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最新二年级传统文化

最新二年级传统文化

第一单元敏而好学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读典明理”中的句子,并能熟练背诵。

2通过“绘本启智”提出问题讨论、合作探究,开展探究活动。

3培养学生热爱学习、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

4通过整理信息,能有条理地介绍自己身边人物事迹,从而懂得敏而好学。

5培养学生发自内心对美的追求,懂得敏而好学,我们应该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

教学方法:朗读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1玉不琢不成器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原文,熟读成诵,积累语言。

2体会原文含义,初步感受儒学经典的魅力,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

3懂得玉不琢不成器蕴含的深刻道理。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1多媒体课件。

2小组讨论时的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课题:观察图片,图中画的是谁?他在干什么?二、诵读感悟。

1朗读感悟,读准读顺。

师范读,生读。

2质疑释义。

教师出示课件,为生解读句意:《悔学》:如果玉不琢磨,就不能制成器物;如果人不学习,也就不会懂得道理。

然而玉做的东西,它固然有好的好本质,即使不琢磨制作成器物,它的特性也不会受到损伤。

人的本性,会因为外界事物的影响而改变。

因此,人们如果不学习,就会从品德高尚的君子变成品行恶劣的小人,难道不值得深思吗? [ 3背诵原文,诵出节奏韵律。

三、绘本启智:读故事《卞和献玉》说一说,你受到什么启发?四、知行合一:学习要不怕苦,不怕累。

玉与人的“关系"共同之处:两者都要“加工”,否则不成大器不同之处:玉不雕琢,不会失去本性;而人则不然。

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五、拓展演练:六、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明白了玉不琢不成器,懂得了人如果不经历磨难,就会难以成为一个有用的人。

2知所知明不知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原文,熟读成诵,积累语言。

2体会原文含义,初步感受儒家经典的魅力,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

3懂得用老实的态度对待知识问题,来不得半点虚伪和骄傲。

要养成踏实认真的学习态度,实事求是的作风,避免鲁莽虚荣的风气。

教师准备:1多媒体课件。

2小组讨论时的答题板。

学生准备:1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搜集有关求知的诗词、文章的资料。

2水彩笔。

教学过程:一、导入课题:说说这是谁?二、读典明理:1朗读感悟,读准读顺。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师范读,生读。

2质疑释义。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的意思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样才是真正的智慧。

二、绘本启智:1读《诸葛亮智斗司马懿》,同学们受到什么启发?从司马懿中计我们可以懂得对付一个人要能够从他的弱点入手方能够将其击败。

2读《菱角的尴尬》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3寻找生活中不懂装懂的危害?三、知行合一:在学习生活中,遇到不懂的事情,你是怎样做的呢?2同桌说一说,互相学习纠错。

四、拓展阅读:1君子不隐其短,不知则问,不能则学。

君子(品行好的人)不要隐藏自己的短处,不知道的就问问别人,不能做到的事情就要向别人学习。

大概意思就是不要不懂装懂,多一些不耻下问的精神。

应该踏踏实实的学习。

2、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圉)聪敏又勤学,不以向职位比自己低、学问比自己差的人求学为耻辱。

五、力行体验六、星星点灯:不懂的问题多请教别人。

不会的知识多查找资料。

不懂的事情不装懂。

——《弟子规》七、课堂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学习态度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知道了对待知识问题,来不得半点虚伪和骄傲。

要养成踏实认真的学习态度,实事求是的作风,避免鲁莽虚荣的风气。

3 时习之亦说乎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原文,朗读时注意节奏韵律,熟读成诵,积累语言。

2体会原文含义,初步感受论语的丰富内涵。

3培养学生养成学过的内容经常实践的习惯。

教学准备:1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搜集孔子的资料。

教学过程i.导入新课。

说一说你对孔子了解。

今天,我们学习——时习之亦说乎。

ii.读典明理1教师范读,学生认真听。

2学生读。

3教师讲解句意: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出自于孔子的《论语》,千古名句,代代相传。

译文:孔子说:"学到待人处世的道理并适时实践练习,不是一件令人心生喜悦的事吗?”三、绘本启智。

1我们讲一个《临池学书》的故事。

2讨论一下,王献之学书的过程中,有哪些值得你学习的地方?三、实践延伸、知行合一。

学新知,常温习课外书,勤阅读。

写好字,常练习。

四、拓展阅读分小组讨论如何进行:文明就餐;有序乘车;学生汇报。

文明小常识。

小学生文明就餐礼仪1饭前要洗干净手。

2排队有序不讲话。

3吃饭时要细嚼慢咽,不发出声音。

4桌子上不掉饭粒。

5饭后凳子放归原处。

iii.拓展阅读。

陈静立身,从容说话。

不要轻薄,惹人笑骂。

——《小儿语》释义:待人接物要沉着冷静,说话要平和从容。

言行不庄重会被人嘲笑。

iv.星星点灯v.板书设计:3容有度言有章其容固宜有度,出言尤贵有章。

——《幼学琼林》vi.课堂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懂得了,无论一个人有没有多大的成就,都应该注意自己的仪容和言谈举止。

因为一举手一投足之间,就能流露出你的修养和品德。

4 不学礼无以立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原文,熟读成诵,积累语言。

2让学生懂得言行举止会影响到别人的情绪,以真诚心、恭敬心待人,别人也会尊重你。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搜集公共礼仪的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师:看一段《裴秀学礼》的故事视频,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揭示课题——《不学礼无以立》。

二、读典明理1出示句子:礼者,不可不学也。

夫礼者,自卑而尊人。

——《礼记·曲礼》2教师读,学生读。

3理解句意:人不能不学礼。

礼的作用就是让自己谦卑,同时还要尊重别人。

4背诵句子。

三、实践延伸碰鼻礼——新西兰毛利人至今保存着古老而独特的见面问候方式。

这种礼节要求主人与客人见面时必须鼻尖对鼻尖连碰两三次或更多次。

相碰次数越多,时间越长,说明礼遇越高;反之,礼遇越低。

四、知行合一懂得:互相谦让知礼仪。

热情鼓掌懂礼仪。

右行礼让守礼仪。

待人接物讲礼仪。

五、拓展阅读凡道字,重且舒。

勿急疾,勿模糊。

——《弟子规》意思:说话时要口齿清晰,吐字时要舒缓顺畅。

不要说得太快太急,更不要说得模糊不清。

六、行为训练行路上,整衣装;守规则,要礼让。

乘公交,守秩序;依次上,不拥挤。

做观众,讲文明;口无声,手无扔。

图书馆,要肃静;声要低,走要轻。

观展品,要谨慎;勿触摸,勿挡人。

去旅游,利人行;礼外宾,展新风。

七、星星点灯八、板书设计:4 不学礼无以立礼者,不可不学也。

夫礼者,自卑而尊人。

——《礼记·曲礼》vii.课堂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们明确了:在生活中,只有懂礼仪,行礼仪,才会得到更多人的认可,并让自己走向幸福的人生。

第二单元尊敬师长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读典明理”中的句子,并能熟练背诵。

2通过“绘本启智”提出问题讨论、合作探究,开展探究活动。

3培养学生热爱学习、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

4通过整理信息,能有条理地介绍自己身边人物事迹,从而懂得尊敬师长。

5让学生懂得尊师敬长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应该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

教学方法:朗读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5长者问须辞让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原文,熟读成诵,积累语言。

2体会原文含义,初步感受《礼记·曲礼》的魅力,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

3让学生懂得做子女的,如果仅是能养父母,却不尊敬他们,更不能和颜悦色地对待他们,就不算是真正孝敬的道理。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搜集有关曾子和敬老礼仪的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出示一段视频,视频中的孩子不是很礼貌地回答爷爷提出的问题。

引出本节课的课题——长者问须辞让二、读典明理1读句子:长者问,不辞让而对,非礼也。

——《礼记·曲礼》2对照拼音,看谁读得好?(鼓励学生自信的朗读,体会句子的韵律美。

)3在熟读的基础上,教师讲解:跟长辈商议问题,长辈有所问,如果不推辞谦让就回答,是不合礼仪的。

三、绘本启智师:绘声绘色地朗读《曾子避席》问:曾子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师总结:曾子听到老师要向他传授时,他站起来,走到席子外向老师请教,是为了表示他对老师的尊重。

师:你还知道关于曾子的哪些故事?生交流,师总结。

四、实践延伸自己阅读《爱的唠叨》,谈谈自己的体会。

如从奶奶“唠叨”中体会到了什么?生:奶奶的唠叨充满了对自己的关爱。

五、知行合一从课本中提供的资料袋中任选一个,谈谈自己是如何做的?或者说怎样做才好?“态度恭敬”“音量适中”“注视对方”“认真倾听”小组讨论交流,选一两个学生进行交流,并补充。

六、拓展阅读师引出弟子规中的名言路遇长,疾趋揖。

长无言,退恭立。

——《弟子规》教师领导,学生跟读。

学生角色体验朗读。

教师释意:路上遇到长辈,要赶快走上前去行礼问好。

长辈没说话,就退到一旁恭敬地站着。

七、行为演练师:同学们,你多长时间去奶奶家看望一下?看望外公时会给他带小礼物吗?生畅所欲言。

教师总结:1常去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家看望。

2经常打电话问候老人。

3精心为老人准备节日礼物。

4耐心听老人教导。

5不顶撞老人。

八、情感升华如果通过今天的学习,你都知道了怎样去做?与长辈说话时要音量适中。

同长辈谈话时要用眼睛注视对方。

九、板书设计5 长者问须辞让长者问,不辞让而对,非礼也。

——《礼记·曲礼》十、教学反思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都明确了做子女的,如果仅是能养父母,却不尊敬他们,更不能和颜悦色地对待他们,这就不算真正的孝敬。

6天地民孝尊长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读典明理”的章句,熟读成诵,积累语言。

2初步了解“老人节”,懂得老人是社会的一笔宝贵财富,老人应该受到社会的尊重,受到后辈的尊敬。

3让学生从小做起,心中要有对长辈的尊重,生活中时时处处都可以尽孝道。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搜集相关视频资料。

学生准备:搜集有关信陵君、敬老礼仪、老人节的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敬亲孝亲的视频,让学生说一说哪些地方值得学习?揭示本节课的学习题目——天地民孝尊长二、读典明理:学生自学后领读: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

——《孝经·三才章》教师释意:孝道犹如天上日月星辰的运行,地上万物的自然生长,是人类首要的品行。

尽孝是为人子女者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判断一个人本性善恶的最基本的标准。

三、绘本启智:教师朗读《信陵君敬老爱贤》的故事,学生思考:信陵君哪些地方值得我们学习?生畅所欲言。

教师小结:一个人如果能做到对人真诚有礼貌,在哪都受欢迎。

四、知行合一:请同学们针对“早晚安,挂嘴边”“请教时,要谦虚”“见长辈,用尊称”“勤做事,多行孝”四个画面,小组讨论,说说自己是如何做的。

学生代表发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