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优质教学设计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优质教学设计

第六单元单元教学总览【教材分析】1.单元主题:本单元围绕“祖国河山”这一主题编排了四篇课文:古诗三首安排了《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和《望洞庭》三首古诗,描写了祖国山水的美景,表现了祖国河山的美丽和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富饶的西沙群岛》介绍了位于我国南海的西沙群岛美丽的景色和富饶的物产,表达了对祖国海江的热爱与赞美之情;《海滨小城》主要描写了海滨小城的美丽景色,字里行间充满了作者对海滨小城的热爱之情;《美丽的小兴安岭》以季节变换的顺序,介绍了我国东北的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美丽的景色和丰富的物产,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和热爱之情。

本单元课文旨在引领学生领略祖国各地的美丽风光,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篇章页上呈现了诗歌形式的人文导语“祖国,我爱你。

我爱你每一寸土地,我爱你壮美的山河。

”饱含着对祖国无限的赞美与深厚的感情,配合表现祖国壮美景色的插图,能引发学生强烈的爱国情感。

2.单元重点:(1)借助关键语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

这是本单元的语文要素。

《富饶的西沙群岛》一文中的泡泡语“我发现这段话是围绕一句话来写的”提示学生关注关键语句,了解总分的构段形式。

《海滨小城》的课后题引导学生从段落中找出关键语句,启发学生根据关键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

语文园地中的“交流平台”重点讨论、梳理关键语句在段落中的位置及关键语句的作用,鼓励学生在习作的时候也学着这样写;“词句段运用”安排了围绕一个句子说一段话的练习,引导学生在运用中了解关键语句的位置和作用。

(2)学习书面表达,体会运用关键语句。

本单元的习作要求是“习作的时候,试着运用从课文中学到的方法,围绕一个意思写”。

这是“借助关键语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这一阅读方法在习作中的运用,形成了“由读到写”的语文教学中的大循环。

【学情分析】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绝不仅仅是教材中的课文,而应该指向未来生活,注重学生阅读情感、阅读能力和阅读习惯的培养。

他们需要掌握的是喜欢阅读的态度和在阅读过程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放手让学生做力所能及的自主学习。

为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教师应该是点拨、启发、激励学生,重点把更多的时间让给学生阅读、理解、品味、感悟。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掌握阅读方法比知道阅读答案更加的重要。

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可以使阅读更有效,教师应该对学生的阅读方法进行总结归纳。

【教法建议】1. 充分利用课文中的插图。

本单元课本中,无论是精读课文还是略读课文,都有一幅或几幅精美的插图,这些插图形式不同,风格各异,既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更是帮助教师和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重要辅助材料。

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课文插图,引导学生图文对照地阅读,引导学生适时借助文中的插图,鼓励学生对照插图理解段落的意思,效果相当明显。

2. 阅读与习作相结合。

本单元的习作要求学生围绕一个意思写一处身边的美景,与本单元课文的阅读教学关联非常紧密,因此,要在课文教学的过程中帮助学生领悟围绕关键语句把一段话写具体的表达方法,在课堂上相机指导学生进行口头表达或小练笔,并在习作教学时,以课文的典型段落作为范例进行引路,使学生有章可循、有例可依,降低习作难度,提高习作质量。

3. 培养修改习作的习惯。

教材中对习作的修改和交流提出了具体建议,在改正错别字时引导学生继续使用学会的修改符号进行修改,提高学生运用修改符号和发现、改正错别字的能力。

把习作读给同学们听,分享各自描写的美景,目的是让学生在交流中体会习作的成就感和愉悦感。

4.引导学生关注和阅读篇章页,形成对单元的整体认识。

17古诗三首(精读课文)【教学目标】1.认识“亦、宜”等五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抹、磨”,会写“断、楚”等十三个生字。

正确读写诗句中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望天门山》。

3.能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体会诗词的内容,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感悟诗人的思想感情,感受祖国河山的美丽和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4.培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关键能力必备品格【课时目标】1.学会会认字和会写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反复朗读、了解古诗大意,想象诗句描绘的大意,背诵古诗。

(重点)3.通过诵读和想象来体会诗的意境,激发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难点)【教具准备】课件(笔顺动态演示朗读音视频建议使用小学课件)一、导入新课导入类型:了解背景,导入诗题。

教师口述:同学们,请欣赏老师为你们准备的图片。

图片展示的是张家界永定区的一座海拔最高的山,古称云梦山、嵩梁山,北距城区8公里,因自然奇观天门洞而得名,最早被记入史册的名山。

主峰1518.6米,1992年7月被批准为国家森林公园。

素有湘西第一神山的美誉,千百年来,“天门洞开、天门翻水、天门转向、野拂藏宝、鬼谷显影、天门瑞兽”六个难解之谜的相继涌现,更为这里增添了灵异的奇趣。

展示图片:你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天门山)谁能用自己的话来说说图上的景色?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小结过渡:这么美的风景,让我们一起走进诗中去领略一下吧!写作背景:李白是中国唐代一位非常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贺知章称为“诗仙”,其诗大多为描写山水和抒发内心的情感为主。

诗风雄奇豪放。

他与杜甫并称为“大李杜”,且李商隐与杜牧并称为“小李杜”。

他的一生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漫游中度过的。

25岁的时候就怀着济世安民的雄心壮志离开了家乡前去洞庭湖游览,接着又兴致勃勃地乘船顺江东下,在经过安徽省当涂县的东、西梁山时。

被眼前雄奇秀美的景色吸引住了,于是写下了一首流传千古的诗----《望天门山》。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望天门山》。

(板书:望天门山)学生齐读课题。

理解题目:“望”,看。

“天门山”,位于湖南省张家界市永定区,因自然奇观天门洞而得名,也因天门洞而蜚声世界,被誉为“湘西第一神山”、“武陵之魂”和“张家界之魂”。

【设计意图:课件播放图片,让学生观看天门山美景,给学生带来直观形象山太阳:红色课后反思成功之处:由欣赏天门山图片和了解天门山引出今天要学的诗,然后,安排自学,让学生有独立思考、小组合作、自由发挥的空间,强调学生的积极参与,鼓励学生查阅工具书、查阅资料理解诗意。

给学生创建自读自悟的机会,读永远都是语文学习的主要手段,因此,我在教学中,让学生先自由读,再分节奏读,再试着用气势雄伟的语气读前两句,用高兴的心情读后两句,接着让学生比赛读,齐读,背诵。

学生很自然地掌握诗的意境,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熟读成诵。

不足之处:课件的运用较少。

在这首诗的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课件创设情境,营造氛围,让学生进入诗所描绘的景象,引导学生充分调动多种感官去看、去听、去想、去悟,效果会更好。

例如,引导学生理解第一句诗句的意思时,课件出示长江动感的视频及配乐的解说,这样激发学习的学习兴趣的同时了解长江水的特点。

当学生理解第二句时,继续播放长江水击打天门山的声音的音频,让学生展开大胆的想象,了解天门山的高,陡峭的特点。

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会认、会写生字。

2.反复朗读、了解古诗大意,想象诗句描绘的大意,背诵古诗。

(重点)3.通过诵读和想象来体会诗的意境,激发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难点)【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导入课题:学们,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人们把杭州西湖比作人间天堂,是因为那里风景优美、气候宜人,所以从古至今有好多的文人墨客吟诗作画来赞美它。

今天我们来学习宋代诗人苏轼描写西湖的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板书课题:饮湖上初晴后雨)学生齐读课题。

苏轼特别喜欢西湖,他第一次来到杭州就觉得这里特别熟悉,几乎成为了他的第二故乡,他在杭州两次做官,像爱自己的家一样治理杭州,西湖在当时也会遇到污染的问题,他在西湖兴修水利,建起了“苏堤”和“三潭映月”两道独特的景观。

二、了解作者,介绍西湖。

1.了解作者: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

汉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北宋时为眉山城)人,祖籍栾城。

北宋著名散文家、书画家、词人、诗人,是豪放词派的代表。

和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为唐宋八大家中的三苏。

苏轼是苏洵的次子(苏洵长子夭折),1057年(嘉祐二年),与弟弟苏辙同登进士。

唐宋八大家之一。

《饮湖上初晴后雨》是描写西湖的古诗中无人能超越的。

2.介绍西湖: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西部,是中国主要的观赏性淡水湖泊,也是中国首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西湖三面环山,面积约6.39平方千米,东西宽约2.8千米,南北长约3.2千米,绕湖一周近15千米。

湖中被孤山、白堤、苏堤、杨公堤分隔,按面积大小分别为外西湖、西里湖、北里湖、小南湖及岳湖等五片水面,苏堤、白堤越过湖面,小瀛洲、湖心亭、阮公墩三个人工小岛鼎立于外西湖湖心,夕照山的雷峰塔与宝石山的保俶塔隔湖相映,由此形成了“一山、二塔、三岛、三堤、五湖”的基本格局。

2011年6月24日,杭州西湖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设计意图:通过对西湖的介绍,让学生对西湖的美有了初步的感受,拉近了学生与西湖的空间距离,激发了学生的阅读期待。

】三、初读感知。

1.听范读。

边听边画出诗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2.学生初读:同学们,首先请你们自由朗读这首古诗,用你们平时学会的学习古诗的方法学习交流,朗读的时候,要把字音读准,然后边读边记下自己读懂了什么,标出读不懂的地方。

课件出示初读要求: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4. 生自由朗读,小组交流,检查交流情况。

3.检查初读情况(1)认读生字练读词语,读生字,再组词。

①出示带生字的新词,让学生认读。

雨亦奇淡妆浓抹相宜②你认为诗中哪些字词易读错或难读,再反复读。

(2)理解词语:结合注释和自己的学习经验,互相交流对古诗中词语的理解。

练把词语和意思连起来。

(2)(4)(5)(6)(7)(8—9)初:衤上点靠右,横撇起笔稍向上拉、撇要长,右边中间有短撇和点并相连。

练学生练写,教师巡视指导。

投影展示书写正确、美观的字词,相互借鉴。

和课本对照,及时改正。

五、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1.课件出示:饮湖上初晴后雨[宋]苏轼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2.学生熟读课文:开火车读、赛读、小组读、同桌读。

3.鼓励交流,理解诗题。

(1)学生齐读诗题。

(2)小组同学互相交流:通过读题目,你读懂了什么呢?(3)小组派代表做汇报发言,师生评议,教师小结:①通过读题目,知道了天气:先是晴天,后来下雨了。

(“初晴后雨”)②通过读题目,知道了地点:西湖的小舟上。

(“湖”)③通过读题目,知道了诗人在做什么:饮酒聊天,欣赏美景。

(“饮”)4.谈话激趣:诗人苏轼曾经在杭州做过地方官员,他非常喜欢西湖,经常到西湖来观赏美景,有一天,他和朋友乘坐游船荡漾在西湖上,一边饮酒聊天,一边欣赏西湖美景,刚开始的时候是阳光明媚,后来忽然下起了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