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认知心理学期末复习资料

认知心理学期末复习资料

第一章认知心理学概述1、认知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及学科性质研究内容:是研究认知的内部心理机制--信息的获得、贮存、加工和使用的一门科学。

学科性质:认知心理学从广义上说是一种心理学思潮,从狭义上说是一门学科。

它从性质上属于理论学科。

2、认知心理学的发展历程及趋势(一)内部原因1、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失败2、早期心理学研究传统与格式塔心理学的影响3、心理语言学的发展(二)外部因素1、系统科学的发展: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2、计算机科学的发展3、社会实践、人才培养的要求趋势:1、利用新的科学技术,在基础研究方面有较大的突破2、自然认知与社会认知相结合,加强了研究的生态效度3、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结合,扩大了研究范围。

3)(一)反应时法1、反应时相减法(1)基本内容由荷兰唐德斯提出,基本假设是人的认知过程是由一系列加工步骤组成的,每个人制过程都是独立的。

基本原理:某加工过程的时间=复杂反应时-简单反应时把反应时分成三种:简单反应时(A反应时)有一种刺激、一种反应,要求被试看到刺激呈现就立即做出反应。

选择反应时(B反应时)是多个刺激,每个刺激都有与之相对应的行为反应。

辨别反应时(C反应时)有多个刺激,但只对特定一个刺激做出反应。

对其与刺激不做反应。

(2)减法反应时方法的条件减法反应时实验的逻辑是安排两种反应时作业,其中一个作业包含另一个作业所没有的一个因素,而在其它方面均相同,从这两个作业的反应时之差来判断与之相应的加工阶段。

揭示某种信息加工作业中包含的主要加工阶段。

当一种作业由一系列加工阶段完成时。

2、因素相加法(又称加法反应时实验)(1)基本原理:由斯腾伯格提出,完成某一项作业所需要的全部时间,是每个加工阶段所需要的时间的总和。

如果两个不同的实验因素,对作业的完成时间具有独立的效应,那么这些因素一定影响到作业的不同阶段。

反之,这些因素影响到同一加工阶段。

(2)加法反应时的条件某种作业的信息加工必需由一系列独立的加工阶段组成,在每种加工阶段前一加工所得的信息以某种方式被转换,然后继续通向下一阶段。

每一加工阶段的信息加工的速度与转换的性质不受其它阶段的影响。

3、开窗技术(1)基本原理通过对某些认知作业的分析,可以把每种认知成分所经历的时间过程,比较直接的估计出来,是反应时方法的发展。

用出声的方法表现出某些阶段的加工。

(2)局限性出声的干扰作用系列加工的假设(二)口语记录法,又称出声思考法。

1、基本涵义:要求被试在进行认知活动的过程中,大声讲自己的内部心理活动报告出来,从而让主试能记录了解被试的内部心理活动,源于内省法。

2、应用的条件慢速的信息加工过程研究出声思考过程中最好不要干预提供问题解决过程中,可以意识到的成分,对无意识的内容无法研究。

研究正在进行的信息加工的机制,不适应在事后的回忆。

(三)计算机模拟法1、基本涵义:利用计算机来模拟、检验、发现人的认识活动及其行为表现规律的研究方法。

2、基本假设:如果计算机与人在某种作业上的操作是一致的,那么指导计算机的程序就能够说明人解决该问题的内部机制。

第二章注意1、注意的研究历程及取向对注意的研究表现出两种取向:从信息加工的内部机制方面研究注意,表现为从行为角度对注意进行考察。

从注意的认知神经机制方面研究注意20世纪50年代1958年英国布雷德本特采用双耳分听技术研究了注意现象,并提出了过滤器模型;此后特雷斯曼采用追随耳技术对注意进行研究,提出了注意衰减模型;多依奇提出后期选择模型。

卡尼曼中枢能量理论2、选择性注意:当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刺激同时出现时,注意其中一个刺激,而忽视另外的刺激,这种注意称为选择性注意。

3、双耳分听实验:考查言语听觉功能的两半球不对称性。

通过立体声耳机将成对的声音刺激(但内容不同)送至双耳,这样连续给予声音刺激,每次同时到达两侧半球的声音刺激内容不同。

最后请被试说出听到的声音内容。

结果表明,言语性刺激的听觉能力以左侧半球(右耳)为优势的人居多,右侧半球(左耳)对音乐性刺激的分辨能力为优势者居多。

追随耳程序:是指在实验中,同时给被试的双耳以刺激时,要被试复述事先规定的那只耳朵听到的项目,利用复述使被试尽可能地只注意一只耳朵(追随耳)的信息,而不注意另一只耳朵(非追随耳)的信息。

靶子词:4、知觉选择模型与反应选择模型的含义与区别⒈知觉选择模型:包括过滤器模型和衰减模型⑴过滤器模型:来自外界的信息是大量的,但人的神经系统高级中枢的加工能力极其有限,为了避免系统超载,需要过滤器加以调节,选择一些信息进入高级分析阶段,而其余信息可能暂存于某种记忆之中,然后迅速衰退。

评价:过滤器模型是一种单通道模型,它对信息采用的是一种“全”或者“无”的模式,是不可取的,另外,也无法解释鸡尾酒效应。

⑵衰减模型:过滤器并不是按照“全或无”的方式来工作的,不是只允许一个通道(追随耳)的信息通过,而是既允许追随耳的信息通过,也允许非追随耳信息通过,只是非追随耳信号受到衰减,强度减弱了,但一些信息仍可得到高级加工。

评价:将单通道改为双通道或多通道模型,承认注意在通道间的分配,比过滤器模型更有弹性。

共同点:都认为高级分析水平容量有限或通道容量有限,必须过滤器调节;过滤器都处于初级分析和高级意义分析阶段之间;过滤器作用都是选择一部分信息进入高级知觉分析水平,使之得到识别,注意选择都是知觉性质的。

(注意的知觉选择模型)不同:过滤器模型的信息是以全或者无的方式进行,衰减模型则是以衰减的方式。

过滤器模型是一种单通道模型,而衰减模型是双通道或多通道模型。

⒉反应选择模型:几个通道的信息均可进入高级分析水平,得到全部的知觉加工,注意不在于选择知觉刺激,而在于选择对刺激的反应。

中枢的分析结构可以识别一切输入,但输出是按其重要性来安排的。

这种重要性的安排依赖于长期的倾向、上下文和指示语。

区别:.反应选择模型不同于知觉模型。

主要差别在于对注意机制在信息加工系统中所处的位置不同,知觉选择模型中,起注意作用的过滤器位于觉察和识别之间,意味着不是所有信息都能进入高级分析而被识别,这个模型也被称为早期选择模型。

而反应选择模型的注意机制位于识别与反应之间,以为这几个输入通道的信息均可识别,但只有一部分可引起反应。

这个模型也被称为晚期选择模型。

5、单一资源理论的理论假设及内容观点:由卡尼曼提出,将注意看做人能用于执行任务的数量有限的能量或资源,用这种能量或资源的分配来解释注意。

认为人们完成一项心理作业时他们的资源是有限的,这种有限性使得人们必须把有限得资源运用分配到不同得活动中。

模型的主要成分有分配策略与对容量要求的评价,其中策略分配是关键。

其影响因素有:1、受制于唤醒的可能能量;2、当时的意愿;3、对完成任务所需能量的评估;4、个人的长期倾向评价:它能较好的解释同时进行两个作业所产生的各种复杂情况,并在一定程度上克服知觉选择模型和反应模型的对立。

但是这个理论主张的资源分配是着眼于过程的整体,而不是和知觉选择模型和反应选择模型那样着眼于过程内部的加工阶段。

知觉1、知觉基本的理论模型(1)模式识别:模式是由若干元素或成分按照一定关系形成的某种刺激结构,是复杂的感觉刺激结合。

指确认所知觉的模式(是什么),并将它与其他模式区别开来(即有何独特之处)。

(2)模板匹配:储存于人的长时记忆中的、与外部刺激具有一一对应关系的外部模式的小复本,成为模板。

模式的识别需要刺激与模板相匹配,而这种匹配要求两者有最大程度的重叠缺陷:①无法解释人们能够识别无限变化的模式;②无法解释人们能够迅速识别不熟悉的刺激模式;③大脑内有无如此巨量的模板储存空间。

(3)特征匹配:模式是由若干元素或成分按一定关系构成的,这些元素或成分可称为特征。

模式识别时需要对刺激的特征进行分析,将之与长时记忆中的各种刺激特征进行比较,一旦获得最佳的匹配,外部刺激就得以识别。

2、直接知觉理论:认为环境提供的信息足以产生知觉,知觉并不需要内部过程和表征的参与。

主要论据来自空间知觉,如对距离的知觉、对空间梯度的知觉等。

虽然视觉能提供非常丰富的信息,但低估了知觉加工的复杂性。

3、字体优势效应:是指识别单词中的字母的成绩优于识别单个字母的现象,即单词中字母刺激的识别受到了单词所提供的语境的促进。

客体优势效应:识别物体图形中的线段由于识别结构不严格图形中的同一线段或单独呈现的同一线段的现象。

4、自下而上:指由外部刺激开始的加工,即先对较小的知觉单元进行分析,然后再转向较大的知觉单元,经过一系列连续阶段的加工而达到对感觉刺激的解释。

自上而下:由有关知觉对象的一般知识开始的加工,即由过去经验所引导的较高水平的知觉加工。

第四章记忆1、记忆的研究历程,有哪些阶段1、19世纪末至20世纪40年代末:初创期。

普遍认为记忆就是形成联想,这是对记忆的相对简单而贫乏的理解。

自1885后H.Ebbinghaus开创通过实验研究记忆以来,人们把研究兴趣转向心理过程的高级阶段,此阶段人们主要倾向于研究长时记忆,且方法都较简单。

1890年,W.James提出初级记忆和次级记忆的概念,认为前者是指存在于意识之中的内容,并如实转换刚刚知觉到的事件。

1932年,F.Bartlett尝试用有意义材料来研究长时记忆,首次提出用图式来解释记忆。

2、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末:发展期。

认知心理学的兴起,给记忆研究注入了活力。

50年代中期掀起研究短时记忆的热潮,如米勒提出短时记忆容量(7±2个组块);60年代人们提出两种记忆说,即记忆中存在两种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发现了感觉记忆的存在;提出了三级加工模型,即记忆是由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三级结构所组成的。

70年代人们开始重视F.Bartlett传统,即记忆的重建。

这一时期记忆研究以信息加工取向为主,联结主义取向为辅。

人们把记忆区分为不同的形式,并且着重研究了记忆的编码、贮存和提取过程。

3、20世纪80年代至今:深化期。

认知心理学的兴起,给记忆研究注入了活力。

50年代中期掀起研究短时记忆的热潮,如ler提出短时记忆容量(7±2个组块);60年代人们提出两种记忆说,即记忆中存在两种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发现了感觉记忆的存在;提出了三级加工模型,即记忆是由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三级结构所组成的。

70年代人们开始重视F.Bartlett传统,即记忆的重建。

这一时期记忆研究以信息加工取向为主,联结主义取向为辅。

人们把记忆区分为不同的形式,并且着重研究了记忆的编码、贮存和提取过程。

2、记忆的水平加工模型与多储存模型的内容、优缺点⑴记忆的加工水平模型:观点:认为记忆的存储在编码这一加工水平维度上是连续变化的存在无穷多的加工水平。

其观点是作用于人的刺激要经受一系列不同水平的分析,从表浅的感觉分析开始到较深的、较复杂的抽象分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