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发展学院《当代中国外交》课程教学大纲总学时数:36 学分:2 适用专业:外交学专业一、课程的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较好地掌握《当代中国外交》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并能对当代中国外交的内容作系统分析,使学生达到提高基本素质、培养基本技能。
在此基础上,根据不同的情况,进一步运用所学外交学知识以及与外交学知识密切相关的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知识,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通过分析、综合,在正确理解的基础上结合事例加以运用,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不断提高在实际工作中的综合能力。
二、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课程性质:本课程属于专业基础课,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具有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当代外交的专业知识、培养学生基本技能、了解世界大势的作用。
是一门很强的基础理论学科。
课程目的:通过本课程的讲授,使本科学生了解并掌握当代中国外交(1949~2001年)的基本发展历程、不同时期的重大事件、人物等,了解并掌握本专业国内外学术界的最新研究成果及研究动态,扩大专业视野,奠定较为扎实的专业基本功。
课程任务:本课程讲授以基本概念、基础理论为主线,结合历史史实进行分析讲解。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较好地掌握建国以来中国外交的基本知识,使同学们达到提高基本素质、培养基本技能,并能较为全面地了解当代中国外交等。
三、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1.通过这门课的学习,在掌握中国外交史和世界历史的基础上,能够系统地、较为全面地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基本观点和基础理论2.能用自己的语言把学过的知识加以叙述、解释、归纳,并且能够把某一事实或者概念分解为若干部分,指出他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或与其他事物的相互关系。
3.使学生能够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并运用所学知识,达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要求。
四、课程教学内容第一章独立自主,保障安全(1949—1955)教学的基本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国家独立自主的外交品格和形象,要求学生掌握抗美援朝战争;了解中国参加日内瓦会议的背景和获得的成果;使学生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背景以及积极意义;在此基础上,能够了解亚非会议的基本知识。
基本概念:要求学生掌握中国独立自主外交的理论意义、保障新中国安全与独立自主外交的必然联系。
重点和难点:重点:抗美援朝战争,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难点:日内瓦会议中复杂外交关系思考题:1.抗美援朝战争的国际影响是什么?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有什么积极效果?对中国的国际影响有什么大的作用?3.论述日内瓦会议的后果。
4.这一时期中美关系如何,对东亚和国际社会有什么影响?5.中国在建国后为什么要实行“一边倒”政策?教学内容:第一节展现国家独立自主的外交品格和形象一、确立对外根本立场和总政策二、独立自主精神在建交问题上的贯彻三、维护国家主权,反对帝国主义敌视,肃清帝国主义特权四、区别对待不同国家和国际力量五、加强同社会主义阵营国家的关系,缔结中苏同盟第二节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一、对美国侵略朝鲜的严正警告二、中国人民志愿军的义举三、停战谈判的进行和边谈边打四、坚持按日内瓦公约实行战俘遣返五、停战协定的签订第三节参加日内瓦会议,促成印度支那停战协议一、日内瓦会议召开的背景二、日内瓦会议关于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的两个议程三、印度支那问题谈判绕过礁石和中国代表团的贡献四、日内瓦协议与印支停战第四节控诉美国侵略台湾,反对美国干涉中国沿海岛屿问题一、中国代表在国际场合严正控诉美国侵略台湾二、侵朝战争失败后美国加紧拼凑对中国的军事包围圈三、中国人民解放沿海岛屿和美国的干涉四、美国国内就金门、马祖问题掀起反华战争喧嚣及其收场第五节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亚非会议的成功举行和中国打开外交局面一、朝鲜战争期间联合国内亚阿集团的出现二、中国同亚洲民族主义国家关系的增进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三、亚非会议的举行和中国代表团做出的贡献四、亚非会议期间中国增进同民族主义国家关系的努力第二章对外多方矛盾关系和反美统战(1955—1965)教学的基本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国的对外多方矛盾的表现,为了维护自己的独立和安全,中国积极建立反对美国的统一战线。
与此同时,中国和苏联的分歧和外交关系。
要求学生掌握了解中印的谈判和冲突;使学生理解中国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广泛发展同亚非国家的关系的积极意义;在此基础上,能够了解中国支持民族解放运动的基本知识。
基本概念:中美大使级会谈中美国对华的立场和态度,中国建立反对美国的统一战线的理论;中苏分歧和两国关系逐渐恶化中,中国的理论根据。
重点和难点:重点:中美大使级会谈,中印谈判和冲突难点:中苏关系分歧和逐渐恶化思考题:1.中美大使级会谈中美国对华的立场和态度是什么?2.为了解决历史遗留问题,中国做出了哪些努力和措施?对中国的国际影响有什么大的作用?3.中印谈判和冲突的原因和过程是什么?。
4.这一时期中美关系如何,对中国和国际社会有什么影响?5.中苏大辩论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教学内容:第一节缓和国际紧张局势的努力一、中国赞成缔结集体和平公约二、中美会谈的举行和平民回国协议的达成三、中美大使级会谈反映的美国对华立场和态度四、通过民间外交和贸易等事务开展同日本和西方国家的关系第二节反对美国对亚非拉的国际警察行径和对中国“八·二三事件”的干涉一、反对美国势力介入中东、威胁阿拉伯民族运动和武装入侵黎巴嫩二、反对美国对中国“八·二三事件”的军事威胁和挑衅三、美国在印支制造紧张局势和中国参加关于老挝问题的日内瓦会议第三节解决历史遗留的边界问题、华侨问题及广泛发展同亚非国家的关系一、中国同缅甸解决历史遗留的边界问题二、中国同尼泊尔、巴基斯坦、阿富汗、蒙古等国解决历史遗留的边界问题三、华侨问题和印尼排华事件的起落四、亚非会议后中国同民族主义国家关系的发展和援助原则的宣告第四节中印谈判和冲突一、印度干涉中国处理西藏上层人士的叛乱二、印度挑起边界流血事件三、中国总理赴新德里谈判四、1961、1962年间印度不断恶化对华关系五、印度的大规模军事挑衅和中国被迫自卫反击六、中国争取国际同情和中印边境形势趋于基本平静第五节中苏大辩论和国家关系的逐渐恶化一、50年代前期中苏友好合作关系的发展二、1956、1957年间中国对苏联有批评有维护三、1958年苏联的两个建议和1959年9月9日塔斯社声明及中国的反应四、布加勒斯特会议和苏联开始恶化同中国的关系五、1960年莫斯科会议后中苏短时间的妥协和解及1962年后中苏辩论重新激化六、1963年7月出现中苏国家关系恶化的新阶段七、中苏大辩论的性质及评价第六节支持民族解放运动和各国人民反侵略压迫的正义斗争一、继续支持反对殖民主义和种族主义的斗争二、继续支持反侵略干涉的斗争三、广泛接待亚非拉民族民主革命志士和毛泽东公开发表支持亚非拉各国正义斗争的声明和谈话第三章“反帝必反修”和反对两霸(1965—1972)教学的基本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国“反帝必反修”和反对两霸的理论基础,要求学生中苏公开分裂和敌视的基本过程;使学生理解国际社会对于中国对外两面开弓、强化革命主张的反映;在此基础上,掌握中国对民族主义国家的援助较前更加突出的原因。
基本概念:中国“反帝必反修”和反对两霸及其理论,美国改善中美关系的理论重点和难点:重点:中苏关系的严重恶化及其“中苏同盟”的终结。
难点: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出现松动。
思考题:1.中国为什么支持越南南方人民反对美国侵越战争?2.中苏公开分裂和敌视的过程是什么?3.“珍宝岛事件”和中苏边境冲突增加对中国内政产生了什么不良影响?4.中国对外两面开弓、反对两霸的理论基础是什么?5.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出现松动对中国外交的积极作用如何?教学内容:第一节支持越老柬三国人民的抗美救国战争一、支持越南南方人民反对美国和吴庭艳当局的镇压和迫害二、全力支持越南人民反对美国侵越战争三、对美军1970年侵柬和1971年侵老的强烈反应四、中国支持1973年1月越美巴黎协定第二节中苏公开分裂和敌视一、莫斯科“三月会议”和中苏执政党关系公开破裂二、中国采取不同苏联搞统一战线和联合行动的政策三、中国谴责苏联侵捷和判断苏联沦为社会帝国主义和霸权主义四、“珍宝岛事件”和中苏边境冲突增加五、苏联对中国核设施的军事威胁和中国的严正态度六、中苏边界谈判七、苏联关于亚洲集体安全体系的主张和中国的反应第三节对外两面开弓、强化革命主张和及时的调整一、第二次亚非会议的筹备及其无限期延期二、中国“文化大革命”前夕一些亚非国家恶化同中国的关系三、两面开弓下的外交心态和“文化大革命”期间某种孤立态势四、改变突出意识形态的外交并同许多国家修复和改善关系第四节对民族主义国家支持反侵略斗争和加强经济援助一、支持巴基斯坦抗印斗争二、支持中东人民反对1967年以色列发动的“六·五战争”三、毛泽东发表支持多米尼加人民反对美国武装侵略的声明四、对民族主义国家的援助较前更见突出第五节尼克松访华和中美发表《上海公报》一、尼克松上台后对中国作出改善关系的姿态二、中国对国际形势的再探讨三、基辛格秘密访华四、美国阻挠中国恢复联合国席位的最后挣扎及其失败五、尼克松访华和《上海公报》的发表第四章三个世界的划分和联美反苏(1972—1979)教学的基本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美苏争霸形势下警惕苏联的进攻和实现中美建交;中国确立新的国际战略;要求学生掌握反对苏联支持下的越南地区霸权主义;使学生了解中国反对苏联霸权主义对第三世界国家干涉内政、扩张势力和直接的军事进攻。
基本概念:“三个世界”的划分;中苏美三大角关系。
重点和难点:重点:联美抗苏,中国确立新的国际战略。
难点:越南地区霸权主义。
思考题:1.毛泽东划分“三个世界”的理论依据是什么?2.霸权主义在这一时期有什么重要表现?对中国和对国际什么大的影响?3.论述在新形势下,中国确立新的国际战略是什么?4.这一时期的中美关系如何,对东亚和国际社会有什么影响?5.中国联美抗苏对中国有什么积极影响?教学内容:第一节美苏争霸形势下警惕苏联的进攻和实现中美建交一、中国确定新的国际战略二、美苏中大三角关系下美国对华关系正常化的迟缓行动三、中美外交关系的建立和台湾问题障碍的存在第二节广泛发展同西方大国的关系一、中日建交和缔结和平友好条约二、中国同西方工业发达国家广泛建交第三节反对苏联支持下的越南地区霸权主义一、1975年前后越南地区霸权主义的出现和中国的政策二、反对越南反华排华和中越举行谈判三、对越南的武装挑衅进行自卫还击和中越再度举行谈判四、支持柬埔寨人民反对越南军事占领的斗争第四节反对苏联对第三世界国家干涉内政、扩张势力和直接的军事进攻一、反对苏联在安哥拉、扎伊尔、非洲之角等地干涉内政、扩张势力的行径二、反对苏联在阿富汗的侵略干涉和军事占领三、中国正式终止“中苏同盟”第五节支持发展中国家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继续支持反殖民主义反侵略一、继续发展同第三世界各国和一般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二、继续支持发展中国家维护主权和支持更多国家摆脱殖民统治三、支持国际上日渐增多的建立和平区和无核区的主张四、中国参加联合国第6次特别大会,支持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第五章不结盟与和平、发展为主题(1979—1989)教学的基本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中美关系的曲折发展,中苏关系障碍的逐渐克服和正常关系的恢复;要求学生掌握中国对建立国际新秩序的主张和努力;使学生了解中国在新形势下的外交政策的根本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