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雪》习题精选一、基础巩固1、给加粗的字注音:沁园春()莽莽()红装素裹()折腰()略输()稍逊()成吉思汗()今朝()2、填空:本文作者为,其中《沁园春》是,《雪》是。
3、给加粗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⑴惟余莽莽()A、只有我B、只剩C、只有⑵惟余莽莽()A、景色迷茫B、草木茂盛C、无边无际⑶顿失滔滔()A、立刻B、停顿C、安顿⑷须晴日()A、必须B、须要C、等到⑸引无数英雄竞折腰()A、弯腰B、折服C、鞠躬倾倒,这里是称颂、赞颂⑹稍逊风骚()A、文学才华B、妇女举止轻佻C、指“国风”《离骚》二、能力演练4、本文使用了哪些修辞方法?请举例。
5、本词上阕的主要表达方式是,写出了祖国江山的美丽;下阕的主要表达方式是,写出了对历代帝王的看法。
抒情贯穿本词的始终。
6、词中哪几句是作者想像的景色?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7、词中点明主题的句子是哪几句?写出来并说说含义。
8、你还知道哪些咏雪的诗歌?请举两三例。
三、拓展延伸阅读诗文并回答问题: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9、请将本词与《沁园春雪》比较,说明他们在结构上有什么相似点。
10、前三句点明的时间、地点、事件分别是什么?11、“看”字统领了哪几句?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图画?12、“鹰击长空”和“鱼翔浅底”中的“击”“翔”好在哪里?说明理由。
13、本词上下阕最后一句各使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方法?有何作用?一、阅读《沁园春》,进行阅读实践1、选择正确的理解,将字母填在括号里:⑴千里冰封,万里雪飘()⑵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⑶山舞银蛇,原驰蜡象()⑷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A、写静景B、写动景C、既写动景又写静景D、写实景E、写想像中的景象2、填空:⑴“沁园春”是名,“雪”是词的。
⑵《沁园春·雪》这自词写于年,在写法上它用了、、相结合的表达方法。
⑶《沁园春·雪》一词中点题的句子是,点明中心的句子是,直接抒发对祖国赞美之情的句子是。
3、写出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方法:⑴大河上下,顿失滔滔()⑵山舞银蛇,原驰蜡象()⑶欲与天公试比高()4、句中“望”字的含义与作用是()A、登高远眺,领起以下各句至“试比高”。
B、从远处向下观望,只关涉到本句“长城内外”。
C、向远处眺望,领起以下各句至“顿失滔滔”。
D、观望,领起以下各句至“试比高”。
5、“红装素裹”一句的意思是()A、形容雪后天晴,红日和白雪交相辉映的壮丽景色。
B、指雪地里有的妇女身着红色艳装,有的妇女身着素淡之装。
C、形容雪后红艳的太阳使妇女们衣装更艳,地上的白雪映照着妇女们洁白的肌肤。
D、形容雪后天上是红艳的太阳,地上是素静的白雪。
6、“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娇娆”这几句的描写角度是()A、实写雪后之景,展现出绚烂多彩的美丽图景。
B、是想像,虚写雪后之景,展现出绚丽的美景。
C、通过回忆,写过去的雪后之景,展现出美丽的图景。
D、联想到以往雪后之景,展现美丽的图景。
二、阅读课文内容,进行阅读实践2、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⑴竞折腰:⑵略输文采:⑶数风流人物:⑷惜秦皇汉武:3、下列句子停顿正确的一项是()A、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B、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C、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D、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4、“惜”是针对什么人而言?。
5、对“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一句理解正确的一项()A、数一数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都过去了,真正开创未来的只有当今的英雄。
B、真正称得上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还要看今天的人民大众。
C、真正的英雄人物,只有当今的社会才会出现。
D、真正称得上才华出众的人物,要看今天的人民大众。
6、从全词看,下阕是()A、是全词的重点段。
B、是全词的辅助段。
C、与上阕平行关系,一个主题的平列两部分。
D、上阕是重点,这段是引申、发挥的辅助段落。
7、评价这些历史人物的角度是什么?。
三、阅读下文,进行阅读实践《沁园春·长沙》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注:毛泽东填这首词时,全国范围的大革命风暴因为一九二五年五月上海工人反英反日大罢工而爆发了。
面对革命的大好形势,毛泽东怀着极大的革命激情填写了这首词。
1、给下列字注音:怅()峥嵘()()遒()遏()2、解释词语:舸──遒──遏──3、本词运用了象征、比喻的写法,请写出下列句子的象征和比喻意义:⑴万山红遍,层林尽染──⑵漫江碧透,百舸争流──⑶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⑷浪(头)──⑸飞舟──4、旧体诗词不仅讲究押韵,而且有些地方还讲究对偶,请从词中找出三组对偶的句子:⑴。
⑵。
⑶。
5、分别概括上下两阕的内容,并指出总领全词的句子。
【自主探究】毛泽东诗词中的数词运用十分巧妙。
往往一个数词就能表现出一种意境、气魄。
如“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十万工农下吉安”“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万木霜天红烂熳,天兵怒气冲霄汉”等句子视野开阔,气势磅礴,极具美感。
建议将毛泽东诗词中巧用数词的诗句积累在一起,形成一个语言板块。
《陈涉世家》练习一、文学常识1、司马迁:(朝代)著名家,家,家。
2、本文出自。
它是我国第一部体史。
共篇,五大部分:、、、、。
二、语音涉夏佣辍鹄闾适度数将罾谏间篝恚笞宁铚三、通假字发闾左适戍渔阳为天下唱将军身被坚执锐卜者知其指意固以怪之矣四、古今异义卒中往往语(古义:今义:)楚人怜之(古义:今义:)夜篝火(古义:今义:)而戍死者,固十六七(古义:今义:)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古义:今义:)借第令毋斩(古义:今义:)今亡亦死(古义:今义:)五、解释下列词语(词类活用)。
1、大楚兴,陈胜王王:2、天下苦秦久矣苦:3、尉果笞广笞:4、皆指目陈胜目:5、夜篝火夜:6、置人所罾鱼腹中罾:7、将军身被坚执锐坚:锐:8、忿恚尉忿恚:六、解释下列词语(一词多义)会会天大雨皆来会计事道道不通伐无道等等死,死国可乎公等遇雨数扶苏以数谏故数言欲亡故扶苏以数谏故广故数言欲亡将上使外将兵)项燕为楚将陈胜自立为将军然吴广以为然然足下卜之鬼乎指卜者知其指意皆指目陈胜书乃丹书帛曰“陈胜王”得鱼腹中书所置人所罾鱼腹中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令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令辱之召令徒属陈守令皆不在与尝与人佣耕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之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二世杀之上辍耕之垄上上使外将兵应佣者笑而应曰宜多应者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又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当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不当立当此时行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乃行卜行收兵以扶苏以数谏故或以为死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以激怒其众欲广故数言欲亡从民欲也号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号为张楚为若为佣耕为天下唱七、重点词语解释1、屯大泽乡屯:2、会天大雨会:3、或以为亡亡:4、举大计亦死举大计:等死:等:6、扶苏以数谏故数: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间:8、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宁:9、辍耕上垄上之:10、怅恨久之怅:之:11、苟富贵,无相忘苟:八、朗读节奏1、而戍死者/固十六七2、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九、理解性默写1、起义的直接原因:。
2、起义的根本原因:3、为起义所作舆论准备:4、“为天下唱,宜多应者”与孟子所主张的观点相似,用孟子的话来说是:。
5、陈胜、吴广起义的策略是:6、陈胜为起义做了哪些舆论准备(宣传工作)?;7、文中写陈涉发动起义“召令徒属”时,直接向封建统治者挑战,以激励众人的一句话是:”8、表明陈涉从小有远大理想的一句是。
9、陈涉揭竿起义,各地百姓纷纷响应的原因是10、起义的导火线是。
十、重点语句翻译1、陈胜佐之,并杀两尉2、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
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3、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4、为坛而盟,祭以尉首。
5、王侯将相宁有种乎!6、借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十一、课文内容理解1、“将尉醉”的“醉”在该段的情节发展中起什么作用?2、人物欣赏(1)从分析当时形势和所提策略口号以及为起义做舆论准备及发动起义中,可以看出陈胜具有什么样的品质?(2)文中“且壮士不死而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一句,表现陈涉的性格特点和出众的宣传鼓动才能。
3、吴广是个有勇有谋的人,请你说说在杀死两尉的过程中,他的智谋表现在哪里。
十二、开放性试题——对出自本文的成语及名句翻译或解释鸿鹄之志:篝火狐鸣:苟富贵,无相忘: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王侯将相宁有种呼!阅读下面文言文,做1~5题。
(12分)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
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
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失期,法皆斩。
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
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
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
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
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吴广以为然。
乃行卜。
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
然足下卜之鬼乎!”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
”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
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
”卒皆夜惊恐。
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节选自《陈涉世家》)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2分)①:度已失期度:②为天下唱唱:③今或闻无罪或:④乃丹书帛曰书:2、翻译下面两个句子。
(4分)①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②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3、陈胜、吴广发动起义的导火索是什么?根本原因是什么?(2分)答:①:②:4、陈胜、吴广为起义做了哪些舆论准备?(2分)答:①②5、用简要的话概括本文段的大意。
(2分)《唐睢不辱使命》练习1、按注音填空正确的字(1)唐睢不rǔ ____使命(2)秦王fú ___然怒(3)免冠徒xiǎn ____(4)以头qiāng ____地(5)休jìn ____降于天(6)天下gǎo ___素(7)秦王色náo ____ (8)huì ____星袭月(9)好收吾骨zhàng ___江边(10)天上宫què ____ (11)三年jī ____旅客(12)低qǐ ____户2、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粗字(1)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2)安陵君因使唐睢使于秦()()(3)岂直五百里哉!()()(4)长跪而谢之曰()(5)万籁此都寂()(6)今日又南冠()3、下面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扑于殿上B、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C、大王尝闻布之怒乎?D、秦王不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