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五味子科

五味子科

华中五味子
【植物来源】
华中五味子(Schisandra sphenantheraRehd. et Wils. )。

来源于五味子科,五味子属植物华中五味子的干燥成熟果实。

【植物特征】
落叶木质藤本,全株无毛,很少在叶背脉上有稀疏细柔毛。

冬芽、芽鳞具长缘毛,先端无硬尖,小枝红褐色,距状短枝或伸长,具颇密而凸起的皮孔。

叶纸质,倒卵形、宽倒卵形,或倒卵状长椭圆形,有时圆形,很少椭圆形,长(3) 5-11厘米,宽(1.5) 3-7厘米,先端短急尖或渐尖,基部楔形或阔楔形,干膜质边缘至叶柄成狭翅,上面深绿色,下面淡灰绿色,有白色点,1/2-2/3以上边缘具疏离、胼胝质齿尖的波状齿,上面中脉稍凹入,侧脉每边4-5条,网脉密致,干时两面不明显凸起;叶柄红色,长1-3厘米。

花生于近基部叶腋,花梗纤细,长2-4.5厘米,基部具长3-4毫米的膜质苞片,花被片5-9,橙黄色,近相似,椭圆形或长圆状倒卵形,中轮的长6-12毫米,宽4-8毫米,具缘毛,背面有腺点。

雄花:雄蕊群倒卵圆形,径4-6毫米;花托圆柱形,顶端伸长,无盾状附属物;雄蕊11-19 (23),基部的长1.6-2.5毫米,药室内侧向开裂,药隔倒卵形,两药室向外倾斜,顶端分开,基部近邻接,花丝长约1毫米,上部1-4雄蕊与花托顶贴生,无花丝;雌花:雌蕊群卵球形,直径5-5.5毫米,雌蕊30-60枚,子房近镰刀状椭圆形,长2-2.5毫米,柱头冠狭窄,仅花柱长0.1-0.2毫米,下延成不规则的附属体。

聚合果果托长6-17厘米,径约4毫米,聚合果梗长3-10厘米,成熟小桨红色,长8-12毫米,宽6-9毫米,具短柄;种子长圆体形或肾形,长约4毫米,宽3-3.8毫米,高2.5-3毫米,种脐斜V字形,长约为种子宽约1/3;种皮褐色光滑,或仅背面微皱。

花期4-7月,果期7-9月。

产于山西、陕西、甘肃、山东、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河南、湖北、湖南、四川、贵州、云南东北部。

生于海拔600-3 000米的湿润山坡边或灌丛中。

【药用部位及采收加工】
秋季摘采其成熟果实,晒干或蒸后晒干,除去果梗和杂质。

【功能主治】
滋补强壮药,理气和胃,清热解毒,养血活血进行具有收敛固涩,益气生津,补肾宁心之功效,用于治疗久嗽虚喘,遗精、久泻不止,自汗盗汗,津伤口渴,内热消竭有补肺滋肾,益脾胃和祛痰平虚喘之功效,可治疗久咳不止,遗尿尿频、盗汗,月经不调和心悸失眠、镇咳、祛痰。

藤茎:舒筋活血,理气止痛,健胃消食,敛肺生津。

【药理作用】
保肝、抗菌、抗氧化、抗溃疡、抗应激、抑制肿瘤、促进成骨细胞的增殖分化、改善心血管系统、提高免疫功能、诱导肝脏药物代谢酶的作用
【活性成分】
华中五味子木脂素和三萜类化合物,其中木脂素是其主要活性成分。

【常用验方】
(1)用于治疗虚寒喘咳
如偏于肺虚咳喘,有寒痰、湿痰,常配干姜同用。

如偏于肾虚喘咳,常配六味地黄汤同用,方如都气丸。

对老年慢性喘息性支气管炎,可配麻黄、钩藤;虚喘较
甚者,更需加配磁石、远志等安神镇静药。

(2)治久泻久痢而属肾虚者,常配补骨脂。

(3)治汗出过多而致血气耗散、体倦神疲,华中五味子当补药用,常与麦冬、党参配伍。

(4)治过敏性,瘙痒性皮肤病,用华中五味子10克,浸入80%酒精和100毫升中而成五味子酊,每日三次,每次5~6毫升,水冲服,对荨麻疹、血管神经性疾病等有较好效果。

(5)治慢性肝炎,以单味制成蜜丸或配茵陈、大枣制成蜜丸,有降低转氮酶作用。

(6)五味子茶,取五味子,用开水冲烫之后,加冰糖泡水做茶饮用,可用于治心肾气虚、遗精、早泄等症。

(7)五味子泡酒,五味子酒有补肾益气、宁心安神的功效。

南五味子
【植物来源】
南五味子(Kadsura longipedunculata Finet et Gagn.)。

别名:盘柱南五味子、红木香、紫金藤、紫荆皮、盘柱香、内红消、风沙藤、小血藤、长梗南五味子,为五味子科、五味子属植物长梗南五味子的果穗。

【植物特征】
藤本,各部无毛。

叶长圆状披针形、倒卵状披针形或卵状长圆形,长5-13厘米,宽2-6厘米,先端渐尖或尖,基部狭楔形或宽楔形,边有疏齿,侧脉每边5-7条;上面具淡褐色透明腺点,叶柄长0.6-2.5厘米。

花单生于叶腋,雌雄异株;雄花:花被片白色或淡黄色,8-17片,中轮最大1片,椭圆形,长8-13毫米,宽4-10毫米;花托椭圆体形,顶端伸长圆柱状,不凸出雄蕊群外;雄蕊群球形,直径8-9毫米,具雄蕊30-70枚;雄蕊长1-2毫米,药隔与花丝连成扁四方形,药隔顶端横长圆形,药室几与雄蕊等长,花丝极短。

花梗长0.7-4.5厘米;雌花:花被片与雄花相似,雌蕊群椭圆体形或球形,直径约l0毫米,具雌蕊40-60枚;子房宽卵圆形,花柱具盾状心形的柱头冠,胚珠3-5叠生于腹缝线上。

花梗长3-13厘米。

聚合果球形,径1.5-3.5厘米;小浆果倒卵圆形,长8-14毫米,外果皮薄革质,干时显出种子。

种子2-3,稀4-5,肾形或肾状椭圆体形,长4-6毫米,宽3-5毫米。

花期6-9月,果期9-12月。

产于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云南。

生于海拔1 000米以下的山坡、林中。

【药用部位及采收加工】
根、茎、叶、种子均可入药。

秋季摘采其成熟果实,晒干或蒸后晒干,除去果梗和杂质。

【功能主治】
根皮、根、茎:祛风通络,行气活血,消肿止痛,驱虫;种子为滋补强壮剂和镇咳药,治神经衰弱、支气管炎等症。

祛风除湿,治疗风湿痹痛之功效。

果实入药,具有收敛、滋补、强壮、安神的功效
【药理作用】
抗肿瘤、抗氧化、保肝、、抗溃疡、抗应激、抗艾滋病毒、抑菌活性、调节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

【活性成分】
木脂素类、萜类、黄酮类、甾体类、黄嘌呤类、挥发油等。

【常用验方】
1、.五味子茶:五味子5-10克,冰糖适量,开水冲泡代茶饮,酸酸甜甜,味道很好。

常饮此茶可降压,改善高血压症状,并可防治冠心病。

2、五味子粥:五味子10克、大米2两,一起文火熬制。

功效:五味子可以养肝、补肾,大米有保肝、护胃的作用,酒后进食能够减少大量酒精对肝的损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