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透视学论文

透视学论文

绘画艺术的舵轮——透视学
一、阐述透视学的概念。

透视学是绘画、设计等视觉艺术的一门基础技法理论学科,他从理论上解释了物体在二维平面上呈现三维空间的基本原理和规律。

掌握透视学知识,能够使我们判断出所描绘对象的形体应该发生何种变化,怎样变化,从而在绘画的创作和设计构思过程中,正确理解和灵活运用透视法则,表现出丰富、多元的视觉效果,使得绘画和设计作品能够更准确、更具艺术感染力。

二、透视学与绘画的关系。

第一,缩形透视,研究物体在不同距离处的大小(即线透视)。

绘画以透视学为基础,透视学不是别的,只不过是关于我们肉眼功能的彻底的知识。

眼睛的功能很简单:在一个锥体中摄进一切摆在眼前物体的形状和颜色。

线透视研究视线的功能,并借助测量发现第二物比第一物缩小多少,第三物比第二物缩小多少,依次类推到最远的物体。

我们实验发现,几件大小相同的物体若第二物体与眼睛的距离是第一物体与眼睛的一倍,则大小只有第一物体的一半;再者,第三物体距离与第二物体距离第一物体的距离相等,则大小只及第一物体的三分之一,依次按比例缩小。

像平面——透视无非是从一片光滑透明的玻璃后面观看某一地点。

在玻璃面上可以描绘下在它后面的一切物体,这些物体形成一个锥形射入我们的肉眼。

在这里举个例子:两匹马沿着平行的跑道奔跑至同一个目标,假使眼睛从两条跑道的中间望去,可见它们越跑越相互靠拢,这是因为映在眼睛上的马的像往瞳孔表面的中心移动了。

速度相等的物体之间,离眼睛远的显得慢,而离眼睛近的显得越快。

亮度和背景对透视具有一定的影响。

同样远近、同等大小的几个物体之中,被照的最亮的一个物体显得最近、最大。

远处看许多发光物体,虽然它们是相互分开的,但是看上去会连成一片。

物体一远看就失去了自己的比例。

这是因为较明亮的部分比较暗的部分以较强的光线向眼睛发射它的形象。

就好比一个女人身上穿着黑衣,头上缠着白布巾,她的头似乎比穿黑衣的肩部宽两倍。

如果不是由于物体的边缘尽出和界限处背景的差别,人眼就不能和正确判断任何一件可见物体。

月亮虽然距离太阳很远,但是在日食的时候正介于太阳和我们的眼睛之间,以太阳为背景,人眼看去时,月亮似乎连接在太阳上一样。

受到比较明亮的背景包围的那些暗色物体显得会比较小,而那些与黑暗背景相接的亮物体显得会比较大。

黄昏时候衬着傍晚的高楼就是呈现这种情况,这时人们马上觉得晚霞压低了楼房的高度。

从这里可以推断出:这些建筑物在雾霭和黑夜中要比在洁净明亮的空气中显得高大。

大小、长度、形体、暗度都相同的若干物体中,衬着比较明亮的背景的那个显得形状最小。

当太阳从落完叶子的树枝后照射过来的时候,就可以清楚的看到这一点,这时树的树枝大为缩小,几乎不可见。

放在眼睛与太阳之间的长矛也有类似的情况。

远处的发光体虽然形状本是长的却显出圆形,背景最暗的一个显得形状最大,但是在远处却显得近乎是圆的。

第二,研究距离不同时物体颜色的淡褪问题。

(即色彩透视)
介于肉眼与物体之间的媒介,似乎会使物体变成媒质的颜色。

例如蔚蓝的空气使远山葱茏,眼睛透过红色的玻璃所见的一切都染红了。

介于物体与眼睛之间的媒质越厚,物体越失去本来的颜色。

空气的蓝色从何而来?空气的蓝色来自于大地和上层黑暗之间的大块稠密的亮空气。

空气本身没有色、香、味,而是类似于他后面的物体。

只要距离不大,湿气不过重,那么背后的黑暗越深浓,蓝色就会显得越美观。

因此可见,阴影最浓的山在远方呈现最悦目的蓝色,但是被照的最亮得部分只显示山的本来颜色,不显出介于眼睛与山之间的大气给予的颜色。

空气越近地面,蓝色就越浅;越远离地平线,蓝色就越浓。

前景中采用的色彩应当单纯,并使它们消失的程度与距离相适应,也就是说,于体越靠近视觉中心,其形状越像一个点,若它靠近地平线,它的色彩也越近似地平线的颜色。

那我们又如何将色彩透视运用于实际?——你若是打算将色彩变化或消退的透视学用到实践工作中,可到乡间,选取相隔距离相等的景物。

取一片玻璃,牢固定其位置。

眼睛也固定不动,观看第一课树,在玻璃片上按树的形状画它的线条,然后水平移动让画的树紧靠在真树旁边,润色,尽可能将颜色和真树的颜色润得一致。

再用同样的方法画比它远100步的第二课树、第三棵树…,这样你会对颜色的透视有一个比较深的认识。

它们的颜色会按比例变淡,直到非常接近空气的颜色。

眼睛如果不移动,单靠线透视,那就不能知道一件物体与另一件物体之间的距离是多少,除非依靠色彩透视。

论物体随距离的消失:各种颜色之中随距离增大而最先消失的是光泽,这是颜色之中最小的一部分,可以说是光中之光。

其次消失的是亮光,因为他的阴影比较小。

第三消失的是主要的阴影。

到最后剩下一片蒙蓉的黑暗。

空气越近平坦的地面越稠密,越升高就越稀薄越透明。

离你遥远的高大物体下半部分隐
约难辨,这是因为你的视线路径是通过连绵稠密的空气。

远物体的底部轮廓不及顶部轮廓清楚。

特别是山脉或丘陵,它们的山峰常以后面的其它山峰为背景。

而在浓厚空气中所见到的城市,眼睛俯视一个在浓厚空气中的城市,可见建筑物的顶部比底部颜色重而清楚。

空气越稠密,城市中的建筑和田野里的树木越见稀落,这是因为只有最高最大的物体才能被看到。

山也会显得稀少,因为只有互相间隔最远的那些才是可见的。

黑暗以自己的颜色渲染周围一切的物体,物体越远里黑暗,所以我们就越能见到它们真实的颜色。

第三,不同的距离,物体的清晰程度到底如何降低的问题。

(即隐没透视)
当物体因远去而逐渐缩小的时候,它的外形的清晰度也逐次消失。

每一种物体,就它对眼睛的作用而言,有三个属性,即体积、形状和颜色。

体积比之颜色或形状更能在更远处的距离被分辨出来。

其次,色彩比形状可在较远处分辨。

但此规律不适用于自身发光的物体。

假使你把远方的物体画的既清楚又分明,它们就显得不遥远,而是近在手边了。

因此你在画中应当注意到物体应有表示它距离的正确的清晰度。

假如你的对象应该模糊不清,应在你的画中表示出这一点。

在画面中最先消失的是细小的部分,再远一些,消失的是其次细小的部分,直到最后一切部分以致整体消失不见。

远处的人难以分辨也是出于同一道理。

在绘画过程中,千万别把远方的物体的微小部分精工画出,多少人在画城市或其他离眼睛很远的物体的时候,将建筑物的轮廓刻画得一清二楚,仿佛近在眼前。

然而实际上这是不可能的,因为没有任何视力敏锐到能将远方的轮廓像在近处一样看得清清楚楚。

最后的结论是这样的:凡是大家能临近细看的画,所有的细部务必精工画出,前方的物体尤其需要用清楚分明的轮廓线与背景区别开来,较远的物体也应画好,但是它的边界要稍微模糊一些,也就是说清楚的程度差一些。

再远的物体也要注意相同的原则,即首先模糊轮廓,然后是结构的细部,最后,无论是形状或色彩则统统模糊了。

参考文献:《达芬奇谈艺录》
《透视学(绘画透视设计透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