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徐晋:温州与世界语温州都市报

徐晋:温州与世界语温州都市报

徐晋:温州与世界语·温州都市报你知道世界语吗?你能用世界语与世界沟通吗?也许有人只能摇摇头了。

可是,被誉为“世界普通话”的世界语,众多的文化名人有过很高的评价,其中有鲁迅、巴金、茅盾、冰心等。

巴金说:我喜欢世界语。

他18岁开始学习世界语,用世界语创作了《我的弟弟》,用世界语翻译了《骷髅的跳舞》、《秋天里的春天》等作品,他的《春天里的秋天》、《寒夜》、《家》等作品被译成世界语。

巴金还说,我坚信世界语一定会成为全人类公用的语言!由此看来,世界语曾经有过辉煌,可是,我们身边如今还有谁在学习和使用世界语?那只能用寥若晨星来形容。

而温州的徐晋,就是其中的一颗星星。

在我的记忆中,早在上世纪80年代,温州曾经出现学习世界语的热潮。

大约是徐晋开始学习研究世界语的那个时期。

不知何故,后来逐渐没怎么说起了。

不过,温州的世界语研究曾经有过可喜的成果,将来温州的世界语又会是怎么样?徐晋是专业学者,也是温州世界语历史的见证人,他也许能有答案。

世界语有什么优势?金:今年是温州历史文化名人永嘉禅师1300周年诞辰。

前些日,市文化部门举办永嘉禅师《证道歌》吟唱会,运用各种艺术形式,再现了《证道歌》的千古绝唱,引起观众的强烈反响。

你曾经用世界语翻译了《证道歌》,并发表于《国际佛学杂志》上。

温州地处东南一隅,你当时怎么会想到学习世界语的?徐:我原先自学英语的。

1976年顶替进了温州日用陶瓷厂工作,据说当时的西德和日本的陶瓷是世界最先进的,于是又自学德语、日语。

学了一段时间,想想不对,世界的语言这么多,人的精力有限,这样学下去何日可成,应该另辟蹊径。

于是我找来了许多语言学的书籍,特别是国际语言学方面的书来阅读,知道了世界语。

开始对世界语产生了兴趣,觉得世界语是一种很有前途的语言,1984年决定学习世界语,并将之作为自己的毕生事业。

我身为温州人,应当将温州文化向世界介绍,正如南环瑾先生说的:“……讲温州人物,最光荣的一位就是他。

”这里的“他”,就是永嘉禅师,所以我选择了他的代表作《证道歌》,把它译成世界语,向世界人民介绍。

金:你坚持世界语的学习研究至今,你认为世界语与其它语种如英语、德语、拉丁语相比,其优势是什么?你能谈谈学习体会吗?徐:被誉为“国际普通话”的世界语,吸收了世界各种民族语言优点人造而成,具有超民族性,也有了世界属性。

它的单词基本上取自欧洲各语言的共有部分,如“语法”一词:英语为grammar,法语为grammaire,德语为Grammatik,世界语为gramatiko;“总统”一词:英语为president,法语为president,德语为Prasident,世界语为prezidento;再如“好”字,世界语、法语、意大利语都以bon为字根,所以学了世界语,几乎能大致看懂欧洲各种语言。

再如“学习”的学,“学校”的学,“学生”的学,在世界语中都为lerni,不像英语学习、学校、学生各是一个独立的词,这点构词方法和汉语相似。

同时,世界语中也有诸如阴阳,太极,进士,举人,豆腐,胡琴等词的读音和汉语一样。

我觉得世界语是科学的,仅语法就很有规律,如过去时,现在时,将来时,词尾各相同;进行时,一般时,完成时,词尾也完全相同,没有不规则变化,不比英语有许多不规则变化和例外。

所以世界语比各民族语易学,和英语相比,达到相同的水平,所需的时间约为英语的三分之一。

世界语何时传入温州?金:看来世界语是科学的,是走向世界大同的工具之一。

尽管世界语仅百多年历史,而为之推广者做了不少工作。

不知世界语传入温州是什么时候?当时的情景又是怎么样的?徐:据老教师汪远潍先生介绍,上世纪20年代中期,温州便有人开始学习世界语,组织者是朱声周,他是温州厚康钱庄的会计。

为温州学习世界语第一人。

30年代初,共产党员陈黄光(1904~1934年,号再华),平阳鳌江人,以文艺战士的身份宣传世界语,把世界语者远大的“大同世界”理想和抗日救亡结合起来,颇有成果,1935年1月被杀于广州黄花岗。

江心屿温州革命烈士纪念馆有他的照片等。

1934年春,在温州中学读书的赵瑞蕻、李金声、徐贤议、陈其襄、郑嘉治等人向上海“世界语学习会”订来书报,开始自学世界语。

1935年,赵瑞蕻在上海和陈其襄,向枫等人组织了“五月社”,自己出钱办了刊物“中国青年行进”,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

新中国成立以后,世界语在温州几乎无人问津,直到“文革”结束,才恢复开展起来,其中市二医(今市中心医院)中医师俞天农功不可没。

1949年以前,他曾经在杭州办有刊物,从事世界语活动。

历史问题平反后,他又开始了世界语的推广。

1984~1985年间,他在温州筹办了世界语《医学通讯》杂志,并任主编。

1985年他参加了在昆明召开的第一届全国世界语大会,回温后,着手筹建温州世界语协会,他任组长,1986年温州世界语协会成立,他任会长兼秘书长。

他还担任浙江省世界语协会副会长。

我就是这个时候担任温州世界语协会副会长的。

后来我也成了国际世界语协会会员,目前中国有三十几位会员。

曾为世界语做过什么?金:你全凭自学,没上过正规的学校。

不过,自学的道路各有辛酸,还是说说你的故事吧?徐:1964年,初中毕业的我,未能升入高中,只得下乡务农了。

我向来喜欢读书,也曾找出哥哥姐姐读过的高中课本来读,可是数理化可以说没有成功。

说到这里,不得不提一个人,这就是徐希焘先生。

他是我姐姐的公公,毕业于南京中央大学,先后在温州一中、二中、四中教过书。

我高中没有录取时,他赶到我家,说,不要难过,一切在于自己的努力。

关键时刻,是他点拨了我,使我下决心自学。

记得在我插队期间,徐先生带学生下乡劳动,还抽空到我务农点来看望我。

见到我,便问我生活和读书情况,我拿出一本油印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他指着《勾践灭吴》问我是否看懂,我说有点看不懂,他便花了一个多小时给我讲了一番,然后才离开。

1972~1973年,我开始在近郊代课,徐先生便指导我阅读英语版的《富兰克林自传》。

每个星期天上午我都到他夫人的工作单位市三医(今市人民医院)听他讲《富兰克林自传》,先后持续了一年许,有时他还留我吃饭。

后来我因到远处代课,没法继续下去,他便把《富兰克林自传》送给了我,还将一本《英华大辞典》赠我,叫我继续自学,并叮嘱我,读一本书,千万不要读了一半放着,再困难也要坚持下去。

我就是受他影响坚持至今的。

1981年,温州科技情报所开办了一个英语翻译班,执教者为王庚尧、周任辛二位老师,另有一位教师专门改作业。

翻译班办了一年,我也读了一年。

这些老师如同我自学道路上的明灯。

金:上世纪80年代,面对改革开放大潮,温州也出现了学习外语的热潮。

其中也有人学习世界语的,我好像还有印象。

能说说你们当时为温州的世界语活动做了什么呢?徐:除俞先生牵头办世界语杂志外,1986年温州世界语协会和温州勤奋外国语学校联合举办了两期免费世界语学习班,我承担了两个班级的教学。

九山河畔也出现过“世界语之角”,练习口语者甚众。

当时温州人学习世界语的人数大约100人。

因此,温州人学习世界语的热情感动了世界语作家叶君健,他说,这对传播知识和文化,对人类和平,都是一大贡献。

1996年,第一届亚洲世界语大会在上海召开。

在马骅、缪天荣、金江、唐湜等热心人士的支持下,并由市政府拨款,我编写了世界语《温州》一书,参加会议。

当时与会的日本世界语学者将该书带到日本后,在《朝日新闻》作了介绍,还译成日文在日本发行,这是其它语种所办不到的。

同年9月,温州民进职业中学开办了世界语学习班。

世界语为什么不景气?金:可近年来世界语在温州的学习使用好像有点不景气,是不是?你觉得其中的原因是什么?请你介绍和分析一下?徐:是的。

目前温州是落后了,在浙江不仅不及杭州、宁波、绍兴,连桐庐、黄岩也不及。

他们目前还有一批人在从事世界语工作,且保留着世界语组织。

至于原因,我想与温州人过于讲求实际,讲究经济效益有关。

另外,也有历史原因,温州从事世界语的学者1949年前大都是在外地活动,温州基础薄弱,后继无人。

俞天农先生1991年过世后,温州世界语协会基本没有活动,我本人能力也不够,未能予以积极推动也有关系。

其实,根据教育部规定,世界语可作为职称核考和报考研究生的第二外语。

天津、吉林、辽宁等省、市、自治区,均把世界语列为职称考试科目。

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有3000人通过世界语的考试获得中、高级职称。

虽然目前温州对世界语感兴趣的人尚有,但全身投入的未有所闻。

金:马云曾说:今天很残酷,明天更残酷,后天很美好,但是绝大部分人是死在明天晚上,只有那些真正的英雄才能见到后天的太阳。

你非常难得,耐得寂寞,一直坚持学习使用世界语到今天,所以我称你是寥若晨星中的一颗星星。

在温州好像惟独你一人在坚持啊!那么您对世界语的前景如何看待?徐:我很有信心,因为民族语言成不了“国际普通话”,而时代又需要“国际普通话”,目前只有世界语最适合作“国际普通话”,全国乃至世界有千千万万人在推广世界语,使用世界语,世界语已进入国际生活的方方面面。

你想想,公制度量衡从提议、设计到普遍推广实施,不是先后历时一百多年吗,何况是语言,当然有难度,但度量衡不是公认了,世界语也应同理啊!正因为有信心,我仍坚持着。

今年年底,我用世界语翻译的《中国古代寓言故事选》又将出版。

采访对象:徐晋世界语学者前温州世界语协会副会长省世界语协会理事中华全国世界语协会会员国际世界语协会会员(简称徐)专栏主持:金辉本报记者(简称金)摄影:陈莉莉徐晋,又名徐晋北,1947年11月出生在温州城区东门一个小商人家庭。

小学毕业于育英小学。

1964年从温州二中初中毕业后到市郊灵昆公社胜利大队(今龙湾区灵昆镇九村)插队落户,1976年返城顶替进温州日用陶瓷厂当工人。

1988年下岗,从事家庭教师,一直至今。

他坚持自学英语多年,从事英语翻译。

1984年转向国际语言学的研究,并自学世界语。

此后,他使用世界语撰写论文和诗歌,先后发表了医学论文《试论中医对淋巴结核与淋巴结炎的治疗》发表于《国际医学杂志》1992年的6月刊;诗歌《祸——福之源》发表于日本《广岛》世界语杂志,1992年7月刊等。

1996年他为市人民政府编写《温州》一书,在上海举行的第一届亚洲世界语大会介绍温州;他翻译的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其中第一卷全文发表于《国际科学杂志》1999年第3期上。

2000年香港举行的第56届国际青年世界语大会上,他用世界语向与会代表介绍了中国书法,并现场书写多幅作品赠送国际友人。

他翻译的佛学重要著作——唐代永嘉禅师《证道歌》发表于《国际佛学杂志》2004年第3期。

2011年出版现代汉语和世界语对照的《老子》一书,由线装书局出版发行。

今年4月出席了在荷兰特尔夫市举行的中西文化文学国际交流研讨会,作了演讲。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