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青少年的认知发展一、皮亚杰的理论:形式运算阶段此阶段,个体的抽象思维和科学思维能力得到发展。
他们不仅可以将具体事物作为思考的内容,而且他们能通过自我反思获得新的,更具普遍意义的逻辑规则。
形式运算阶段的两大特征1、假设演绎推理:当面对问题时,会首先思考概括可能影响结果的所有因素的普遍理论,然后通过对普遍理论进行逻辑性的,可验证性的推理,假设。
再验证那个影响因素是在现实世界可行的。
【1】形式运算思维的标志2、命题思维:青少年可以不通过现实情境对命题进行逻辑推论皮亚杰认为抽象思维需要语言和一些无法用现实事物代替的符号系统作为基础。
值得注意的是,形式运算地位是最高级的思维形式,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达到的,包括成人也是如此。
形式运算思维和具体运算思维一样,尝尝是与具体的任务和情境相联系的。
二、信息加工信息的观点认为,青少年认知能力的改变是由于获得、使用和存储能力上的逐渐变化带来的。
信息加工的机制:1、注意:关注相关信息,更适应于任务要求2、策略:对信息的存贮、再现、提取的策略变得更加有效3、知识:只是增加便于策略的运用4、元认知:元认知扩展,触发对信息的获得和问题的解决有效策略的新动察5、人知的自我调节:形成更好的思维监控、评估和调整的能力6、加工能力:工作记忆空间大并且可以用高效的形式进行组合,以抽象思维进行表达信息加工理论是以抽象思维为核心,元认知是人们对自己思维过程的认识以及对思维的监控能力的体现,是青少年认知发展的中心。
三、自我中心思维【2】皮亚杰认为这一阶段会伴随形成一个自我为中心的形式,难以辨认他人和自我的的抽象观点。
因皮亚杰的观点,后人推论出两种自我与他人的混乱关系1、想象观众:青少年会认为自己是别人观注的焦点,这使得自己过于自我为中心,导致过高的自我意识,对他人想法过于关注,不断地预期别人的反应倾向。
、2、个人神话:由于青少年认为别人都在关注自己,并认为自己是唯一的,无所不能的。
从而使得自我重要性急剧膨胀,导致冒险行为。
认知的自我中心有一种特殊的形式,即无法区分又过分区分自己的想法和他人的想法。
无法区分体现在想象观众这一心理结构中,而过分区分则体现在个人神话。
理性主义和吹毛求抽象思维使得青少年能够超越现实进行可能假设,从而理想化现实世界。
计划与决策为什么决策过程中会遇到困难1、由于青少年缺乏经验,从而达不到预期的回应2、情境的复杂性3、选择的增多新观点理论认为青少年在开始质问自己是谁,要怎么适应以生活,该为自己生活做点什么的时候,青少年的自我意识增强,并开始关心别人自己的看法。
另外新观点理论并没有把想象观众和个人神话与逻辑思维和一般认知发展相联系,而是与社会认知的发展和分离——个体化两个观念相联系1、社会认知的发展:2、分离——个体化青少年的情绪和社会性发展埃里克森的理论:同一性和同一性混乱埃里克森认为同一性是青少年发展成为繁殖力强、快乐幸福的成人的关键一步,要建立同一性必须对你是谁,你注重什么,你的生活追求的方向加以界定一、自我理解自我概念的变化为个人同一性的发展创造了条件1、自我概念的变化个体开始发展关于自我的更为抽象的特质,他们能将单独的特质统一为整体。
但是对自我的概括不是相互联系的而是相互独立的。
在青少年晚期,他们可以将概念更好的组织。
另外他们开始根据个人的信仰和标准开看待自己,而不是社会比较。
总之青少年时期对自我概念的理解并不是固定的,会因为一些有影响力的事件而改变。
2、自尊是指在青少年阶段自我概念的评价性方面进一步的分化。
自我评价性方面包括:学业能力、社交能力、运动能力以及身体外表等。
后来又增添了亲密的友谊、浪漫的需求、工作能路等维度。
二、自我认同(同一性)自我理解为自我认同(同一性)奠定了基础。
马希尔通过埃里克森的理论衍生出两个标准“探索”和“承诺”来评估自我认同的发展并提出了四种自我认同的状态。
1、同一性获得:通过一段时间的探索之后,对价值观、信念和目标有所承诺2、同一性延缓:仅仅是探索中,希望寻找到明确的价值观、信念和目标,从而不断地尝试、收集信息。
却没有真正的投入3、同一性早闭:未经探索即承诺。
一般指他们接受了一个权威性人物给他们的选择。
4、同一性混乱:这类人缺乏清晰的方向感,对价值观、目标以及观念既无探索也没有做出承诺。
这四个自我认同状态可能因为某些事情而循环往复。
三、心理延缓偿付期由于同一性对同一性混乱的压力,埃里克森认为青少年追求一种:心理延缓偿付期。
即青少年推迟承担即将面临的成人责任,探索各种角色可能性的一个时期。
学龄期学龄期儿童的认知发展一、皮亚杰的理论:具体运算阶段此阶段比初期儿童更加具有逻辑性、灵活性和组织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守恒:守恒任务的能力是是否获得运算能力的证据。
此时的学龄期儿童可以去中心化。
即完成任务时体现了逻辑原则。
另外此时段儿童表现出了可逆性。
2、分类:此阶段的儿童可以通过类包涵问题。
3、序列:根据事物高低、长短等维度进行排序的能力。
体现了孩子具有传递推理的能力。
4、空间推理:此时段的儿童体现了心理旋转的能力。
二、信息加工理论信息加工理论考察的是思维的各个部分。
考虑了影响儿童认知活动的注意力和记忆力。
研究者相信大脑发育导致了信息加工发生两个基本变化。
这促进了讨论思维的不同方面。
1、注意:学龄期儿童的注意更具选择性、适应性、计划性。
①选择和适应:指儿童更加注意与自身任务目标情景相关的方方面面。
学龄儿童获得选择性和适应性的过程:产生缺失、控制缺失、利用缺失、有效策略运用②计划:学龄儿童更能搜寻细节丰富的图片和文字材料的不同点和相似点2、记忆:随着注意力的增强,学龄儿童运用记忆策略的能力得到增强。
①记忆策略:指用开存储和保留信息的有意识心理行为。
②记忆策略的种类:外在帮助、复述、织组、精细加工3、元记忆:即对记忆挤出过程的理解,同样出现了儿童学龄期并逐渐改善4、元认知:是指个人关于自我认知过程的知识和调节这些过程的能力。
③元认知知识是指认知过程的知识和意识④儿童认知只是重要的特征是对目标、策略、监控、结果之间联系的理解三、智力1、定义:个体面对挑战时理解世界、理性思考和有效适应资源的能力。
2、智力理论①三元智力理论:斯滕伯格认为智力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分智析力、创造性智力、实践性智力{适应,塑造,选择}②多元智力理论加德纳提出了八个相对独立的智力因素:语言,逻辑数学、空间、音乐、身体运动、人际、内省、自然主义、存在主义③三层智力理论:卡罗尔3、创造力和智力的区别四、社会性发展)(简答或论述)埃里克森的理论:勤奋对自卑该理论认为,成人和儿童的控制欲结合,造成了儿童中期的心理斗争阶段:勤奋对自同伴关系(选择)一、同伴地位同伴交往过程中分化出的不同地位表现了同伴的接纳性。
根据儿童在班级的受欢迎程度划分了一下五种儿童。
1)受欢迎儿童2)被拒绝儿童3)有争议儿童4)被忽视儿童5)普通儿童被拒绝儿童往往会在以后出现很多社会和情感问题研究攻击和亲社会行为的研究方法1)提名法2)同伴评定法二、友谊塞尔曼的五个阶段1)0:临时玩伴关系(3~7):儿童处于自我中心阶段,难以考虑其他人的观点。
他们只想从关系中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
此时友谊还未从关系中分化出来2)1:单向帮助(4~9):好朋友会做儿童想让他做的事情3)2:双向公平合作(6~12):此时礼尚往来,但是仍然各为自己的利益4)3:亲密共享关系(9~15):此时儿童把友谊看成自己的生命的。
超越了彼此做一些事的水平,是彼此承诺的关系。
此时朋友表现出排他性和占有欲。
5)4:自主的相互依赖(12开始):尊重朋友的需要和自主需要三、理解他人:观点采择(论述)1)定义:想象他人是怎样思考与感受能力。
2)塞尔曼观点采择的五个阶段①水平0:未分化的观点采择(3·6)儿童认识到自己和别人会有不同的想法和情感,但是常把两者混淆②水平1:社会信息的观点采择(4~9)儿童认识到,因为人们获取不同的信息,所以导致不同的观点③水平2:自我反省的观点采择(7—12)儿童可以站在他人的立场上,并且能从他人的角度看待自己的观点、情感和行为。
同时认识到别人也能这么做。
④水平3:第三方观点采择(10~15)儿童能够站到两人情境之外,设想从公正的第三方角度看待自己和他人是什么样的。
⑤水平4:社会性观点采择(14~成年)个体理解第三方观点采择会受到一个或多个更大的社会价值体系的影响3)影响因素①个体差异:个体差异主要是由于认知成熟度和经历的不同导致的。
②认知水平4)自己的理解观点采择能力的获得,尤其是儿童理解游戏中各角色的能力,使得游戏发生变化,成为以规则为导向。
这些经历随情感和社会发展起到很大的作用。
儿童早期儿童的教养方式一、父母教养方式的两个维度1、接受——响应:父母对孩子的需要的支持程度和敏感程度以及孩子满足愿望后是否对其表现温情和给予赞扬2、要求——控制:之父母对孩子进行管理和控制的程度二、教养方式1、权威型:2、独裁型3、放任型4、忽视型儿童的气质会与教养方式交互作用,另一方面,文化差异会影响孩子对父母教养方式的直觉。
儿童的看法非常重要,关键因素是父母给予孩子的温情、支持和关心。