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测试卷(时间:120分钟总分:120分)一、积累与运用(30分)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D)(3分)A.按辔.(pèi)畎.亩(quán)丈夫之冠.(guàn)B.箕畚.(bèi) 驱驰.(chí) 动心忍.性(rěn)C.荷.担(hè) 筋.骨(jīn) 法家拂.士(fú)D.穷匮.(kuì) 魁.父(kuí) 山北之塞.(sè)(解析:A项“畎”应读“quǎn”;B项“畚”应读“běn”;C项“拂”应读“bì”。
)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C)(3分)A.以顺为正.者(准则,标准)B.且.焉置土石(况且)C.以河内守亚夫为.将军(成为)D.其将固.可袭而虏也(必,一定)(解析:C项“为”是“担任”的意思。
)3.选出下列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B)(3分)A.往之女家B.固不可彻C.曾益其所不能D.始一反焉(解析:A项“女”同“汝”;C项“曾”同“增”;D项“反”同“返”。
)4.解释下列多义词。
(4分)(1)诚①帝感其诚.(诚意)②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真正,确实)(2)苦①何苦.而不平(愁苦,这里指担心)②必先苦.其心志(使……痛苦)5.名句积累。
(6分)(1)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陶渊明《饮酒(其五)》](2)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晏殊《浣溪沙》)(3)《雁门太守行》中运用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渲染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危急形势和城内将士披坚执锐,严阵以待的情形的诗句是: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4)读《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巧借东风”的故事,使你联想到杜牧《赤壁》中的诗句: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6.下面对课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3分)A.孟子,名轲,战国时期思想家,法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
《孟子》是记录孟子言行的著作。
B.《愚公移山》选自《列子·汤问》,体裁是寓言,作者列子,名寇,郑国人,战国前期道家思想代表人物之一。
C.《周亚夫军细柳》的作者司马迁是西汉历史学家,他所撰写的《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D.《雁门太守行》的作者李贺,有“诗鬼”之称。
《雁门太守行》是一首描写战争场面的诗歌,全诗意境苍凉,格调悲壮。
(解析:A项中孟子是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
)7.(咸宁中考改编)“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为了让同学们更多地了解“二十四节气”,八年级某班特举办了关于“二十四节气”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一起参加。
(8分)材料一:201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十一届常委会通过审议,批准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二十四节气”申请成功是中华民族对世界的贡献,充分体现了国际社会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可与尊重,有利于中华传统文化的推广和传播,也有利于世界各国人民通过它了解中华民族的理想、准则和精神。
材料二:“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先民根据太阳在一年中对地球产生的影响而概括总结出的一套气象历法,自秦汉时期至今已经沿用了2 000多年。
(1)阅读上面的材料,请各用一句话(10字以内)概括每则材料的主要内容。
(2分)材料一:二十四节气入非遗名录(申遗成功)。
材料二:二十四节气沿用2 000多年(2)“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这首“节气歌”中暗含了“二十四节气”的名称,其中有一个既是节气又是传统节日,请你写出它的名称,并用一句话表达你对这一传统节日的理解。
(3分)清明节。
清明节是中国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
人们通过踏青、扫墓之类的活动祭祀祖先和英烈等,表达怀念、感恩之情。
(3)有同学认为现代科技很发达,想了解二十四节气知识上网查查就行了,没必要举行这样的活动。
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说说理由。
(3分)【示例】不同意。
因为活动的举行,有利于加深“二十四节气”在人们心中的印象,能更好地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网络上查询虽然快捷,但只是生硬的定义,人们查询过后会很快忘记,效果不显著。
二、阅读理解(40分)(一)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8~10题。
(7分)春望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8.诗中的“草木深”表面是写春天来临,草木繁茂,实际是写都城沦陷、草盛人稀、荒凉萧条的社会现状,一个“深”字表现了因战乱而荒芜的景象。
(3分)9.诗歌的尾联描写诗人外貌的作用是什么?(2分)写出了诗人忧愁、烦闷的情状,把忧家忧国的感情表现得更加深沉和突出。
10.此诗将眼前景、胸中情融为一体。
通读全诗,谈谈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分)抒发了诗人感时忧国、思亲念家的情感。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4题。
(12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C)(2分)A.舜发.于畎亩之中发:兴起,指被任用。
B.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安:安逸。
C.人恒过.,然后能改过:过去。
D.曾.益其所不能曾:同“增”,增加。
(解析:C项“过”应理解为犯错误。
)1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1)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如果一个国家)在国内没有守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主的贤士,在国外没有势力、地位相当的国家和外来的忧患,这个国家就往往会灭亡。
(2)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这样以后才明白,常处忧愁祸患之中可以使人生存,常处安逸快乐之中可以使人死亡。
1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2分)A.选文第一段列举古代圣君贤臣起于微贱的事例作为论据。
B.选文第二段对所举事例加以概括,得出要增长才干,必须先经受艰苦磨炼的观点。
C.文章的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D.选文先谈人,主要体现“死于安乐”;后论国,主要体现“生于忧患”。
(解析:D项谈人体现“生于忧患”,论国体现“死于安乐”。
)14.在孟子看来,人怎样才能成才?(4分)首先,人才是在艰苦的环境中造就的,“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这样才能起到“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的作用。
其次,还要重视人的主观因素,“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主客观条件相互结合,才有可能成就一番事业。
(三)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15~18题。
(13分)【甲】愚公移山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乙】铁杵磨针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
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
过小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
”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媪自言姓武。
今溪旁有武氏岩。
15.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4分)(1)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箕畚:用箕畚装土石(2)始.一反焉始:才、刚(3)逢老媪方.磨铁杵方:正在(4)太白感.其意感:被……感动16.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1)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北山脚下有个叫愚公的人,年纪将近九十岁了,面对着大山居住。
(2)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李太白被她的毅力(意志)所感动,就回到山上完成了学业。
17.【甲】文段中写太行、王屋二山的高大,运土路程的遥远,有什么作用?(3分) 通过这些来表明移山工程的艰巨,显示了愚公的气魄,赞颂了他持之以恒的精神。
18.由【乙】文演变的民间俗语是什么?【甲】【乙】两个故事给你的共同启示是什么?(2分)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共同启示:做任何事情都要有恒心、有毅力,这样才能成功。
附【乙】文参考译文: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
世间相传李太白在山中读书,还没有读完,就放弃离去了。
路过小溪,看见一位老婆婆正在磨铁棒,(李太白)问老婆婆(磨铁棒的目的),(老婆婆回答)说:“(我)想要做针。
”李太白被她的毅力(意志)所感动,就回到山上完成了学业。
老婆婆自己说她姓武,现在磨针溪旁有武氏岩。
(四)(遵义中考改编)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8分)四知大将军邓骘闻其贤而辟之,举茂才,四迁荆州刺史、东莱太守。
当之郡,道经昌邑,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谒见,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
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无知者。
”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
何谓无知!”密愧而出。
后转涿郡太守。
性公廉,不受私谒。
子孙常蔬食步行,故旧长者或欲令为开产业,震不肯,曰:“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19.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4分)(1)闻.其贤而辟之闻:听说(2)当之.郡之:到,去(3)何谓.无知谓:说(4)故.旧长者故:老朋友20.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2分)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让后代被称作清官的子孙,把这个馈赠给他们,不也很优厚吗!21.本文写了与杨震有关的哪两件事?表现了他怎样的可贵品质?(2分)拒绝下属赠送财物,拒绝老朋友提出的为子孙开办产业的建议。
表现出杨震清正、廉洁、自律的可贵品质。
附参考译文:大将军邓骘听说杨震贤明就派人征召他,推举他为秀才,多次升迁,官至荆州刺史、东莱太守。
当(他)赴郡途中,路上经过昌邑,(他)从前举荐的荆州秀才王密担任昌邑县令,前来拜见(杨震),到了夜里,(王密)怀揣十斤金子来送给杨震。
杨震说:“我了解你,你不了解我,为什么呢?”王密说:“夜里没有人知道。
”杨震说:“上天知道,神明知道,我知道,你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