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灰空间”

“灰空间”

“灰空间”“灰空间”—廊心理的现代体现摘要空间具有三种空间形态,分别是“内部空间”、“外部空间”和“灰空间”。

“灰空间”通常是“过渡空间”的一种说法,代表着在不同空间形式边缘存在的,从此到彼的过程中,需要经历的介于这两者之间的一种空间存在。

“廊”这种形式,是典型的灰空间。

“灰空间”特性的概括可以称之为“跨界理论”,“跨界理论”在现实生活中无处不在。

对它的研究会极大的影响着我们的现在和未来的发展。

“跨界理论”研究非常重要和必要。

关键词:空间灰空间过渡文化本位跨界理论目录摘要 (I)Abstract. II1、绪论 (1)2、简述“空间”与“灰空间” (1)2.1 概念介绍 (2)2.1.1 空间的概念 (2)2.1.2 建筑空间的类型和特点 (2)2.1.2.1 类型之一:内部空间 (3)2.1.2.2 类型之二:外部空间 (4)2.1.2.3 类型之三:灰空间 (5)3、空间的深度和外延 (7)3.1 空间的深度 (7)3.2 空间的外延 (8)3.3 跨界理论 (8)4、关于跨界的思考 (9)4.1 思想的根源 (9)4.2 思想的境界 (10)5、关于跨界的彷徨 (11)6、关于值得我们学习和思考的成功范例 (12)6.1关于之间——跨界理论的体现 (12)6.2高技与乡土之间 (13)6.3记忆与忘却之间 (13)结论 (15)1、绪论对于空间的认识是做好建筑设计、景观设计、甚至是一切设计的基础。

人类哲学的发展、科技的发展都与对空间的认知有密切关联。

有系统的认知空间特性,并找出适合的研究方向是空间研究,乃至上升到对社会、人生的认知,是非常必要和迫切的。

重视空间类型中“内”、“外”之间的“灰空间”的存在,并以之为出发点,开展“跨界理论”的研究。

研究这种即同时具有两个相邻单元的共同特征,又同时具有其不同个性的特点。

是非常重要的。

当今社会“跨界理论”在各个行业成为研究的主流,对它的研究程度决定了各行业的未来。

2、简述“空间”与“灰空间”2.1 概念介绍:2.1.1 空间的概念“空间”(Space)是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词语。

大家不断的使用它,但是在探究的时候,却又发现它的概念有时那样的陌生。

为什么呢?是因为空间具有多义性,使得我们在用语言对它做出普遍性的定义的时候,有很大难度。

空间概念作为一种反映空间特有属性的思维方式,是人们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从对空间的许多属性中,抽出特有属性概括而成的。

“空间概念”是从“空间经验”转化而来的,标志着人类对空间的认知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大致有三个方面的变化,即:1.在物质的存在性方面,体现的是物与物之间的相互关系,是空间关系论的来源。

2.“空”的状态确实存在,虚空经验反映了独立于物体本身之外的存在,是空间实体论的经验来源。

3.物体的大小、形状差别的普遍性。

广延经验反映的是物体自身的与物体不可分离的空间特性,是属性论的来源。

在空间的理解上,古代的西方人不同于古代的中国人,古代人又不同于现代人。

人类认识“空间”概念,其实是从哲学开始的。

《辞海》中对于“空间”的定义就是如此。

“空间”和“时间”作为物质存在的基本要素,是万物存在的基本形式。

空间是物质存在的广延性,时间是物质运动过程的持续性和接续的秩序。

空间和时间是相互并存的。

哲学上的“空间概念”同时反映在了数学、物理学、心理学、艺术学等的空间概念上,它们是相互关联的。

所以意大利建筑理论家布鲁诺·赛维(BrunoZevi)认为:空间的解释“不像其他那些属于某一专门方面的解释,因为空间方面的解释可能是政治方面的、社会的、科学的、技术的、生理-心理的、音乐的、和几何学的,或者是形式上的”。

2.1.2 建筑空间的类型和特点探索“空间”特性的目的是为了学有所用,具体的就是分析在建筑空间中的利用。

下面阐述关于建筑空间的类型和特点。

受哲学和美学的影响,“空间”一词作为一个相对独立而又具有明确含义的建筑术语存在。

在1898年德国,建筑学第一次被称之为“空间艺术”。

建筑长期以来一直被称之为房屋,在这里终于找到了它的归属以及最为特殊的意义。

正如赛维所说“建筑除了仅有长和宽的空间形式——即面,还给了我们三度空间,就是我们站在其中的空间。

这里才是建筑艺术的真正核心。

各种艺术中,唯有建筑能赋予空间以完全的价值。

”对于建筑空间的类型方面,赛维说:“每一个建筑都会构成两种类型的空间:内部空间,全部由建筑本身所形成;外部空间,即城市空间,由建筑物和它周围的东西所构成。

”也就是说,每一座建筑都包括了“内部空间”和“外部空间”这两种空间类型。

但从空间层次上来说,在中国古代建筑中,还存在着另一个空间层次,即“灰空间”。

正如《中国建筑史》所指出:中国建筑“在古代茅茨土阶的条件下,就用屋顶出挑的部分再次创造了一个檐下空间,以及亭廊等下部空间,形成了中国特有的空间层次,即在古代中国人的室外自然空间与室内生存空间之间横亘着院落空间、檐下空间、廊下空间等多重屏障,两极之间的多层次中性空间正是中国建筑群多层次的具体表现。

”由建筑空间的多层次性,我们可以把建筑空间分为三种类型,即内部空间、外部空间和灰空间。

2.1.2.1 类型之一:内部空间从建筑构成来说,建筑空间是由“地板”、“墙壁”、“天花板”所限定的。

这三者是限定建筑空间的三要素,建筑师就是在地面、墙壁、天花板上使用各种材料去具体地创造建筑空间的,这三种基本要素可以看成是限定建筑空间的“实体”部分,而由这些实体的“内壁”围合而成的“虚空”部分,则是建筑的内部空间。

虚空部分是相对于实体部分而存在的,二者是有无相生的关系。

当作为围合的实体被拆除的时候,被围合的空间也就不存在了;而当作为围合的实体建立起来以后,被围合的空间的存在也使得实体的围合更具有意义。

数千年前的老子对这种关系进行了精辟的思辨,他说“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用”是相对于内部空间的使用者——人而言的,因此对于空间的讨论,最终要落实到人的空间,人的存在空间,乃至人性化空间的这一主题上来,才更有意义。

内部空间与外部空间和灰空间相比,是与人的关系最为密切的一种建筑空间类型。

2.1.2.2 类型之二:外部空间外部空间是相对于内部空间而言的,如果说建筑实体的“内壁”围合而成的“虚空”部分,形成了建筑的内部空间;那么建筑实体的“外壁”与周边环境共同组合而成的“虚空”,则形成了建筑的外部空间。

这个外部空间的定义是相对狭义的,它特指的是有人创造的有目的外部环境,比如室外景观,这种空间和室内空间最大的不同是缺少建筑三要素中的“天花板”,可以抽象的概括为“没有屋顶的建筑”。

广义上外部空间,则包括了伟大的自然界的一切地表形态。

人在相对的自然状态下并不是必须的,那么广义的自然的外部空间可以简单的想象为狭义的外部空间的无限外延。

这个延伸有很大伸缩性,可以到田园、山丘、荒漠、甚至是宇宙背景下的星辰。

2.1.2.3 类型之三:灰空间“灰空间”的建筑概念是由日本著名建筑师黑川纪章提出的。

“灰空间”一方面指色彩,另一方面指介乎于室内外的过渡空间。

对于前者他提倡使用日本茶道创始人千利休阐述的“利休灰”思想,以红、蓝、黄、绿、白混合出不同倾向的灰色装饰建筑;对于后者他大量利用庭院、走廊等过渡空间,并将其放在重要位置上。

他在《日本的灰调子文化》一文中,认为:“作为室内和室外之间的一个插入空间,介于内与外的第三域……因为有盖可算是内部空间,但又开敞故又是外部空间的一部分。

因此‘缘侧’是典型的‘灰空间’。

其特点是既不割裂内外,又不独立于内外,而是内和外的一个媒介结合区域”,这里的“缘侧”指的就是日本传统建筑的廊下空间。

在日本古代建筑中,灰空间是一种过渡的空间,无法明确的界定是室外还是室内,但它的存在,却在一定程度上抹去了建筑内外部的界限,使两者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空间的连贯和设计的统一创造出内外一致的建筑,消除了内外空间的隔阂,给人一种自然有机的整体感觉。

其实中国古建筑中“灰空间”概念更为普遍,中国的灰空间不光指内外空间的过渡,甚至还有外部空间与外部空间的过渡,狭义外部空间和广义外部空间的过渡之分。

在中式建筑、中式园林中大量存在的前廊、回廊、游廊、半山亭、山墙上的各种漏窗等等。

廊是中国古式建筑中不可或缺的。

中国古式建筑中,廊的形式决定了它们的作用是不一样的。

前廊常设于殿堂建筑前,是建筑本身的一部分,因一面向着庭院,所以能起到殿堂内部空间与庭院外部空间的过渡作用,也是构成建筑物造型上虚实变化的重要手段。

回廊常用于围合庭院,对空间的大小、形状起着限定作用,并能造成开敞、连通、闭塞等不同的空间效果。

游廊多出现在园林景观中,起着景观分区、增加景深、引导观赏路线以及造成空间变化等作用。

廊——建筑内外的空间结合部,空间“虚”与“实”的边界。

以看似无形,实则有形的存在方式,各种透明、半透明,围合、半围合的形式,介于所处两个空间的分界处。

在实现了空间过度的同时也,完成了光影、时间、心理需求的中间过渡。

灰空间属性为过渡空间,有的时候把灰空间称为过渡空间加以概括。

总而言之,建筑空间包括了内部空间、外部空间、灰空间三种类型。

三种不同类型空间类型有其各自特点,即“灵活的内部空间”、“广阔的外部空间”和“廊的半内部、半外部空间”。

3、空间的深度和外延3.1 空间的深度对于建筑空间理解的深度上,大致有三个层次:第一个,是空间的三维化,能够以立体的角度,深入进去看待空间。

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们开始发现空间具有的几何深度,而且这种深度是可以通过一定手段来实现的。

第二个,是在“三维空间”的基础上,增加了“时间”的概念,成为四维空间。

美国建筑师赖特(Frank Lloyd Wrignt,1869-1959)将老子的空间说进一步深化,转化为他的“连续空间”的概念。

空间是可以作为序列连续存在的,连接的纽带就是时间。

第三个,是在增加了时间的三维空间基础上,又增加融入其中的人类情感,成为五维空间。

当人的情感受到空间美的影响,产生了各自不同的情感思维,当人们抑扬顿挫,浮想联翩的时候,建筑就不再是单纯的建筑,空间不再是单纯的空间。

空间变成了礼堂,一座充斥着华美乐章的美丽的殿堂;或者空间变成了教堂,一座充满虔诚忏悔的灵魂的存在。

在欢快的感知方面,中国传统园林景观的营造是最有特点的,当随着园林中的游廊前行,或“移步异景”或“曲径通幽”,除了对匠人鬼斧神工的赞美,就是借景抒情的酣畅了。

在心灵的另一面,是人类的懊悔与感恩,教堂建筑在这方面卓有成效,日本建筑师安藤忠雄(TadaoAndo)所设计的“光之教堂”、“水之教堂”是其中的代表作。

压抑之后的释放得自于心灵的开启。

认识一个事物,包括空间在内,即需要能够融入进去,跟随它的韵律而起舞;同时也需要超脱于这个事物,站在事物之外来思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