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法制史一览表朝代
疏远贤德高士、亲近庇护小人。
5、诉讼制度也比较完备 6、监狱:圜土、囹圄、羑里yǒu lǐ
西周
1、明德慎罚、敬天保民、以德配天
2、“亲亲”:在家族范围内,人人皆亲其亲,长其长,做到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义妇听,每个人都应按照自己的身份行事,不能以下凌上、以疏压亲。而且“亲亲父为首”,全体亲族人员应以父家长为中心。
3、《至元新格》:刻板颁行,是元朝统一中国后颁布的第一部比较系统的成文
法典。但不敷实用。
4、《大元通制》:体例模仿唐宋旧律,标志着元朝法典的定型化、全面反映了
元朝法治的基本情况,最成熟的法典。
5、《元典章》:·江西地方政府编篡的法令法规汇编;
·以六部划分法规体例,是《大明律》以六部分篇之滥觞;
·《大明律》附载五服图的做法在《元典章》中也已经有先例。
3、“乱政”、“疑众”:
析言破律,乱名改作,执左道以乱政,杀;
作淫声异服,奇技奇器以疑众,杀;
行伪而坚,言伪而辨,学非而博,顺非而泽以 疑众,杀;
假于鬼神、时日、卜筮以疑众,杀。
4、惩治职官犯罪“三风十愆”:“巫风”庭内起舞、沉溺歌酒等;
“淫风”贪求财物、迷恋美色、狩猎不休;
“乱风”蔑视圣人教训、拒绝忠直劝告、
·结合具体案件灵活处断:“刑罚世轻世重”“轻重诸罚有权”
·案情不能确定时从轻不从重:“五刑之疑有赦”
·规定了较为完整的收赎办法,赎刑由此开始制度化
2、《九刑》:·九篇刑书;
·九种刑罚:墨、劓、剕、宫、大辟+鞭、扑、流、赎
·“周有乱政,而作九刑”
·西周时期法律总称
礼与刑:
互为表里,相辅相成。
礼是要求人们自觉遵守的积极规范,侧重于预防;刑是对犯罪行为的制裁,侧重于事后惩罚。
·在内容上:清朝各级国家机关的职掌、事例、活动规则等;
·在编篡上:“以典为纲,以则例为目”,“会典”一般为国家基本制度,很少有改动。具体的变更,则在增修则例中完成。
·最后一部《光绪会典》增设了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的机构和权限,体现了近代行政体制的变化。
·是中国古代行政立法的完备形式。
3、则例:·清朝针对中央各级部门(六部)的职责、办事规程而制定的基本规则,属于行政法规。
3、《问刑条例》:·明律以外的单行法规,简称“例”;
·《大明律集解附例》,开律例合编的先例并影响了清朝。
4、《大明会典》:·行政法规汇编,其中《正德会典》《万历会典》曾颁行天下,
并流传至今;
·仿照《唐六典》而作;
·为清五朝会典的制定奠定了基础
《大明律》:名例冠于首篇,下按六部划分。终明之世通行不改
《元典章》是大明律之滥觞
·分为四篇:《御制大诰》《大诰续篇》《大诰三篇》《大诰武臣》;
·内容:朱元璋亲自审理的案例;
朱元璋对臣民的训导;
新颁布的重刑法令;
·效力在律之上,打击锋芒指向贪官污吏;
·是中国历史上空前普及的法规:“一切官民诸色人等,户户有此
一本,若犯笞杖徒流罪名,每减一等。无者,每加一等”;
·成为各级学校的必修科目,科举Fra bibliotek试中也列入《大诰》内容。
“尊尊”:在社会范围内,君臣、上下、贵贱应该恪守本分,所有臣民皆应以君主为中心,即所谓“尊尊君为首”。
3、“五礼”: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
4、“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
1、《吕刑》:·又称《甫刑》
·西周中期具有代表性的法典
·德教为本,用刑适中:“明于刑之中”
·惩罚与罪行相符:“其罪惟均,其审克之”“上下比罪”
3、条法事类:相关的敕、令、格、式、指挥、申明(法律解释)分门别类加以
汇编:《淳熙条法事类》、《庆元条法事类》。
4、重法地法:特定地区的特定犯罪判处特定刑罚;《窝藏重法》、《重法地法》(《盗贼重法》)
5、《洗冤集录》:世界上第一部比较系统的法医学专著,被奉为中外法医学经典。
6、《名公书判清明集》:“名公”所作的官府公文&诉讼判词。
6、夏朝就有赎刑。
7、监狱:圜土、夏台、钧台
封建制五刑:
墨:黥刑
劓:
剕:
宫:
大辟:
除此正五刑,还存在:
鞭扑、流刑、劳役刑、赎刑等刑罚。
商
汤刑
天罚与神判
1、“商有乱政,而作汤刑”
2、“誓”:出兵打仗前的盟誓,主要是发布军令or宣布军纪
“诰”:王or权臣对大臣、诸侯、下属官吏发布的命令、指示、训诫
“命”:王针对具体事情发布的命令
《元典章》以六部划分法规体例,是《大明律》以六部分篇之滥觞
明
刑乱国用重典
明刑弼教
取消宰相制度,强化六部职能
1、《大明律》:·改变了唐宋旧律的体系,以名例冠于首篇,下按六部官制吏、户、
礼、兵、刑、工六律,共7篇;(取消宰相制度强化六部职能)
·终明之世通行不改的基本大法;
·附五服图、六赃图。
2、《大诰》:·防止“法外遗奸”,是明初的刑事特别法;
加减”的作用,相当于近代法典中的总则部分;
2、特点:·是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完整的成文法典。
·在内容上,以镇压盗贼为首要任务,反对旧贵族的等级特权,体现重刑主义精神。
·在体例上,出现了先开列罪名,再规定刑罚的罪刑法定倾向;
相当于总则的《具法》列在最后且适用于其他各篇。
历史地位:为后世成文法典的编篡奠定了重要的基础。《法经》六篇为秦、汉直接继承,成为秦、汉律的主要篇目。
·是现存的最早、最完整的古代法典,也是中国古代最具有影响力的法典,集中体现了唐朝法律空前发达的盛况。
5、《开元律》:李林甫主持修订《永徽律疏》。
6、《唐六典》:“官领其属,事归于职”:治职、教职、礼职、政职、刑职、事职
认为是中国第一部行政法典
7、《大中刑律统类》:将《唐律》按性质分类,将条件相类的令、格、式及敕附
课、程等
汉
1、轻徭薄赋、约法省刑
2、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悉除去秦法
3、德主刑辅
1、律:基本法律形式
令:皇帝随时发布的诏令or臣下提出经皇帝批准的立法建议。效力高于律。
科:从“课”发展而来。律以外规定犯罪与刑罚&行政管理方面的单行法规,也称“事条”、“科条”。
比:决事比。律无正条时比照援引典型判例作为裁断案件的依据。
以《具律》作为封建成文法典总则篇目的法典:《九章律》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三国-->两晋-->南北朝
北朝:北魏--->东魏---北齐
--->西魏---北周
1、魏《曹魏律》:·18篇,又称《新律》;
·将《法经》中的“具”改为刑名律,置于律首。突出了法典总则的性质和地位;
·“八议”入律;
·改革刑罚,使刑罚制度进一步规范化。
封建制五刑正式形成
“十恶”
完善八议、官当制度
区分公罪和私罪
唐
德本刑用
立法宽简、稳定、划一。
1、律:定罪量刑的基本法典
令:有关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与行政管理活动的法规
格:用以“禁违止邪”,是皇帝针对“百官有司之所常行之事”临时办法的各种敕令--“永格”
式:国家机关的公文程式&活动细则,具有行政法规的性质--“永式”
·大明会典仿唐六典
宋
条法分类、汇编
1、《宋刑统》:·12篇502条;
“模印颁行”天下,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刊版印行的封建法典;
·内容上沿袭《唐律疏议》,体例上取《大中刑律统类》《大周刑统》;
·“终宋之世,用之不改”。
2、编敕:分类汇编,皇帝批准颁行后,具有普遍的效力,地位高于《宋刑统》。
编例:皇帝&中央司法机关发布的单行条例(条例or指挥)和审判典型案例(断例)加以汇编。
朝代
立法概况
立法法律法典
其它
夏
禹刑
茫茫禹迹,划为九州----九牧
1、王命、誓、《甘誓》
2、“夏有乱政,而作禹刑”
3、不孝罪:“五刑之属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
4、贪污法:“昏、墨、贼,杀,皋陶之刑也。”
“己恶而掠人美为昏,贪以败官为墨,杀人不忌为贼”
5、慎重行罚,反对错杀无辜:“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
·《贼法》:关于人身伤害、破坏社会秩序的法律规定;
·《网法》:也称《囚法》,是关于囚禁和审判罪犯的法律规定;
·《捕法》:追捕盗、贼及其他犯罪者的法律规定;
《网法》、《捕法》属于诉讼法的范围
·《杂法》:除“盗贼”以外的其他犯罪与刑罚的规定;
规定了“六禁”:城禁、狡禁、淫禁、徙禁、嬉禁、金禁
·《具法》:关于定罪量刑中从轻从重等法律原则的规定,起着“具其
《大明会典》仿照《唐六典》
《大明会典》为清五朝会典的制定奠定了基础
清
详译明律,参以国制
1、《大清律例》:·7篇,乾隆;(顺治《大清律集解附例》、雍正《大清律集解》)
·中国历史上最后一部封建成文法典。
2、《大清会典》:·五朝会典《康熙会典》《雍正会典》《乾隆会典》《嘉庆会典》
《光绪会典》统称《大清会典》;
3、北魏《北魏律》:·20篇;
·始定古代五刑:死流徒鞭杖;
·始以格代科;
·官当制度。
4、东魏《麟趾格》:北魏始以格代科,东魏制定《麟趾格》始为独立法典。
5、西魏《大统式》:·历史上最早以“式”为形式的法典;·最早废宫刑。
6、北齐《北齐律》:·12篇;
·首创《名例律》的法典篇目;
·确立重罪十条,为后世“十恶”所本;
《法经》中的《具法》列在最后
秦
1、缘法而治
2、法令由一统
3、严刑重法
1、《云梦秦简》
2、律:基本法律形式
令:皇帝针对某些具体事项临时发布的命令,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法律答问:法律效力的解释
封诊式:司法机关有关审判原则、治狱程式、对案件进行调查、勘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