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建国60年来麻疹流行病学特点及其防治措施

建国60年来麻疹流行病学特点及其防治措施

两伤、阴阳两竭证;⑥气阴两虚、余邪未尽证。高修 安哺1从其发病特点和过程分析,认为本病是外感时邪 疫毒与肺、心、脾经内蕴湿热(毒)相搏,外泄郁结肌表 所致。因此,应以“温病”、“湿温”、“时疫”等来辨证,
将本病分为:①疫毒外侵、邪郁肺卫;②毒蕴气分、湿热 熏蒸;③毒迫营血、内陷心肝;④余邪未尽、肺胃阴伤。
转运管理一强化免疫后续强化免疫。 关键词麻疹麻疹疫苗流行病学特征综述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经呼道传播的流行性极 强的传染病,在麻疹疫苗(MV)使用前一般发病人数居 各类传染病之首。麻疹流行呈周期性,季节性明显,冬 春高发…,主要集中在学龄前儿童间传播发病。症状 重并发症多,如麻疹性肺炎、喉炎、心肌炎、心衰、肝炎、 肾炎、脑炎、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等,在MV使用前严 重危害广大人民身体健康,由于麻疹病毒具有高度传 染性,所以极易发生流行、甚至世界范围的大流行。怛1 麻疹具有传播迅速,波及面广,反复流行,发病率高,死 亡率高等特点,其流行不仅严重危害人类健康,而且制 约国民经济的发展。世界卫生组织及各国政府及卫生 防疫部门无不高度重视麻疹病毒流行状况的监测和预
于手足口病多见与婴幼儿,临床表现也存在各自不同, 加之受到临床医生自身医疗实践、理论、体会等不同, 因此辨证的方法就有了多样性,形成了具有中医自身 特色的手足口病辨证方法。 1卫气营血辨证 崔文成Ⅲ1根据多年的临床体会,总结出典型病程 可分为前驱期(邪侵肺卫)、典型症状期(毒在气分)、 口腔溃疡期(热毒伤阴)及恢复期(肺卫阴伤)4期。卞 国本等m1指出中医历代文献并无手足口病的记载,根 据本病具有流行性,传染性,病理性质属热,手足口腔 等部位出现皮疹的临床特点,认为应归属于温病范畴, 是一种由温热邪毒引起的小儿出疹性疾病。由于本病 归属温病范畴,故采用卫气营血辨证较为适宜。但由 于症候兼夹,临床以卫气同病证为多见。根据患JLIIlti 床表现将本病分为风热卫表证、气分湿热证、热人营分 证。高育林m1根据卫气营血辨证也将本病分为邪犯肺 卫、毒在气分、热毒伤阴、肺胃阴伤等4型。覃耀真 等”副对50例手足口病患儿辨证分为:邪伤肺卫证;卫
第一阶段
为疫苗(MV)使用前的1949--1966年,麻疹发病
呈自然流行状态。H1 此阶段麻疹流行强度极高,居各类传染病发病数 首位瞪】,发病率、死亡率均极高,年均发病率1300/10 万人左右,波动在60—2400/10万,病死率年均在30/ 10万,波动在1.5—45/10万,流行周期明显频繁,大约 1—2年出现一次大流行,主要由人口密集交往频繁的 地区首先发病流行∞1,再向人口稀疏经济不发达交通 不便利的农村、丘陵、牧区、高原、山区等依次传播流 行"】,流行季节明显,主要以冬春为主,一般由12月份 开始,次年1月上升,2—5月高发,6—7月下降,10、11 月最少,然后再增多,流行持续时间长,发病年龄主要 集中在学龄前儿童,1—7岁儿童占发病数90%左右,1
(未完待续)
万方数据
・760・
流行株(MVW)存在不同基因型。我国部分省MVW株 经N、H、M基因核苷酸片段序列分析表明,其主要基本 型不同于其他国家的MVW和1954年分离斥巨D24W 株及部分省目前使用的麻疹疫苗(长247)。1998年5 月扩大规划免疫(T2PI)在世界卫生组织(WHO)总部 召开的关于MV野毒株基因型、分类及命名标准会议 上把我国目前部分省的MV流行株确定为H基因型。 辽宁省麻疹病毒流行株主要基因型(1998年世界统一 确定H型)代表株的基因1800nt全序列测定证明,其 基因型与H基因nt628.1080450nt片段测序分析,分型 结果相一致,并与其他国家MVW枋苷酸存在差异。但 是其重要生物学和免疫学活性的一些an位点多数未 发生改变,只有au240位点上发生S.N改变。从麻疹病 人急性期,恢复期血清和初免儿童免疫学1个月血清 972BMVW和长247疫苗株的中和抗体滴度看,SMT差 别无显著性。说明同一类血清对两种麻疹病毒株的中 和能力无差别,此结果可能与流行株和免疫株的H基 因具有重要生物学和免疫学活性的all位点多数未发 生改变有关。麻疹病人恢复期血清无论是99213MVW 还是247疫苗株,其中和抗体滴度均明显高于麻疹疫 苗初免儿童1个月的血清,这两种毒株的中和抗体滴 度为9.4一14倍。麻疹病人恢复期血清抗体滴度在1: 64一I:512之间,而麻疹疫苗初免后的中和抗体滴度在 1:6—1:16之间。这两种血清抗体滴度差别非常显著 性是否认为与两种毒株的毒力差别有关,有待进一步 研究。麻疹减毒活疫苗20世纪60年代问世后,在世 界各在广泛应用研究,但80年代以来发现新分离的麻 疹病毒流行株的特性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分离的麻 疹病毒流行株及目前广泛应用的麻疹疫苗株有一定差 异H J,特别是病毒株的基因发生了变化,可能会影响接 种疫苗的预防作用。 麻疹流行特征
同病、气营两燔3型。蒋勇掣圳将本病分为:风热表
证、气分热甚、气营两燔、热人营血、恢复期等4个阶段 和证型。陈婉姬等[451根据本病发展的不同阶段,认为 应分为邪伤肺卫、卫气同病、气营两蟠。李超贤等归副采
用卫气营血辨证将本病分为:①邪伤肺卫证;②卫气同 病证;③气营两蟠证;④邪毒炽盛、内陷心包证;⑤气阴
阶段H01,第四阶段(1986--2003年)是计划免疫巩固一
冷链转运管理阶段¨“。 这两个阶段MV接种情况,麻疹流行特征有许多 共同之处。从第三阶段开始有计划地规则地接种MV,
从第四阶段开始实施巩固计划免疫一冷链转运管理,
有效地保证了MV的95%以上的接种率,又保护了MV 质量,明显提高了免疫效果,故在这两个阶段的麻疹发 病率、死亡率又大大降低,多年未见死亡病例发生,三 阶段之年发病率波动在0.09—50/10万,年均发病率 为30/10万,死亡率在0—0.81/10万,年均死亡率为

—4岁占75%左右,造成此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麻疹 呈自然流行状态。适龄人群及各年龄人群均未接种 MV,没有免疫屏障,各类人群尤其是学龄前儿童普遍 感染,出生率有多高、发病率就有多高。在此阶段≤8 月及10—15岁以上成人极少发病,在自然流行状态下 成人都普遍感染过麻疹,体内有很高保护性抗体,自然 不会再感染麻疹,而孕妇可将体内抗体通过胎盘传染 给胎儿,以致胎儿出生后8月内体内仍有足够的保护 性抗体,故不易患病,在此年代全国经济不发达,交通 亦不发达,故流行人口少,只有城市人口集中,交通稍 好,故城市发病多,易于流行,然后向农村、丘陵、高原 等地依次传播。 2第二阶段
‘基金项目: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专项项目 (2008zxlo005-013)
防。世界卫生组织已将麻疹列为计划将在2012年消 灭的传染病。在MV使用前麻疹严重危害广大人民的 身体健康,MV使用后不同阶段麻疹流行特征发生了极 大变化,本课题就建国60年来麻疹病原学、流行特征 及其变化和控制措施总结如下。 麻疹病原学 麻疹病毒(MY)是一种单链负RNA病毒H1。病毒 核化壳外层包有脂蛋白膜(M蛋白),膜上有血凝蛋和 血溶蛋白2种棘突,均为糖蛋白,分别为H、F蛋白,它 们的相应抗体在抗MV感染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 用,特别抗H抗体能阻止病毒与人细胞MV受体结合, 使MV不能感染人,多年来一直认为,MV比较稳定,但 是近年来由于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对MV2RN2基 因进行分析,结果证明,不同国家和地区的麻疹病毒 气同病证;气阴两虚、余邪未尽证。陈健等㈣1根据临床 证候可分为普通型(卫气同病)、重型(气营两燔)、危 重型(邪陷厥阴、内闭外脱)、恢复期(气阴两伤)。李 妮¨31根据临床经验,将本病分为风温初感、热在气营、 气阴不足3型。孙营等嘲1将本病分为邪伤肺卫、卫气
人转移发病增多,出现这些现象的主要原因是:①计划 免疫管及巩固计划免疫一冷链转运管理保障了95%以
上的免疫覆盖率,保证了MV质量,提高了免疫效果, 在人群中产生了充分的免疫屏障,因些极大地降低了
出现这些现象的主要原因是:①我国现在已进入麻 疹计划免疫时代,即巩固计划免疫一冷链转运管理一强
化免疫后续强化免疫阶段,保障95%以上的免疫覆盖 率,如2004年以来全国先后27个省开展了针对目标儿 童MV强化免疫活动,其中5个省开展了后续强化免疫, 共接种1.86亿人剂次,各省报告接种率均在97%以上。 冷链转运管理保障了MV质量,提高了免疫效果,在人群 中产生了充分免疫屏障,因此极大地降低了麻疹发病率 及死亡率;②城市人口高度集中,大量外来流动人口涌人 且多为农村人口,流动人口居住生活条件差,预防保护意 识淡漠,免疫状况差,增加了感染机会等,因而麻疹发病 率增高;③各年龄组麻疹发病与否,发病率高低与各年龄 组人群体内抗体多少及有无是直接相关的¨“。就我国 目前来说,不同年龄组人群体内抗体分布又与该人群所
1966--1978年为麻疹疫苗开始不规则接种阶段。
在此阶段麻疹疫苗接种不规则,广大人民未认识 到接种MV的重要性,故接种率低,参差不齐哺1,但流 行强度明显较前一阶段减弱,如年发病率波动在15— 1800/10万,年均发病率约500/10万左右,死亡率波动 在0—10/10万,年均死亡率为2—3/10万,年均发病率 较前一阶段下降,流行周期延长,每隔3—5年有一次 流行高峰,以散发为主,时有局部地区暴发,农村发病 率逐渐高于城市;其次流动人口多,人口密集的城乡结 合部发病多;城市发病逐渐降至最少;亦有少数城乡混 合流行横式。此阶段仍有较明显的流行季节,流行高 峰较第一阶段明显后移约1—2月,1月开始,2月上 升,3—5月达高峰,6月下降,峰值明显降低,流行持续 时间明显缩短,发病年龄逐渐后移。此阶段麻疹发病 年龄由MV使用前的学龄前儿童占发病总数的90%降 到60%左右。一1出现这些现象的主要原因是MV的使 用使较多人获得了对麻疹的保护性抗体,致使发病率、 死亡率明显下降,又由于是不规则接种,许多儿童没有 完成接种程序,没有复种,甚至有一部分人没有接种, 因此随着年龄的增长,体内抗体滴度逐渐下降或减弱, 以致在大龄儿童甚至一部分成人又成为易感染人群。 3第三、四阶段 第三阶段(1979--1985年)为实行计划免疫管理
发病率为2.14/10万一13.63/10万,各年龄组发病率 均比本市高,主要集中在<10岁儿童及15—29岁外来 沪打工人员,2005年外来人口麻疹年发病率为26.28/ lO万,比前6年上升2.47倍。综合起来可明显看出, 近年来麻疹疫情有所回升,主要集中在城区发病,其次 是流动人口多城乡结合部,人口密集、经济发达、交通 便利地区也较多发病,发病各年龄组主要集中在外来 打工人群,其中又主要集中在<10岁儿童及15—29岁 人群,又以儿童多发,尤其是<8月龄儿童麻疹发病率 最高,近几年来麻疹流行周期不明显且延长,峰值低 平,仍有明显季节性,明显后移,以4~7月份高发。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