的类型

中药不良反应的类型

中药不良反应的类型
根据中药不良反应发生时间、不良反应出现程度、病理机制及症候特点,临床上常把不良反
应分为副作用、毒性反应、变态反应、致癌作用、致畸作用、致突变作用、特异质反应、习
惯性、成瘾性、后遗作用等。

1 副作用
副作用是指某种中药具有多种作用时,在常规治疗剂量下,伴随中药的治疗作用而出现的与
治疗目的无关的作用。

产生副作用的药理基础是药品作用选择性低、作用范围广,当治疗利
用其中的一个药理作用时,其他作用就成了副作用。

如用麻黄止咳平喘治疗哮喘或喘息型支
气管炎,用药过程中患者可能会出现失眠,这是由于麻黄中的有效成分麻黄碱既可解除支气
管平滑肌痉挛,改善哮喘症状,同时可兴奋中枢神经,导致失眠。

再如大黄有泻热通便、活
血祛瘀、清热解毒作用,当用以治疗妇女经痛闭经,活血祛瘀就成为治疗作用时,而其泻热
通便所引起的腹泻便溏就成为副作用。

相反,大黄用于治疗热结便秘,泻热通便成为治疗作
用时,而活血祛瘀所导致的妇女月经过多就成为大黄的副作用。

一般而言,药物的治疗范围越广,选择性越低,药物的副作用就越多,而且在一定条件下,
随用药目的的不同,药物的治疗作用和副作用可以相互转化。

由于副作用是药物的固有作用,因此副作用是可以预防的,可以针对副作用采取一些必要的预防措施,也可以将药物的副作
用预先告诉病人,以免引起病人的紧张和不安。

2 毒性反应
毒性反应是指由于患者的个体差异、病理状态或合用其他药品时其敏感性增加,在治疗莉量
下对患者造成某种功能或器质性损害。

毒性反应可在各系统内发生,包括消化系统、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造血系统、呼吸系统及泌尿系统等。

如雷公藤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常用
药物,研究表明,雷公藤的嫩叶、嫩苗、嫩枝及根部含雷公藤碱等多种生物碱,若煎煮时间
不够或过量服用对胃肠道有强烈的刺激作用,可引起剧烈腹痛、呕吐、腹泻、便血;后期发
生尿毒症时,胃肠道症状加剧;吸收后对中枢系统有损害,可引起丘脑、中脑、延髓、小脑、脊髓等器官的严重损害;肝脏、肾脏、心脏可发生出血、坏死;毒素还可直接作用于心肌,
引起肺水肿及急性心源性脑缺血综合征。

又如附子过量中毒,即会出现神经系统(口舌、四肢;全身麻木,头晕,耳鸣,精神恍惚,言语不清,四肢抽搐)、消化系统(恶心呕吐,流涎,食
欲减退,腹痛腹泻,肠鸣,便血)和心血管系统(心悸,气短,心律失常,血压下降,面色苍白,四肢不温,休克)等一系列中毒症状。

毒性反应是药物药理作用的延伸,毒性反应可能立即发生,也可能是在长期蓄积后逐渐产生,前者称为急性毒性,后者称为慢性毒性,如人参大剂量长期应用,可能导致人参蓄积中毒,
出现恶心呕吐,惊厥抽搐,二便失禁,发热,血压升高,呼吸急促,心率减慢,发绀,双侧
瞳孔不等大,对光反射消失,眼底出血,烦躁不安,昏迷等严重的中毒症状。

3变态反应
变态反应及称过敏反应,是药品作为半抗原或全抗原刺激机体而发生的非正常的免疫反应,
在所有中药不良反应中发生率最高,可引起变态反应的中药达150余种。

究其原因可能与中
药成分复杂,有效成分多为大分子物质,而且中药大多为复方制剂等因素有关。

中药引起的
变态反应不仅常见,而且类型多样,如当归、五味子、白芍、丹参、穿心莲等可引起荨麻疹;川贝母、虎杖、两面针等可引起猩红热样药疹;蟾酥、蓖麻子、苍耳子等可引起剥脱性皮炎;槐花、南沙参等可引起丘状皮疹;天花粉、黄粕、大黄、紫珠、六神丸等可引起湿疹皮炎檬
药疹;虎杖、血竭、南沙参等可引起烫伤水疱样药疹;青蒿,大蒜等可引起固定型药疹;牡蛎、瓦楞子等可引过敏性腹泻;菠萝、百宝丹可引起过敏性喉头水肿;云南白药、丹参注射
液、六神丸、双黄连注射剂,天花粉注射液、藿香正气水、当归、金银花、槐花、毛冬青等
可引起过敏性休克。

4特异质反应
特异质反应是指因先天性遗传异常,少数患者用药后发生与药物本身药理作用无关的有害反应。

如口服一般剂量的板蓝根糖浆发生溶血,可能与红细胞膜内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有关。

特异质反应与一般人群反应不同,往往与患者的先天性和遗传性因素有关。

5习惯性、耐受性、成瘾性
有些中药连续用药一般时间后,病人在精神上即对该药产生依赖,希望能继续给药;如果中
断给药会出现一些主观不适感,这种反应称为习惯性。

长期连续用药还会产生耐受性,病人
对药物的敏感性降低.对药物韵需要量增加,必须加大剂量才能达到原有疗效。

有些药物连续
应用后还会产生成瘾性,病人强迫性地要求继续用该药,停药后会出现所谓的戒断症状,成
瘾性又可称为身体依赖性。

例如,习惯性便秘患者,每日以番泻叶(或间隔一定时间)泡服,
用药一段时间后最即产生身体依赖性,停药后出现焦虑不安、颜面潮红发热、体温升高:呼
吸频率加快、心率加快、厌食、体重下降、呕吐、腹泻等戒断症状。

6过度作用
中药作用于人体并产生效应。

在一定条件下,这种治疗作用,能纠正脏腑功能的偏盛,如寒
者热之、热者寒之,使人体功能平衡,恢复正常状态。

但有时也会出现过强的效应,导致不
良反应。

7后遗作用
后遗作用是指停药以后,血浆药物浓度下降至有效水平以下所发生的不良反应。

后遗作用持
续时间可长可短,有些十分短暂且较容易恢复,如应用镇静、安神、催眠药物后,第二天仍
感觉精神不振,昏昏欲睡。

再如应用苦寒泻火药物后,患者短期内可能会食欲减退;腹中不适。

而有些后遗作用则比较持久且不易恢复,如长期大量服用甘草在停药后可发生低钾血症、高血压、水肿、乏力等假性醛固酮增多症。

8配伍不当反应
临床应用复方,若配伍不当可引发不良反应。

麻黄增加乌头对心脏的毒性,瓜蒌、白及、自
蔹使乌头碱毒性增加等。

此外,一些中药、西药配伍亦会产生不良反应,如麻黄会加重洋地
黄类制剂的毒性。

参考文献
[1]周践,郭代红,和培红.142例中药不良反应分析[J].药物不良反应杂志,2002年06期.
[2]刘小文,张建芬,王玮琴.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分析[J].浙江中医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3]刘滔滔,陈龙英,杨玉芳,唐双意,陈冰.542例药品不良反应报表分析[J].广西医学,2006年08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