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学》教学大纲课程编码:03150020课程名称:病理学(pathology)学分:6.0总学时:108学时理论学时:66 学时实验学时:42 学时先修课程要求: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物化学、生理学、细胞生物学适应专业:五年制本科临床专业1、教材:病理学,李玉林主编,第八版,人民卫生出版社参考教材:1、病理学,张子敬主编,第二版,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李甘地主编. 病理学. 第一版.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 1-73、王恩华主编. 病理学.第一版.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264、刘彤华主编. 诊断病理学.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834-898.5、董郡主编. 病理学. 第二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364-4276、谭郁彬、张乃鑫主编. 外科诊断病理学. 天津:天津科技出版社,2000.462-4747、史景泉,陈意生. 现代外科病理学. 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8,233-242,739-793为了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和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意见,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更新机制机制,适应培养我国医药卫生事业发展的新水平医药人才的需要。
提供我国医疗服务能力水平和国际竞争力,贯彻高校的教改的精神,秉承长沙医学院千年长医、济世惠民的办学宗旨,根据我院的具体措施,特制定此大纲。
教改实验班的理论教学需由副高以上职称的老师担任。
一、课程在培养方案中的地位、目的和任务病理学(Pathology)是一门用自然科学的方法,研究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改变(包括代谢、机能和形态结构的改变)和转归的医学基础学科。
病理学需以基础医学中的细胞生物学、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理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寄生虫学和免疫学等为其学习的基础,同时又为临床医学提供学习疾病的必要的理论,是疾病诊断的最重要的方法之一。
因此,病理学在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之间起着十分重要的桥梁作用,是医学主干学科。
其目的是认识和掌握疾病的本质和发生发展规律,从而为防治疾病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
病理学的基本内容分总论及各论两部分,总论主要讲述疾病之中带有共性的各种基本病理过程;各论则重点阐明人体各系统主要疾病的病理改变及其规律。
讲授内容要着重理论联系实际,以常见病、多发病为重点,适当介绍国内外医学的新成就,反映现代科学水平;注意机能与形态、基础与临床的结合;从培养目标出发,作到少而精,避免学生负担过重。
病理学的教学过程包括课堂讲授及实验,实验包括观察大标本、病理切片、见习尸体剖验及课堂病例讨论等,通过实习达到巩固和加深对基本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加强基本技能的训练(如对病变的观察和描述能力等),有关实验课的要求详见病理学实验教学大纲。
总之,病理学的基本任务是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和熟悉主要疾病的病理学知识,认识疾病的本质,了解其发生发展规律,为学习临床课程奠定理论基础。
病理学也是临床诊断的最重要方法之一。
二、课程基本要求1.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1)掌握常见适应性反应的概念、形态学特点,掌握细胞、组织的损伤和修复的概念、基本病理过程、病理变化及其发生机制。
了解损伤原因、凋亡的概念及凋亡细胞的形态学特点。
(2)掌握局部循环障碍的有关基本概念、原因、各种基本病理过程、病理变化、发生机制和结局。
(3)掌握炎症的基本概念、原因、基本病理变化及其发生机制、局部表现、全身反应、基本组织学类型、经过和结局。
(4)掌握肿瘤的有关基本概念、一般形态结构、生长和扩散、命名和分类以及肿瘤对机体的影响。
熟悉上皮性、间叶性、神经组织和其它来源的肿瘤常见类型的形态结构和生物学特征,癌前病变和肿瘤的病因、发病学。
了解肿瘤的常见诊断学方法。
(5)掌握下列各系统常见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结局及其临床联系:动脉粥样硬化、冠状动脉性心脏病、风湿病、高血压病、细菌性心内膜炎、心瓣膜病、心肌炎、心肌病、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源性心脏病、硅肺、肺炎、鼻咽癌、肺癌、食管癌、胃癌、胃炎、消化性溃疡、大肠癌、病毒性肝炎、肝硬变、原发性肝癌、肾小球肾炎、肾盂肾炎、乳腺癌、子宫颈癌、葡萄胎、恶性葡萄胎、绒毛膜癌、非毒性甲状腺肿、毒性甲状腺肿、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性乙型脑炎、脊髓灰质炎、结核病、梅毒、伤寒、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病、恶性淋巴瘤。
(6)熟悉下列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及其临床联系:支气管扩张症、阑尾炎、肾癌、膀胱癌、白血病。
(7)掌握变态反应、免疫缺陷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概念、原因、基本病理过程、病理变化及其发生机制。
(8)了解下列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和病理变化:卵巢肿瘤、前列腺增生症、甲状腺炎、甲状腺肿瘤、艾滋病。
2. 基本技能(1)掌握常见疾病的病理变化。
(2)了解病理学的研究方法。
(3)在教师的指导下了解标本的制作和尸体解剖的一般过程。
(4)初步学会运用病理学知识分析常见典型病例的主要临床表现、疾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培养学生诊断疾病的临床病理思维。
四、考核:考核方式:理论考核笔试,实验课采用考核及形成性评估方式评定成绩。
成绩构成:理论考试70%,实验成绩和平时成绩30%。
五、课程基本教学内容绪论[目的要求]1、掌握病理学的概念,病理学的内容和任务。
2、熟悉病理学在医学教育、临床医疗和科研中的地位。
3、了解病理学的研究方法(包括常用的病理学研究方法和新技术),病理学在临床中的作用。
[讲课时数] 1学时[教学内容]1、病理学的内容和任务及其在医学中的地位。
2、病理学的研究方法。
[教学方法] 讲授法、启发式[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自学内容]病理学的发展。
第一章细胞、组织的适应和损伤[目的要求]1、掌握适应、萎缩、肥大、增生、化生、可逆性损伤(变性)、坏死、凝固性坏死、液化性坏死、纤维素样坏死、坏疽、溃疡、空洞、机化与凋亡的概念;细胞水肿、脂肪变性、玻璃样变性的形态学改变;坏死的基本病变、类型和结局。
2、熟悉淀粉样变性、粘液样变性和病理性钙化、病理性色素沉着的特点;坏死与凋亡之区别。
3、了解损伤的原因与发生机制;细胞老化的主要原理。
[讲课时数] 5学时[教学内容]1、细胞和组织的适应:萎缩的概念、分类与后果;肥大的概念和类型;增生的概念和类型;化生的概念、常见类型与临床意义。
2、细胞和组织的损伤:损伤的原因与发生机制。
可逆性损伤的概念和常见类型:细胞水肿的原因、病变及临床意义;脂肪变性的概念、病理变化及临床意义,肝脂变的发生机制;玻璃样变性的概念和病理变化,特别是血管壁玻变的病变与临床意义;淀粉样变与粘液样变的概念和病理变化;病理性色素(含铁血黄素、脂褐素、黑色素)的原因、形态和临床意义;病理性钙化的概念、类型。
3、坏死的概念、基本病变、类型、结局、后果。
细胞凋亡的概念、型态学改变、发生机制、与坏死的区别。
[教学方法] 讲授法、启发式[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自学内容]损伤的原因与发生机制;淀粉样变与粘液样变的概念和病理变化;病理性色素(含铁血黄素、脂褐素、黑色素)的原因、形态和临床意义;细胞老化的概念、特征、发生机制。
第二章损伤的修复[目的要求]1、掌握修复与再生的基本概念,不同类型细胞的再生潜能,肉芽组织、瘢痕组织的的概念、形态特点与功能;创伤愈合的基本过程及类型。
2、熟悉各种组织的再生过程。
3、了解细胞再生的影响因素;干细胞的分类和分化潜能。
[讲课时数] 3学时[教学内容]1、再生:概念、分类;不同类型细胞的再生潜能;各种组织再生的能力、过程;细胞再生的影响因素;干细胞的概念与分化。
2、纤维性修复:肉芽组织的概念、形态特点和功能;瘢痕组织的形态与作用;肉芽组织和瘢痕组织的形成过程与机制。
3、创伤愈合:概念;皮肤创伤愈合的基本过程、类型及其特点;骨折愈合的过程;影响创伤愈合的因素。
[教学方法] 讲授法、启发式[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自学内容]各种组织再生的过程;细胞再生的影响因素;干细胞的概念与分化。
第三章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目的要求]1、掌握充血、淤血、肺褐色硬化、槟榔肝、血栓形成、血栓、白色血栓、红色血栓、混和合血栓、透明血栓、附壁血栓、再通、栓塞、梗死、贫血性梗死、出血性梗死的概念;静脉性充血的的病变和后果,肝、肺淤血的病理变化;血栓形成的条件,血栓的类型、形态特点、结局与对机体的影响;栓子运行的途径;栓塞的种类及其对机体的影响;梗死的病理改变和类型。
2、熟悉动脉性充血的原因、病理变化和后果;静脉性充血的原因;血栓形成的过程和发生机制;梗死的原因、条件及其对机体的影响与结局。
3、了解出血和水肿的基本概念,出血的病因与发生机制,水肿的机理和病理变化。
[讲课时数] 5学时[教学内容]1、充血的概念、类型、病理改变及后果;淤血的概念,肺淤血与肝淤血的病理变化。
2、血栓形成的概念、条件与机制、过程;血栓的类型、形态特点、结局及对机体的影响。
3、栓塞的概念、类型和对机体的影响;栓子运行途径。
4、梗死的概念、原因与条件、类型及病变特点、影响和结局。
[教学方法] 讲授法、启发式[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自学内容]出血的概念、原因和发病机制、病理变化、后果。
水肿的概念、病理变化与影响。
第四章炎症[目的要求]1、掌握炎症、变质、渗出、趋化作用、吞噬作用、炎症介质、炎性水肿、炎性积液、浆液性炎、纤维素性炎、假膜性炎、化脓性炎、脓肿、蜂窝织炎、表面化脓、出血性炎、肉芽肿、肉芽肿性炎、毒血症、菌血症、败血症、脓毒败血症的概念;炎症的基本病理变化,急性炎症的类型,纤维素性炎、化脓性炎的病变特点;一般慢性炎的病理特征,肉芽肿性炎的类型及形态改变。
2、熟悉炎症的局部表现和全身反应;主要炎症介质的种类和作用;浆液性炎、出血性炎的病理变化。
3、了解急性炎症的发生过程和机制,慢性炎症的机理。
[讲课时数] 5学时[教学内容]1、炎症的概述:炎症的概念、原因、基本病理变化、局部表现与全身反应。
2、急性炎症:定义、血流动力学改变、血管通透性增加、炎性水肿概念与作用;白细胞附壁、粘着、游出的过程及趋化作用、趋化因子、吞噬作用的概念,吞噬细胞的种类、吞噬过程;白细胞在局部的作用。
炎症介质的定义、类别及其主要作用。
急性炎症的类型:浆液性炎症的概念、病变和转归;纤维素性炎症的概念、病变和结局;化脓性炎症的概念、分类,脓肿、蜂窝织炎、表面化脓和积脓的概念和病变特点。
急性炎症的结局。
3、慢性炎症:一般慢性炎症的病理变化和特点。
慢性肉芽肿性的概念、常见原因、形成条件和组成。
[教学方法] 讲授法、启发式[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第五章肿瘤[目的要求]1、掌握肿瘤的概念,肿瘤的分化、异型性、扩散、转移、生长分数、演进与异质化、分级与分期,癌前病变、非典型增生、癌、原位癌、肉瘤、交界性肿瘤、异位内分泌肿瘤、副肿瘤综合征、癌基因、肿瘤抑制基因等基本概念;肿瘤的一般形态结构特点和异型性之表现,生长方式和扩散途径以及对机体的影响;肿瘤命名和分类的原则;肿瘤及非肿瘤性增生、良性与恶性肿瘤、癌和肉瘤的主要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