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产业布局理论与影响因素

产业布局理论与影响因素


第二节 产业布局的影响因素
一、地理位置因素
地理位置是对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经常有影响的因素,它 能加速或延缓地区经济的发展。为地理位置不仅关系到 自然条件,而且还关系到交通、信息和一系列社会经济 条件。
(一)地理位置对第一产业布局的重要影响
第一产业,主要是农业,受到光、热、水、土等条件的严 格限制。
• (二)自然资源对第二、第三产业布局的影响
• 自然因素对第二、第三产业布局的影响,主要是通过第一产业发 挥作用的。
• 自然资源对第二产业的影响主要有重工业中的采掘业、材料工业 、重型机械,以及以农产品为原料的轻工业和食品工业,它们多 分布在自然资源较丰富的地区。另外,工厂厂址的地形、面积、 工业用水等也离不开自然条件,有些地区还深受这些条件的限制 。
(四)产业布局机制
产业布局机制指各种影响和决定产业空间分布和组合的因 素的相互制约和作用的内在机理。分为两大类型:
1、产业布局的市场机制 产业布局的市场机制是随着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逐步发展
起来的。 其主要特点是: (1)产业布局的主体是企业。企业有权选择自己的区位
,而且不受国家产业政策和区域政策以外的非经济因素 干扰。 (2)产业布局的目标是利润最大化 (3)产业布局的手段是经济利益导向
(四)自然条件各要素对产业布局的影响
稳固的地质基础是制造业、建筑业发展的前提。
平原区利于大规模现代化耕作、灌溉,有开阔的场地供制造业、建 筑业使用和发展各种运输线路,是最优的产业布局场地。
山区、丘陵多地势起伏,影响对内、对外的经济联系,不宜发展保 鲜的果品和耗原、燃料多的制造业。盆地地区,空气流通差,不 宜发展冶金、化工等工业。
• 第二,地域分工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 第三,地域分工可以节约社会劳动,促进生产力的发 展。第四,地域分工的作用取决于社会生产方式及其 变革。具有比较利益的产业,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中 国和前苏联以马克思主义的劳动地域分工理论为指导 ,开创了公有制条件下产业布局理论。
1、前苏联的地域生产综合体理论
(3)产业布局的手段是行政命令 3、对两种机制的比较
产业布局的市场机制和计划机制各有长短,单纯依靠某一种机制 都难以实现产业的合理布局。
世界各国先后认识到发挥市场机制基础作用的同时,必须有效利 用由国家干预或宏观调控的计划机制。
(五)区域产业结构影响产业布局
一定的社会经济和技术条件,要求有与之相适 应的一定的部门经济结构。
产业布局理论与影响因素
第一节 产业布局理论概述 一、产业布局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一)19世纪初至20世纪中叶是产业布局的形成期19 世纪初至20世纪中叶,资本主义生产力迅速发展, 地区间的经济联系空前扩大,商品销售与原料地范 围愈来愈大;同时,经济危机频繁爆发,如何合理 布局产业已成为迫切需要回答的问题。最早从事这 方面研究的德国学者杜能、韦伯等运用地租学说、 比较成本学说等许多经济学研究成果,创立了古典 区位理论。
(3)俄林在产业布局方面,建立了一般区位理论。
(4)弗农在俄林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对处于不同生命周期的产业布局进行了探讨。
4、以后起国家为出发点的西方产业布局理论 (1)二战后,随着殖民地国家上独立自主道路,落后
地区产业布局理论开始受到重视。西方一些学者以 后起国家为出发点提出了增长极理论、点轴理论、 地理性二元经济理论等,大大丰富了产业布局理论 的内容。
(二)产业布局特点
1、各个产业由于自身的技术经济要求不同,而在布局上呈现出不 同特征。
2、各地区根据自身条件,扬长避短,发挥优势,形成不同的产业 结构,形成各具特色的多种产业的地域组合。
(三)产业布局层次
产业布局层次是指不同层次地域的产业布局具有不同的规模和规律 。研究产业布局不仅要研究全国性产业布局和地区性产业布局, 还要研究产业布局在全球范围内的特殊表现,即国际分工和国际 产业转移。
(2)我国在产业布局上也存在严重的教训: 第一,轻沿海,重内地,人为地抑制了东部地区的发展。
第二,片面强调建立“地方工业体系”,不注意发挥地区优势。 第三,缺乏统一规划,过于分散,形不成生产能力。
(3)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产业布局的调整: 从强调“平衡布局”转而注重整体发展速度和宏观经济效益,充分发
从亚当·斯密开始,经大卫·李嘉图到赫克歇尔、俄林等经 历了几个演变阶段。
(三)马克思主义产业布局理论
•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在研究社会一般分工基础上,吸 取了比较成本学说的“合理内核”,形成了自己的劳 动地域分工理论:
• 第一,地域分工是在广阔的区域内,按商品分工实行 生产的专门化。这一分工,把一定的生产部门固定在 一定地区。
在地球上,处于什么样的地理位置,就决定了该地区第一 产业的发展方向。同时,农业生产也受当地运输条件以 及相应的市场供求制约。
地理位置反映地区多种生产条件,地理位置的优越与否, 即表现在这些方面的差异。
(二)地理位置对第二、第三产业布局的 直接影响
• 世界上许多地方的产业并非都分布在能源基地 、矿产和其他原料地,而是分布在地理位置优 越、交通方便的地方,如综合运输枢纽、海港 、铁路沿线等,多为不同规模的加工中心,并 汇集众多的第三产业部门。
• 自然因素对第三产业的影响,突出表现在对旅游业的作用。深山 老林、高山峡谷、荒漠草原等等,呈现了原始自然美,是不可多 得的旅游资源。
(三)自然资源直接影响到产业布局的大格局
由于自然条件、自然资源对劳动生产率、产品质量等方面具有直接 、间接的影响,在市场经济与竞争的条件下,产业活动势必首先 向最优的自然条件与自然资源分布区集中,形成一定规模各具特 色的专业化生产部门,进而完成产业劳动地域分工的大格局。
(三)国家的政策、法律和宏观调控
正确的政策可以推动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的合理布局;反之,则会对 经济的发展带来消极后果。
法律也对产业布局产生重的计划机制是20世纪30年代由前苏联首先确立,二次大
战后,在中国和东欧一些国家比较流行。
这种机制的主要特点:
(1)产业布局的主体是中央政府,产业布局的决策权、资产增 量和建设项目在各个地区的分配权,乃至资产存量在各个地区 之间的转移全都集中在中央政府手中。
(2)产业布局的目标是国家整体利益,地区经济利益往往被忽 视,或被置于次要地位。
前苏联地理学家巴朗斯基早在30年代提出了“地域 生产综合体”的概念。
地域生产综合体以开发特定区域丰富的自然资源为 基础,其内部各部门企业是建立在对各种资源的 合理综合利用,以及对于服务于生产、生活的各 种基础设施的统一安排基础上的。
地域生产综合体的理论在前苏联被广泛接受,在产 业布局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从50年代中期以来, 在西伯利亚,通过对水利、煤炭、油气、铁矿、 木材等资源的开发,建立了10多个大型的工业地 域生产综合体,收到了明显的效果。
• 地理位置还可以直接影响到地区自然资源的开 发顺序,那些交通方便、距离经济发展中心较 近的地区资源,因其经济价值较大,总是首先 得到开发。
二、自然因素
• 自然因素包括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两个方面。
• 布局形成的物质基础和先决条件。
• (一)自然资源对第一产业的决定性影响
• 土地资源、气候资源、水资源与生物资源共同综合作用,决定大 农业生产的地域分布。
2、市场学派理论
(1)市场学派产生于垄断资本主义时代,主要观点是产业布局必 须充分考虑市场因素,尽量将企业布局在利润最大的区位。在竞 争中,还必须充分考虑到市场划分与市场网络合理结构安排。
(2)研究市场划分的主要理论有谢费尔的空间相互作用理论,费 特尔的贸易区边界区位理论,帕兰德的市场竞争区位理论,罗斯 特朗的盈利边界理论,以及吉的自由进人理论等。其中,空间相 互作用理论受到许多学者的关注。
1、杜能的《孤立国》及其对产业布局理论的贡献
2、韦伯的工业区位理论。韦伯是区位理论的奠基人
(二)二次大战后产业布局理论的发展
19世纪产业布局理论形成以来,在第三次产业革命与世界经济格局 变化的影响下,产业布局理论经历了一个异常的发展过程,形成 了各种不同的理论流派。
1、成本学派理论。成本学派是最早的产业布局学派,其理论的核 心是以生产成本最低为准则来确定产业的最优区位。该学派最早 的代表人物是龙哈特,主要代表人物是韦伯。韦伯之后是胡佛等 。
气候除对农业影响最大外,对水利枢纽、航海航空、露天采矿、飞 机制造,以及旅游业等影响很大。
水不仅影响农业布局,还可以直接用作工业原料,内河航运、海洋 航运则直接使用水的浮力。
动植物的分布也决定了某些产业的布局,的主要供应地和造纸业的 集中分布区。
三、人口因素
(一)作为生产者的人对产业布局的影响
1、人口数量对市场规模和资源开发程度有较大影响。
不同的部门经济结构反映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状况,反映着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
提高产业结构的转换能力至关重要。从区域的 角度考察,一个区域如果取得经济增长,必须 不断地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适时地推动产业 结构向高度化演进。
地区产业结构演进的过程同时也是人口与产业 空间转移过程,它深刻地改变着产业布局的面 貌。
(2)代表理论 增长极理论
点轴理论
地理性二元经济理论
5、其他相关理论
(1)区域联合理论
主要包括区域相互依赖理论和地域分工与贸易理论。
随着世界经济集团化和一体化趋势的加强,区域联合理 论越来越成为研究产业布局理论时所必须关注的主要 理论
(2)地域分工与贸易理论
地域分工与贸易理论是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 为适应自由贸易的需要而产生的经济学说。
(3)研究市场网络合理结构安排的理论主要有克里斯塔勒的中心 地理论和廖什的区位经济学。
3、成本一市场学派理论
(1)成本一市场学派是在成本学派与市场学派的基础上 形成的。这一学派建立了一般均衡理论,而且探讨了区 域产业布局与总体产业布局问题。这一学派的主要代表 人物有艾萨德、俄林、弗农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