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口腔组织病理学教学大纲

口腔组织病理学教学大纲

口腔组织病理学课程(供口腔学专业用)病理学教研室2004年8月口腔组织病理学课程总学时:76学时(理论:50学时;实习:26学习)学分:4教学大纲一、编制教学大纲的依据根据1998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的培养目标,培养要求,延边大学医学院临床口腔专业教学计划及与先进和后继课程的关系,结合临床口腔专业的课程体系和专业的发展方向,并考虑到教学规律和学生实际情况编制了本教学大纲。

二、课程地位和作用口腔组织病理学是口腔医学中重要的基础课程之一,是口腔专业临床与基础医学之间的桥梁课,是口腔医学专业学生从普通医学过渡到口腔医学中的必修课,它在口腔医学教育中占有重要位置,是临床对疾病正确诊断和治疗的基础。

近年来,随着医学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的发展,一些新知识、新观点,特别是近年来对龋病,牙周病发病机制的研究方面有了明显进展。

三、课程教学任务和基本要求通过口腔组织病理学的学习,使学生对口腔疾病的发病病因,发病机理和疾病的发展过程中形态结构及功能改变有深刻的理解,掌握在口腔疾病发展过程中,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形态和功能的关系、理论和实践的关系掌握正常口腔组织的基本形态特点,掌握口腔常见疾病的基本形态特点,熟悉及了解牙体、牙周、粘膜、腺体等组织的超微结构,能从亚细胞水平了解组织、细胞的内部及表面病变,并将形态结构与发病机制有机地联系起来,了解一般的组织化学技术和免疫学技术在口腔组织病理学中的应用。

在口腔组织病理学的教学中,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口腔疾病的特殊性和发生、发展规律,将口腔组织胚胎学和口腔病理学相结合,使学生掌握口腔疾病的病理发生过程、转归和临床病理联系。

为今后能对疾病作出正确诊断、更好地进行手术设计和治疗奠定坚实的基础。

1.教学任务(1)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口腔组织病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2)加深学生对危害我国人民生命的常见病、多发病的发病特点,致病机制及防治的认识,增加其责任感和使命感。

(3)提高学生运用口腔组织病理学研究手段和技术,研究、分析和解决本学科问题的能力。

(4)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基本要求(1)熟悉掌握口腔组织病理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病变;掌握常见病、多发病的病因、发病机制和基本病变和临床病理联系。

(2)了解一些疾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研究进展、存在的问题等。

(3)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口腔组织病理学的学习方法,达到能自学口腔组织病理学的有关知识,查阅有关文献及能独立从事某些疾病的教学、科研和为社会服务的能力。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1.教学方法教学方法包括理论知识,课堂讨论、自学、观看录像、实习课、答疑、小测验等。

(1)理论知识: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阅读参考文献,书籍为辅。

(2)课堂讨论:课前由教师布置内容,提供参考文献,学生自己准备课堂上围绕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

(3)专题写作:在讲授过程中,针对动态、发展趋势、新技术、新方法及存在的问题等,布置给学生,通过查阅有关资料,写专题,以提高学生收集资料、综合分析及写作的能力。

(4)自学:由教师布置自学内容,提出重点,指导学生自学。

(5)实习课:教师指导讲解大体及多媒体标本,学生看片子。

(6)答疑:针对课程的重点和难点及学生提出的问题,由助教或讲师组织进行解答。

(7)小测验:每次上实习课开始,由教员提出几个思考题,由学生回答;或每次实习结束时,由教员根据本次实习内容出多选题,由学生答卷。

2.教学手段教学需要:投影仪、电脑、光盘、刻录机、扫描仪和移动硬盘等。

实习需要:显微镜、投影仪、电脑、刻录机、扫描仪、录像机、幻灯机、录像带。

★附:教学法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要掌握传授知识和培养智能的辩证关系,特别要注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始终贯穿教书育人的思想。

教师应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认真备课,结合学生实际,写出教案和讲稿并充分准备CAI 课件。

学生应做好预习,带着问题听讲,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讲授方法应灵活多样,始终贯穿启发式教学,做到重点突出,层次清楚,联系实际。

在讲授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包括标本、挂图、幻灯、录像、多媒体和病例等,使讲授内容更加形象直观,以提高教学效果。

实习课,学生应在预习的基础上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实习观察。

学生应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充分利用时间做好自学。

教师对学习较差的学生,应进行辅导;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应指导他们阅读有关参考书,或进行一些科学试验研究。

五、试卷分析平时有计划地安排课堂提问,课程中间进行一次测验。

课程结束后进行全面的复习和考试。

本课程总成绩为:期未考试成绩占70%,平时成绩占10%,期未实习成绩占20%。

命题要按教学的基本要求,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即能考核学生知识掌握程度,又能考核其能力发展水平;即能保证有效,可靠,又能有代表性和辨别力。

注意难度适宜,难度大的题和容易的题各占1/4,试题要能测试出对该课程重要的基本内容掌握的程度,重点突出,覆盖面要广,题量恰当,题型要多样评分要准确、客观。

每次考试结束后,都要对考试成绩进行分析,以掌握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及测试结果的有效性、实用性程度,是否达到了测试的目的,为今后进行教学和命题积累经验。

课程内容与学时分配一、理论课口腔组织病理学理论课:50学时第一篇口腔组织胚胎学第一章口腔颌面部发育(3学时)[内容]1.神经嵴、腮弓和咽囊:①神经嵴的分化;②腮弓和咽囊的发育。

2.面部的发育:①面部发育过程;②面部发育异常。

3.腭的发育:①腭部发育过程;②腭发育的调控;③腭部发育异常。

4.舌的发育:①舌的发育过程;②舌的发育异常。

5.涎腺及口腔粘膜的发育6.颌骨及颞下颌关节的发育:①上颌骨的发育;②上颌骨的发育;③颞下颌关节的发育;④颌骨发育的调控。

[要求]1.掌握面部的发生过程:面部各突起生长、分化、联合过程及时间。

2.掌握舌、腭开始发育的时间、组织来源,融合及联合过程。

3.掌握面部各种畸形的位置及发生学背景。

4.熟悉腭部发育过程及其发育异常。

5.了解神经嵴的分化。

6.了解舌的发育过程及其发育畸形。

7.了解涎腺的发育及口腔粘膜的发育。

8.了解上颌骨,下颌骨和颞下颌关节的发育。

[思考题]1.面部是如何形成的?2.唇裂是怎样形成的?3.腭裂是怎样形成的?4.下颌骨是怎样发育的?它向哪个方向生长?第二章牙的发育(3学时)[内容]1.牙板的发生和分化:①成釉器的发育;②牙乳头;③牙囊;④牙板的结局。

2.牙体组织的形成:①牙本质的形成;②釉质的形成;③牙髓的形成;④牙根的形成;⑤牙周组织的形成。

3.牙的萌出和替换:①牙的萌出;②乳恒牙交替;③牙萌出的次序和时间。

[要求]1.掌握牙齿发育的全部过程。

牙胚是由成釉器、牙乳头及牙囊组成,各自的来源及所形成的组织;成釉器的蕾状器、帽状器及钟状器的结构;牙乳头及牙囊的结构。

2.掌握成牙上皮组织的演化(牙板,成釉器,上皮根鞘)。

3.掌握牙齿硬组织形成过程及其与机体内在环境及外界因素的关系。

4.掌握牙齿萌出的过程。

5.掌握牙本质的形成、釉质的形成、牙髓的发生、压根的形成和牙周组织的发育。

6.掌握牙板、牙胚的发育及牙胚发育各个时期的组织学特征。

7.掌握牙板的结局及牙胚异常发育所产生的主要畸形。

8.熟悉牙板的发生结构。

9.熟悉牙齿萌出顺序和时间。

10.熟悉上皮剩余的来源,侧枝跟管如何形成?牙颈部牙本质暴露是如何形成?11.熟悉乳恒牙交替的过程。

12.了解前庭板的发生及如何形成口腔前庭。

[思考题]1.牙胚包括哪些部分?它们各自形成哪些组织?2.钟状期的成铀器有何特点?3.牙根是如何形成的?4.乳牙和恒牙何时开始萌出?大约何时出齐?5.牙齿萌出时间有何规律?第三章牙体组织(4学时)[内容]1.釉质:①理化特性;②组织学结构;③釉质的表面结构;④釉质结构的临床意义。

2.牙本质:①理化特性;②组织学结构;③牙本质的反应性结构;④牙本质的的神经分布与感觉;⑤牙本质液、牙本质渗透性和敏感性。

3.牙髓:①组织学结构;②牙髓的增龄性变化及牙髓组织结构的临床意义。

4.牙骨质:①理化特性;②牙骨质的分类;③组织学结构;④牙骨质的临床意义。

[要求]1.掌握釉质的组织学结构,包括釉柱的走行及排列、釉柱、横纹、釉柱形态的光镜所见及超微结构,釉质生长线、釉丛、釉梭及釉牙本质界的光镜所见及成因。

2.掌握釉质的组织学结构,包括牙本质小管间牙本质、小管周牙本质前期牙本质、小球间牙本质、生长线、托姆斯粒层、罩牙本质。

3.掌握牙髓细胞(成纤维细胞)、成牙本质细胞形态(包括超微结构)及分布,牙髓中胶原纤维和嗜银纤维的分布。

4.掌握牙骨质细胞的形态,无细胞牙骨质及细胞牙骨质的分布,穿通纤维,牙骨质层板,类牙骨质,釉牙骨质及牙本质牙骨质界。

5.熟悉釉质的无机物及有机物,无釉柱釉质的分布,釉质的裂沟形态,釉小皮及釉面横纹。

6.熟悉牙本质的增龄和反应性变化,包括继发性牙本质、修复性牙本质、透明牙本质及死区。

7.熟悉牙髓的生物学特性。

8.熟悉牙骨质的生物学特性。

9.了解釉质的代谢。

10.了解牙本质的神经分布与感觉;牙本质的无机物与有机物。

11.了解牙髓中血管、淋巴管及神经的分布,组织细胞和未分化间充质的形态和分布和牙髓中的致密的胶样物。

12.了解牙骨质的无机物及有机物。

[思考题]1.牙体包括哪些?各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如何?2.釉质的基本结构如何?3.釉质中有哪些有机物质较多的组织,它们在生理上和病理上意义如何?4.牙本质的组织结构如何?其感觉是如何传导的?5.牙本质有哪些增龄和反应性变化?意义如何?6.牙冠部牙髓细胞分布如何?牙髓组织中有哪些组织细胞、功能?7.牙釉质超微结构如何?8.牙骨质组织结构和功能如何?第四章牙周组织(2学时)[内容]1.牙龈:①表面解剖;②组织学结构。

2.牙周膜:①组织学结构;②牙周膜的功能;③牙周膜的增龄性变化。

3.牙槽骨:①组织学结构;②生物学特性。

[要求]1.掌握牙周组织的分布和功能。

2.掌握牙周主纤维束的分组名称、走行方向及功能。

3.掌握牙周间隙中细胞分布情况及生理、病理学意义。

4.掌握牙槽骨的组织学结构、生物学特性及临床意义。

5.掌握牙龈表面结构、组织学特点、固有层纤维的分组。

6.掌握牙龈结合上皮与牙体附着方式、结合上皮的光镜及超微结构特点。

7.熟悉牙周膜的功能、形态与功能的关系;未成熟弹力纤维的形态及在牙周膜的分布;牙骨质小体的分布及来源。

8.了解牙龈血液供给、淋巴管及神经的分布。

9.了解牙周膜的血管、淋巴管及神经的分布。

11.了解牙槽骨的密质骨及松质骨的结构及分布。

[思考题]1.牙龈的表面解剖如何?2.牙龈的组织结构如何?3.牙周膜的组织结构如何?4.牙周膜的功能如何?5.牙槽骨的组织结构如何?第五章口腔粘膜(2学时)[内容]1.口腔粘膜的基本组织结构:①上皮;②固有层;③粘膜下层。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