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词概述资料重点
二、兴盛于宋
进入宋代,词的创作逐步蔚为大观,产生了大 批成就突出的词人,名篇佳作层出不穷,并出现了 各种风格、流派。《全宋词》共收录流传到今天的 词作一千三百三十多家将近两万首,盛况空前。
1、宋词的发展阶段
• 第一阶段,晏殊、张先、晏几道、欧阳修等承袭“花间” 余绪,为由唐入宋的过渡;
• 第二阶段,柳永、苏轼在形式与内容上所进行的新的开拓 以及秦观等人的艺术创造,促进宋词出现多种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中唐·张志和《渔父》
《调笑令》(韦应物与戴叔伦的唱和)
胡马,胡马,远放燕支山下。跑沙跑雪独嘶, 东望西望路迷。迷路,迷路,边草无穷日暮。
(韦应物)
边草,边草,边草尽来兵老。山南山北雪晴,千 里万里月明。明月,明月,胡笳一声愁绝。
“绮筵公子,绣幌佳人,递叶叶之花 笺,文抽丽锦;举纤纤之玉指,拍按 香檀。”
欧阳炯《花间集序》
温庭筠
梳洗罢, 独倚望江楼。 过尽千帆皆不是, 斜晖脉脉水悠悠, 肠断白频洲。
《梦江南》
温庭筠
• 更漏子·玉炉香
• 玉炉香,红蜡泪,偏照画堂秋思。 • 眉翠薄,鬓云残,夜长衾枕寒。 •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 • 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陆游: 抑制词的
创作 “晚而悔之”
欧阳修: 诗歌:美刺 词:人生自是有情痴
此恨不关风与月
“别是一家”--李清照 总结词的创作规律
宣布了词的独立地位
一、起源于唐:
初盛唐即已在民间和部分文人中开始创作, 中唐词体基本建立, 晚唐以至五代,文人化程度加强,艺术趋于成熟。
排比声谱填词,其入乐之辞,截然 与诗两途。
词与音乐的密切关系
《诗》、汉魏六朝 乐府配乐歌唱 唐以后的近体诗 和唐乐府不配乐
歌词随音乐长短、错落,奇偶相间
及其与传统诗歌不同的形式特征。
南宋时词作为一种正式的名称。
词的形式 词牌:表示音乐的词调; 片(阕):一首词多分为数片
(一片即音乐奏了一遍,阕为乐终)
单调、双调、三叠、四叠:一、两、三、四片
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 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春风, 故国不堪回首明月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 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虞美人》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 罗衾不耐五更寒。 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 别时容易见时难。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浪淘沙》
或者 小令:62字以内 慢词:其它
一首词,有的只有一段,称为单调;有的分两段,称 双调;有的分三段或四段,称三叠或四叠。
按音乐性质分
词可分为令、引、慢、三台、序子 、法曲、大曲、 缠令、诸宫调等九种。
词为“小道”、“艳科”
受到轻视,不登大雅之堂,作者不明
毫无顾忌,尽情抒发哀感顽艳之情 新鲜活泼的口语,具有活跃的生命力
• 第三阶段,周邦彦在艺术创作上的集大成,体现了宋词的 深化与成熟。
2、宋词派别
• 1)婉约派 代表人物:柳永、晏殊、周邦彦、李清照、姜夔
婉约派的内容侧重儿女风情。结构深细缜密,重视音律谐 婉,语言圆润,清新绮丽,具有一种柔婉之美。内容比较 窄狭。
2)豪放派
代表人物:苏轼、辛弃疾等。 豪放派创作视野较为广阔,气象恢弘雄放,喜用
按风格分类:
婉约派
特 “婉” 柔美 婉曲 点 “约” 缠束 精炼 隐约 微妙
词的起源
词:广义上诗歌的一种 燕乐的产物, “倚声填词”
西域的“胡乐”与 汉族原有的清商乐
为主的各种音乐 相融合而产生
燕乐曲调有舞曲,也有歌曲
歌曲的歌辞就是词的雏形。
歌辞的作者: 大部分来自民间乐工、歌女等,也有一部分
来源于文人诗歌。
词(曲子词)的别名
初名曲、曲子、曲子词。 又名乐府、近体乐府、乐章、琴趣, 又被称作诗余、歌曲、长短句。
诗文的手法、 句法和字法写词,语词宏博,用事较 多,不拘守音律,北宋黄庭坚、晁补之、贺铸等人 都有这类风格的作品。
南渡以后,由于时代巨变,悲壮慷慨的高亢之调 ,应运发展,蔚然成风,辛弃疾更成为创作豪放词 的一代巨擘和领袖。
到苏轼词首开豪放词风,宋词已经不仅限于文 人士大夫寄情娱乐和表达儿女之情的玩物,更寄托 了当时的士大夫对时代、对人生乃至对社会政治等 各方面的感悟和思考。宋词彻底跳出了歌舞艳情的 巢窠,升华为一种代表了时代精神的文化形式。
温庭筠
• 小山重叠金明灭, • 鬓云欲度香腮雪。 • 懒起画蛾眉, • 弄妆梳洗迟。 • 照花前后镜, • 花面交相映。 • 新帖绣罗襦, • 双双金鹧鸪。
•
韦庄
人人尽说江南好, 游人只合江南老。 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 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菩萨蛮》之二
诗乐结合的奇葩-宋词
宋词与中国文学
宋词 、唐诗、元曲都代表一代文学之胜
双绝:宋词与唐诗 从《诗经》、楚辞、汉魏六朝诗歌里汲取营养,又为明 清戏剧小说输送了有机成分。
范仲淹《苏幕遮》
《西厢记》“碧云天,黄花地. 西风紧,北 雁南飞。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范仲淹《苏幕遮》
•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平仄:平声和仄(上、入、去声)声递用
声调抑扬顿挫,激荡和谐, 蕴蓄的情感也丰富曲折
平平仄,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忆江南 江南好, 风景旧曾谙(an)。 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
平平仄仄仄平平。
能不忆江南?
仄仄仄平平。
按字数分类 小令 58个字以内, 中调 59-90个字, 长调 91个字以上。
(戴叔伦)
•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 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 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 江南忆,其次是吴官: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 醉芙蓉。早晚复相逢?
白居易·《忆江南》
《花间集》
后蜀赵崇祚于广政三年(940)编成《花间集》十 卷,是最早的文人词总集。它集中代表了词在格律方 面的规范化,标志着在文辞、风格、意境上词性特征 的进一步确立,奠定了以后词体发展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