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违反会计法律制度的法律责任
2010-09-14 12:29:50| 分类: 会计资料| 标签:行政账簿责
任会计法律|字号大中小订阅
第五章违反会计法律制度的法律责任
第一节违反会计法律责任的概述
法律责任是指法律关系主体由于违法行为、违约行为或者由于法律规定而应承担的某种不利的法律后果。
一般分为民事责任、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
违反《会计法》的规定,可能承担的法律责任包括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
一、行政责任:包括行政处罚和行政处分
(一)行政处罚,包括:警告;罚款;没收违法所得、没收非法财物;责令停产停业;暂扣或吊销许可证执照、暂扣或吊销营业执照;行政拘留;其他行政处罚。
(二)行政处分,指国家机关对行政机关人员和行政机关任命的其他人员的一种行政制裁措施,包括:警告、记过、记大过、降职、留用察看、开除。
(三)行政处罚和行政处分的区别:
1.行为性质不同:行政处罚是外部;行政处分是内部。
2.制裁对象不同:行政处罚可对单位可对个人;行政处分只能对行政机关内部工作人员等。
3.法律依据不同:行政处罚所依据的是有关行政管理的法律规范;行政处分的依据是有关行政机关工作人员或者公务员的法律规范。
4.救济途径不同:对行政处罚不同可申请行政复议或者向法院起诉;对行政处分不同只能向作出处分的机关申诉。
二、刑事法律责任
刑事法律责任是指犯罪主体实施了刑法所禁止的行为所必须承
担的法律后果。
刑罚的种类, 刑罚分为主刑和附加刑。
主刑的种类如下: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死刑。
附加刑的种类如下:罚金;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
附加刑也可以独立适用。
对于犯罪的外国人,可以独立适用或者附加适用驱逐出境。
刑事责任与行政责任两者的主要区别是:
(一)追究的违法行为不同
(二)追究责任的机关不同
(三)依据的法律法规不同
(四)承担法律责任的后果不同
【例题?多选题】刑事责任与行政责任两者的主要区别是( )。
A.追究的违法行为不同
B.追究责任的机关不同
C.承担法律责任的后果不同
D.责任人不同
[答案]ABC
第二节违反会计法律制度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
一、违反国家统一会计制度行为的法律责任:
违反《会计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财政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可以对单位并处三千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的罚款;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可以处二千元以上二万元以下的罚款;属于国家工作人员的,还应当由其所在单位或者有关单位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对情节严重的会计人员,由县级以上财政部门吊销会计从业资格证书。
(一)不依法设置会计账簿的;
(二)私设会计账簿的;
(三)未按照规定填制、取得原始凭证或者填制、取得的原始凭证不符合规定的;
(四)以未经审核的会计凭证为依据登记会计账簿或者登记会计账簿不符合规定的;
(五)随意变更会计处理方法的;
(六)向不同的会计资料使用者提供的财务会计报告编制依据不一致的;
(七)未按照规定使用会计记录文字或者记账本位币的;
(八)未按照规定保管会计资料,致使会计资料毁损、灭失的;
(九)未按照规定建立并实施单位内部会计监督制度或者拒绝依法实施的监督或者不如实提供有关会计资料及有关情况的;
(十)任用会计人员不符合本法规定的。
二、伪造、变造会计凭证、会计账簿,编制虚假财务会计报告,尚不构成犯罪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财政部门予以通报,可以对单位并处五千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的罚款;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可以处三千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的罚款;属于国家工作人员的,还应当由其所在单位或者有关单位依法给予撤职直至开除的行政处分;伪造、变造会计凭证、会计账簿,编制虚假财务会计报告,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对其中的会计人员,并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财政部门吊销会计从业资格证书。
三、隐匿或者故意销毁依法应当保存的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务会计报告,尚不构成犯罪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财政部门予以通报,
可以对单位并处五千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的罚款;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可以处三千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的罚款;属于国家工作人员的,还应当由其所在单位或者有关单位依法给予撤职直至开除的行政处分;对其中的会计人员,并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财政部门吊销会计从业资格证书。
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四、授意、指使、强令会计机构、会计人员及其他人员伪造、变造会计凭证、会计账簿,编制虚假财务会计报告或者隐匿、故意销毁依法应当保存的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务会计报告,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构成犯罪的,可以处五千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的罚款;属于国家工作人员的,还应当由其所在单位或者有关单位依法给予降级、撤职、开除的行政处分。
五、单位负责人对依法履行职责、抵制违反本法规定行为的会计人员以降级、撤职、调离工作岗位、解聘或者开除等方式实行打击报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构成犯罪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有关单位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对受打击报复的会计人员,应当恢复其名誉和原有职务、级别。
【例题?多选题】规定行政处罚的主要目的是()。
A.通过对违法者的惩罚,以保证行政义务得到履行,维护行政管理秩序
B.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以及公共利益
C.打击犯罪
D.预防和减少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
[答案]AB
【例题?多选题】单位负责人对依法履行职责、抵制违反本法规定行为的会计人员进行打击报复的行为包括()。
A.降级
B.撤职
C.调离工作岗位
D.解聘或者开除
[答案]ABCD
【例题?多选题】对受打击报复的会计人员,应当恢复其( )。
A.名誉
B.原有职务
C.职称
D.级别
[答案]ABD
【例题?多选题】犯罪具有()特征。
A.严重的社会危害性
B.行政违法性
C.刑事违法性
D.应受刑罚处罚性
[答案]ACD
第三节会计法律制度案例分析
【目的】通过具体案例,分析、归纳从事会计工作应当了解、掌握的会计法律制度基本规定,以及掌握会计法律制度与做好会计工作的关系;分析、判断会计行为合法与违法的界限及理由,以及违法会计行为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分析、判断单位内部会计监督、社会监督、政府监督三者的区别和联系;分析、判断会计人员在会计监督中的职责权限;分析、归纳会计人员如何依法进行会计核算,实施会计监督,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案例1】依据未经审核的会计凭证登记账
案情:某公司会计员黄某在登记会计账簿时,依据—未经审核的会计凭证进行登记;该会计凭证的单位名称和金额均有错误,事后检查,是黄某由于时间较紧,对会计凭证未经审核便进行登记账。
评析:《会计法》第十四条规定:“记账凭证应当根据经过审核的原始凭证及有关资料编制。
”《会计法》第四十二条规定:对“以未经审核的会计凭证为依据登记会计账簿或者登记会计账簿不符合规定的”行为给予行政处罚或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案例2】未按规定审核、填制会计凭证
案情:某公司行政部在例行审核有关单据时,发现一张购买办公设备的发票,其“金额”栏中的数字有更改现象,经查阅相关买卖合同、单据,确认更改后的金额数字是正确的,于要求该发票的出具单位在发票“金额”栏更改之处加盖出具单位印章。
之后该公司财务予以接受并据此登记入账。
评析:该企业对购买办公设备的发票的处理不符合会计法律制度的规定。
因为,会计法律制度规定,原始凭证记载的各项内容均不得涂改。
【案例3】随意变更会计处理方法
案情:某会计师事务所在受理某公司年度审计业务过程中发现该公司对固定资产的折旧采用了加速折旧法,而上年度该公司采用的是直线折旧法。
经检查,该公司不属于按规定可采用加速折旧法计提折旧的企业行列,且该项变更该公司在企业财务会计报告中也未说明。
评析:《会计法》第十八条规定:“各单位采用的会计处理方法,前后各期应当一致,不得随意变更;确有必要变更的,应当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规定变更,并将变更的原因、情况及影响在财务会计报告中说明。
”
根据《会计法》第四十二条规定,对“随意变更会计处理方法的”行为给予行政处罚或行政处分;构成犯罪,依法追究刑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